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基礎最穩固的產業在農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關鍵最應關注的對象在農民。因此,提升農業的競爭力、改善農村面貌的整體狀況,以及提高農民的富足水平,對于實現我國在“十三五”時期的整體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較快發展,如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已處于領先地位、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等。但另一方面,我國農業面臨的諸多挑戰也亟需解決,如農業科技創新不足、國際競爭力不強、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夠、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等。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了我國在“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我國整體發展的思想指引,也是我國“三農”領域在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指導理念。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三農”工作,將會更加科學和高效促進“三農”未來的發展。
01創新發展:助推“三農”更富活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我國農業以往的發展,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資源環境的方式來進行的。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將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在速度變化的背后,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要把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而要實現和推進未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關鍵要靠創新,根本要靠創新驅動。
具體而言,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探索和創新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
這些實施舉措和創新方式,將對我國“三農”領域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未來的長遠、科學、可持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02協調發展:使城鄉發展同步、和諧推進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增強國家硬實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從而不斷加強發展整體性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在“三農”領域的改革與推進,使得其經濟增長速度和整體水平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相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領域、相對于城市環境和資源獲取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因此,通過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等方式,以促進社會有機體中的不同領域協調有序發展非常必要。
03綠色發展:還后代一片青山綠水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農業發展方式、農村環境整治、農民生態意識,是實現我國綠色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關鍵。農業必須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既要充分發掘傳承傳統農業的生態理念和實踐智慧,更要積極利用現代生物和信息技術、新材料和先進裝備;既要充分依靠自然力,盡可能利用當地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與生物能源,又要采取適當人為措施,合理使用化學品、合理構建水土光熱資源耦合體系。廣大農民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對于“三農”領域綠色發展的舉措,如劃定農業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目錄;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等,將會對我國關于綠色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起到決定性作用。
04開放發展:拓寬農業合作新天地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我國農業發展至今,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兩岸乃至國外涉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擴大與外國涉農專家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具備很多發展農業的優勢,同時也有許多不足。比如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起點最低,但是成長空間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是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未來發展的基礎和空間所在。臺灣的農業是農林漁牧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但由于其市場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資源、技術、品牌、資金資源需要尋求出口。而當前,中國內地農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正是臺灣農業的優勢項目,因此,兩岸農業有很強的互補性,雙方加強互動和交流將會得到一個雙贏的結果。
放眼世界農業發展進程,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農業大發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歐國家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因此,我國的農業及其相關行業和專家學者,應該走出去,用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去借鑒國外各種先進的涉農科學技術、操作經驗和管理模式,借助國家政策及行業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
05共享發展:讓理念變成現實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樣才能增進人民團結,才能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才能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三農”問題是否解決好,農村和農民是否真正實現了社會發展碩果的共享目標,是我國能否實現共享發展目標的關鍵。眾所周知,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農”,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因此,扶貧問題仍然將是“十三五”時期農村工作問題的重要著力點。“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給出了如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等,旨在解決貧困人口脫貧并與全國大眾一同分享發展成果的各項扶貧措施。
我國將在“十三五”期間,為精準扶貧創建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社會扶貧對接平臺等五大平臺,完善貧困縣的考核機制、退出機制和脫貧成效評估機制,為精準扶貧提供體制機制保障。貧困人口富起來了,各種社會資源和發展成果都惠及每個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目標才能由理念變成現實。
結語
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對我國整體發展的理論綱領,亦是“三農”未來發展的目標;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亦是關系到我國農業現代化能否早日、順利實現的一套科學理論指導。五大發展理念為“三農”在“十三五”時期乃至更加長遠的未來提供了科學明晰的發展指導理念,只要去科學踐行,其未來定會更加光明與美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菜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