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說道玉米,一方面我國糧食庫存當前處于歷史最高位,但是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還大量增長,這正是我國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
目前玉米已經確定了“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收儲制度基本框架。糧食收儲是必要的,但是收儲之后又該怎么辦?就放在庫里存著么?如何消化高庫存?復旦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認為:
石磊:自我國開始實行國家糧食收儲制度以來,目前收儲制度基本上在比較正常的運轉。但有幾個問題需要進一步通過收儲制度的改革來解決,一是財政對收儲的支持。目前把應收的糧食收上來,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后顧之憂對于穩定種植面積以及農民的信心都非常有幫助。糧食收儲進來后怎么辦?應該運到哪里去?可以加強物流系統基礎設施和信息體系的建設,也就是數據庫的建設,明確糧食已經收儲了多長時間,一定不能讓糧食收儲超過三年的時間,因為三年以后糧食就成為陳化糧了,陳化糧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第二,地方政府對糧食收儲的支持應與糧食收儲企業和國家財政的支持相結合,地方政府也應該積極參與建構與完善收儲制度。
收儲和利用,也只是產業鏈當中最下游領域的辦法,糧食供需的矛盾,長遠看,還是應當從生產方式上調整,打好糧食生產的基礎。
今年,“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方面有哪些具體工作亟需展開呢?
石磊:今后需要完善生產方式,解決土地細碎化、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所以要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要改善農業基礎不穩定的情況。第一是加快農業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步伐。到現在為止,很多地方有想法但還沒有具體的做法,新農村建設必須與新農業的發展相結合,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應該與新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結構的六個調整相結合。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改善農業內部生產結構,避免單一農產品過渡儲備。另外,應解決成本過高的問題,實際上成本過高的原因就是土地細碎、規模過小并且品質不高。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今后要把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組織化相結合。其中規模化就是要加快農村土地制度的歸并、調整。現在有很多地方陷在了兩難的境地,土地歸并起來不知道干什么,另外,歸并起來以后對農民的補償錢又從哪里來?這兩個問題把很多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給難住了。此外,沒有規模化就不可能有專業化,生產、銷售、研發以及防疫免疫都應有人專門負責,這樣就能幫助農民在增產的同時實現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