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是繼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之后,我國在脫貧攻堅戰略上的一次重大創舉。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調研時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二字也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關鍵詞,成為全國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
年關將至,正是各級走基層送溫暖、開展扶貧幫困、慰問困難群眾的重要時段和關鍵時點,各級的“慰問”也充分體現黨和政府情系基層、心系群眾,黨和政府的溫暖惠及城鄉、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困難群眾也享受到國家改革發展的紅利,有更多的獲得感。然而,聯想到近期困難群體救濟,慰問老黨員、老干部等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基層慰問還不夠“精準”,可以借鑒“精準扶貧”的經驗,推動“精準慰問”,真正“慰”出真情、“問”出真需,造福群眾。
筆者看到,有些單位、有些部門慰問群眾不走訪基層,文件紙片滿天飛、真金白銀賬上走,群眾的面都沒見、戶都沒進就完成了慰問,豈不知有些時候一句噓寒問暖比給的少許米面油錢來的更珍貴。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也許只是黨員干部還牽掛著自己、沒有忘記自己、依然關心自己,物質的東西并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這一層精神需求!接受慰問的對象多是高齡老人、大病患者、殘疾人,即便把錢發在卡上、折子上,他們往往也因身體原因不便領取,也許還不能及時知曉此事,不如干部把錢款、物品送到群眾手上,見一見面、問候問候來的實在!事實證明,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的“魚水深情”是我們黨屹立不敗的根本原因,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永葆生機活力的力量源泉。
筆者發現,有些基層同志開展慰問只注重“慰”而缺少“問”,有時候簡單地說上幾句客套話,送上一些慰問品就草草了事,沒有達到慰問應有的效果,不懂得群眾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與群眾交流,沒有真正“問”出實效。更有甚者,有些干部在慰問群眾時,不掌握慰問對象的實際情況,慰問到的往往是一些“人情戶”,沒有達到“雪中送炭”的目的。一般來說,基層慰問的對象往往都是貧困戶、五保戶、殘疾人,這類人群又是這次“精準扶貧”的主要群體。各級應該借助年關慰問的契機,將黨和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一并宣傳到戶、宣傳到人、入腦入心,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多聽聽群眾的心里話,甚至是“牢騷話”,了解一下困難群眾對“精準扶貧”的認識,對精準幫扶的意見,對“因戶施策”的看法,詳細了解基層貧困現狀,體察群眾疾苦,及時掌握和解決基層群眾的合理訴求。
基層慰問往往還存在政策資金“大水漫灌”、“散胡椒面”的問題。現在國家惠民政策多,像今年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低保戶在補貼標準提高的同時還增發了一個月最低生活補貼金。近幾月來,各級已連續下撥了幾類、幾批救濟慰問資金。有些基層單位、有些村為了搞平衡、化爭端、息矛盾,在慰問資金分配上實施“一刀切”,撒胡椒面,要么就是各村、各組平均分配,要么就是降低資金標準增加慰問戶數,沒有真正實現“精準”慰問,慰問不“恒溫”,涼了群眾心。這種“大水漫灌”、“散胡椒面”的行為歸根結底也是基層“懶政”的表現,不想得罪人,不能嚴格標準,何來“精準”慰問?
“民心大于天”,黨員干部只有心里裝著老百姓,老百姓才能真正擁護你、支持你。基層干部應該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不怕困難,敢于擔當,這樣黨和國家的政策才能執行到位,落實“精準”,真正讓困難群眾受益,讓基層社會和諧,在“慰問”送去“溫暖”的同時,真正贏得民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