2023年11月11日,湖南師范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3)》。
藍皮書指出,湖南省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滯后,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重中之重。發展鄉村產業最有利的基礎條件是鄉村擁有豐富多樣的特色資源。近年來,湖南緊扣自身鄉村特色資源優勢,持續挖掘、利用鄉土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不斷壯大。但是,也存在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滯后、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要素激活不充分等問題,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
1.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相對滯后
近年來,湖南印發了《關于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實施意見》《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關于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扎實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對培育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市、縣(市)、鄉鎮、村情況不一樣,其優勢、劣勢、機遇、風險存在差異,鄉村產業的發展模式必然不同,需要各地根據自身實際制定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專門政策措施以及實施細則。
調研發現,湖南各地的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還比較滯后,部分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路徑、政策措施等不明確,甚至有部分地區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及方案同質化嚴重,在對市場的把握上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受地理條件類似、特色資源相近影響,加上受基層干部群眾知識、視野等內外部因素制約,產業規劃時沒能及時充分掌握市場信息,沒能結合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發展思路老舊、產業層次低、產品加工技術手段落后、產品附加值較低等。以近年來湘西、湘南地區推進的鄉村旅游產業為例,一些企業在沒有科學規劃、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就開始開發鄉村旅游景點,內容基本以花海、采摘大棚、稻田畫、農家樂、釣魚為主,觀光、體驗停留在初級層面,不能體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農業和文化,沒有挖掘獨特的文化內涵,也難以對消費者產生長期吸引力。另一方面,部分鄉村的特色產業建設急于求成,產業規劃盲目跟風,甚至是“一窩蜂”。本應以產業振興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但部分地方政府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任務,不尊重發展規律,單純地為了發展產業而發展產業,對其他地方探索的市場利潤高、效果好的產業發展案例照抄照搬,既不結合自身特色,也不進行創新升級,出現不少低水平重復性的建設,從而形成惡性競爭,使得產業難以長效發展。比如一些地方重復發展茶葉、黃桃、羊肚菌、黑山羊等產業,往往在品質、加工、名稱、外包裝設計上也存在雷同問題,導致品牌效應弱化、惡性競爭加劇,阻礙了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特色產業鏈條延伸不足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不斷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附加值,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湖南省不少地區已經發展并形成了一些鄉村特色產業,將現代生產要素和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有機結合,持續延伸產業鏈,但是從總體上看,湖南的農業特色產業鏈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產業鏈相對簡單,發展布局不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
產業鏈條相對較短且以前端初加工為主。近年來,各地依托特色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但總體上產業鏈條延伸不足,初加工占據主體,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依然欠缺。以農產品加工為例,總體還是加工轉化率、產品溢價率、產業融合度較低,不少農副產品只經過簡單包裝等即進入市場,甚至以半成品形式售賣,附加值不高。數據顯示,湖南省當前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5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精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率也比較低,湖南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還不到3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比如多地開發的蜂蜜、茶油、紅薯片、芝麻餅等產品,仍然簡單以塑料瓶封裝,無標簽標識,停留在“三無產品”的土特產初級開發階段。
產業鏈條的延伸缺乏強有力帶動。盡管不少地區已經發展并形成了一些鄉村特色產業,且發展勢頭較好,但經營主體大多數是實力偏弱,總體上缺乏有引領力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存在經營分散、規模偏小、利潤不高、穩定性弱等問題。數據顯示,湖南全省5萬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90%是小微企業,缺少領軍企業,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僅有8家,沒有超大型企業;加工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唐人神集團(2020年財報營收185億元),營業收入只有四川省新希望集團的1/12、江西正邦集團的1/6。
特色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連接不夠緊密,難以形成支撐產業鏈延伸的合力。種植和養殖是特色產業鏈的中心環節,長期被孤立地存在于廣大農村地區,加工、存儲、運輸和銷售等大量集中在城鎮地區。前后端環節連接不夠緊密,既導致利潤更高的環節遠離農村,不利于農民增收致富,也不利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對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利。
3.特色產業發展要素激活不夠充分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扣本地傳統產業和資源優勢中的獨特優勢,使市場需求與本地特色有機結合,形成獨特的優勢,進而獲得市場競爭力。就特色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而言,除了傳統的“人地錢”等產業發展要素外,還包括科技、信息、特色的產品、特有的地域文化內涵、特殊的自然資源、特別的秘傳技能等。近年來,湖南多地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資源,變特色資源為特色產品,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使鄉村特色產業不斷強化比較優勢,但是部分地區還存在特色產業發展要素激活不夠充分,導致寶貴資源“沉睡”的情況。據調研發現,湖南多地鄉村反映“人地錢”等要素供給不足的問題,土地資源整合度不夠、金融資金支持不足、社會資本進入不順暢、引進人才以及青年返鄉創業較難、科技和經營等各類人才服務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同時也面臨著新技術、科學知識、管理知識、高質量信息等創新要素緊缺等困難,導致鄉村的稀缺價值資源等要素難以被充分激活,特色產業發展乏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強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