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落實發展新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年份。本年度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以中國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飼料等主要農產品為對象,對“十二五”生產、消費、價格、貿易進行了總結回顧,對未來10年和“十三五”進行了展望。
一、“十二五”中國農產品市場運行形勢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農業發展很不平凡的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滿足消費提升、應對成本上漲、防控多重風險的國內市場調控艱巨任務,糧食連年豐產,農民持續增收,市場供需平穩,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主要特點有:
一是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3種糧食、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產量年均增幅分別為2.6%、1.7%、3.9%、5.4%、4.5%,相比“十一五”時期的3.2%、2.7%、2.9%、5.8%、4.0%略有升降,與此同時,大豆、棉花、油菜籽生產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二是多數農產品價格漲勢明顯趨緩。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市場價格年均增幅分別為3.4%、0.2%、2.5%和7.5%,分別比“十一五”時期低3.3個、8.3個、8.5個和3.0個百分點;豬肉、牛奶、蔬菜價格年均增幅分別為5.7%、3.6%和3.0%,分別比“十一五”時期低1.6個、7.2個和9.0個百分點。
三是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在勞動力、物質投入和土地三大成本明顯上漲的推動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畝均生產成本年均增速分別為11.3%、11.8%、13.9%,比“十一五”時期分別高2.0個、2.0個和3.8個百分點。
四是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明顯。主要農產品國內市場價(批發價或到港價)已普遍高于國外產品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后價。其中,食糖、棉花國內外價格從2011年10月開始倒掛,小麥、大豆國內外價格從2012年開始持續倒掛,大米和玉米國內外價格從2013年開始連續倒掛。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后,國內價格快速下跌,國內外價格倒掛形勢迅速好轉。
五是主要農產品進口快速增加?!笆濉逼陂g,在國內外價差驅動下,大米、小麥、玉米進口量分別由2011年的56.9萬噸、125.8萬噸、175.25萬噸增至2015年的337.7萬噸、300.7萬噸和473.0萬噸。食糖進口量從2011年的291.9萬噸增至2015年的484.6萬噸。大豆進口量從2011年的5 263.4萬噸增至2015年的8174.1萬噸。
六是農業持續穩步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農業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道“緊箍咒”的雙重約束越來越緊,農產品成本“地板”和市場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越來越嚴重,農產品供求平衡缺乏消費導向,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新農業管理方式,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實現以銷定產、以消費引導生產,是穩定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
二、2016年及“十三五”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展望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展望“十三五”,中國農業將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引領下,加快實現農業發展動力轉化、結構優化和方式變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趪易钚抡吲c規劃、宏觀經濟形勢、氣候變化、農業技術進步和國際市場等要素,本報告預測2016年及“十三五”中國農產品市場主要特點有:
稻、麥供需基本平衡,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下,中國糧食產能進一步提升,能夠完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標。2016年,預計稻谷面積穩中略增,產量和消費量分別為20 899萬噸、20 803萬噸;小麥面積穩中略減,產量和消費量分別為13 010萬噸、12 027萬噸?!笆濉逼陂g,以優化品種結構、品質水平和節本增效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取得明顯成效,稻谷生產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消費持續增長,預計5年稻谷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分別為10.38億噸、10.34億噸;小麥將呈現種植面積穩中有降、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的狀態,預計5年小麥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分別為6.59億噸、6.55億噸。
玉米種植面積大幅調減,庫存壓力有效釋放。隨著“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大力推進,未來5年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階段性供應過剩矛盾將有效解決,玉米去庫存明顯。2016年,在各地玉米調減目標順利實施下,預計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將減少3.1%,其中,“鐮刀彎”地區相關省份調減玉米面積將超過1 500萬畝,全年播種面積為5.54億畝(3 695萬公頃),這是近10年來玉米面積首次下滑;玉米產量預計為21 517萬噸,比2015年減少4.2%?!笆濉逼陂g,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預計年均下降1.8%,到2020年玉米面積將減至3 441萬公頃,產量將減至20 567萬噸;同期玉米工業消費和飼用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年均增長3.0%,到“十三五”期末(2020年)玉米消費總量將增加到22 192萬噸,庫存壓力緩解,玉米價格回歸市場。
油料產量恢復性增長,大豆進口明顯放緩。受油菜籽收購政策調整影響,2016年油料生產數據較2015年預測數有所下調;其中花生和大豆面積、產量雙雙增長,油菜籽面積、產量顯著縮減。預計2016年大豆面積將恢復性增長至10 320萬畝(688萬公頃),產量為1 203萬噸,同比增長3.6%?!笆濉逼陂g,由于技術進步、種植結構調整等原因,油料產量呈穩中有增態勢,而大豆進口年均增長率將由“十二五”時期的11.6%降至“十三五”時期的1.0%。預計“十三五”期末(2020年)油料產量將達到4 970萬噸;油籽進口量為9 193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8 556萬噸。
棉花需求下降明顯,食糖供求關系持續偏緊。受比較效益下降、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中國棉花面積和產量均呈下降趨勢。2016年,預計棉花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為5 199萬畝(346.6萬公頃)、515.7萬噸,比2015年分別下降8.8%和8.0%;消費量為715.8萬噸,同比下降2.7%;進口量為100.1萬噸,同比下降31.1%。“十三五”期間,中國棉花生產格局繼續調整,進一步向新疆棉區集中,長江、黃河流域棉區繼續縮減,消費量繼續保持在較低水平。預計到2020年,棉花消費量將降至707.9萬噸,比2015年下降3.8%;進口量為112.1萬噸,比2015年降22.8%。由于食糖價格持續走低,糖農收益連年下降,預計2016年中國糖料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同比分別減少8.2%和14.8%,“十三五”期間,甘蔗生產會向廣西、云南等優勢產區進一步集中,甜菜會向新疆、內蒙古等優勢產區進一步集中,糖料種植面積有進一步縮減的趨勢,消費量持續增加,進口量不斷擴大,預計食糖總產量4 893萬噸,總需求量8 013萬噸,產需缺口為3 120萬噸。
菜、果、蛋、漁產量穩步增長,國際貿易保持活躍。與過去10年相比,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的產量增速明顯放緩,預計2016年產量分別為7.74億噸、2.75億噸、3 022.20萬噸和6 805.4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63%、1.4%、0.8%、1.7%;“十三五”期間,產量年均增速分別為0.44%、1.37%、0.9%、1.3%,預計到2020年將分別達到7.88億噸、2.92億噸、3 142.66萬噸、7 180.09萬噸。貿易方面,繼續保持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地位,預計“十三五”期末(2020年)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的出口量將分別達到1 125萬噸、560萬噸、395.25萬噸。
肉、奶消費快于產量增長,進口急劇增加。受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城鎮化率加快等因素影響,中國城鄉居民肉類、奶制品消費量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2016年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為8 460萬噸,總消費量為8 594萬噸,進口量為201萬噸,分別同比增長0.07%、0.2%和6.9%;受中小散戶退出、大規模牧場擴張放緩影響,預計奶制品產量為3 879萬噸,同比下降0.3%,消費量和進口量分別為5 182萬噸、1 295萬噸,分別同比增長3.4%、16.6%?!笆濉逼陂g,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為43 856萬噸,總消費量為44 256萬噸,總進口量為1 028萬噸;奶產品總產量為20 293萬噸,總需求量為27 376萬噸,總進口量為7 151萬噸。
三、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趨勢
未來10年,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將繼續穩步發展,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將明顯提升,與全球農業的互動融合將顯著加強,農產品消費結構將加快轉型升級。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趨勢主要有:
一是農產品生產區域更加集中,規模經營加快發展,局部生產、全局供應的特點突出。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糧食主產區將進一步向北方集中,2020年主產省糧食產量比重或將接近80%。棉花種植向西北內陸棉區尤其是新疆轉移,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或將占全國產量的80%左右。生豬養殖加快向糧食主產區轉移,華中地區和東北地區豬肉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預計提高到40%,西南地區下降到20%以下。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長江流域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六大優勢蔬菜生產區域將進一步鞏固。另外,隨著國家扶持規模經營力度的加大,2025年主要農產品產量的50%將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隨著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和規模經營發展,再加上城鎮化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局部專業化生產、全局均衡供應的特點更加突出,對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引導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農產品消費繼續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多樣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顯。綜合考慮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城鎮化加快、農村脫貧攻堅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預計“十三五”期間的稻谷、小麥、食用油、食糖、肉類、奶制品、水產品消費總量將比“十二五”分別增加4 300萬噸、1 600萬噸、811萬噸、955萬噸、2 728萬噸、11 000萬噸、4 400萬噸。與此同時,收入水平提高拉動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呈現多樣化、高檔化、品牌化趨勢。糧食消費更加重視品牌認知,對專用品種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長趨勢;畜禽水產品消費將更加重視營養、健康和安全,對加工產品的需求將顯著增長;水果、蔬菜消費量增加,質量認證產品消費量增多;紡織品消費方面,對高品質棉花需求明顯增加。展望2020—2025年,中國農產品消費將在人口增長和收入增長拉動下數量繼續增加、結構繼續升級,對農產品生產的引導作用更加明顯。
三是農業生產成本結構變化、上漲因素增多,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相對弱勢運行?!笆濉逼陂g,中國農業生產成本將穩步上升,成本結構將發生重要變化,除物質投入、人工和土地成本繼續剛性上漲外,動植物病蟲害防控、現代化種養設施維護、廢棄物處理及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品牌建設等成本也將明顯增加。與此同時,未來5~10年全球經濟仍將處于緩慢復蘇階段,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仍將保持相對低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間價格聯動性將顯著增強,拖累國內農產品價格總體弱勢運行。其中,稻米、小麥價格有望保持基本穩定,玉米價格可能在轉方式、調結構和去庫存壓力下呈現先跌后漲走勢;棉油糖價格與國際市場聯系將更加緊密,食用植物油、棉花價格將跟隨國際價格波動變化,國內外食糖價格有望步入緩慢回升通道;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價格將呈震蕩中上漲態勢,可能出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牛羊肉價格繼續保持高位運行。
四是國內外農業融合互動加強,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來源“雙增”格局。未來10年,中國將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笆濉逼陂g,特別是隨著中國與東盟、新加坡、新西蘭、智利、韓國和澳大利亞等一系列多雙邊自貿區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油料、水果、肉類、乳制品等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也將從傳統的美洲、澳洲、東南亞國家逐步拓展到中亞、澳洲和歐洲國家,總體呈現品種、來源“雙增”的格局。預計2025年,中國玉米進口量將達到200萬噸,大豆進口量將達到8 864萬噸,食糖進口量將達到849萬噸,奶制品(折合原料奶)進口將達到1 880萬噸;蔬菜、水果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增長,蔬菜出口量預計達到1 242萬噸,比2015年增長21.9%;水果出口量將達到650萬噸,比2015年增長53.7%;水產品出口先降后升,但波動幅度較小,總量基本穩定,水產品年進口量保持在400萬噸以上,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監測預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