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積極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路子,扎實推進農業向集約化、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調查發現,高坪區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個矛盾。
一是調整優化品種結構與基本農田保護的矛盾。高坪區屬丘陵地區,50多萬畝耕地多為基本農田,大部分坡地、山地適合發展林果產業,具有上千年的柑橘栽培歷史。高坪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柑橘、核桃、花椒等優勢產業,但發展林果業將面臨基本農田保護的制約。目前,高坪區的做法是加寬林果行距,林間套種糧油、蔬菜作物。
二是種糧效益與農民增收的矛盾。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糧食價格卻沒有同步上漲,導致種糧比較效益不斷下降。高坪區主要種植糧油作物,2015年糧油播種面積54萬畝,糧食產量20萬噸,每畝稻谷純收益只有二三百元,農民說“種地一年不如進城打工三天”。
三是家庭承包經營與規?;拿?。高坪區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5畝左右,耕地塊狀化、分散化特征明顯,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土地流轉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流轉機制,流轉過程不規范,區內諸多農戶具有不同利益訴求,一些農戶甚至棄耕拋荒也不愿流轉,土地規?;洜I難度大。
四是農產品高產優質高效與農民素質的矛盾。農產品產量提高、品質提升離不開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標準化生產,要求有一批素質較好的農業勞動力。然而,目前高坪區農村在家種地的多為老年人,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現狀無法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對管理技術、質量標準等要求。區農業局的一位同志說,他老家的自然村里,最年輕的農民也已經55歲了,“能種上不拋荒就算不錯了,哪里還曉得在優質高效上下功夫”。
五是投入大、周期長與融資難的矛盾。溪頭鄉金華村返鄉創業農民鄧勇自2012年起已投資6000多萬元,流轉4個村的1.1萬畝土地種植柑橘。目前尚未進入收獲期,基本上沒有種植收益,每年還需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農資、人工等支出;由于沒有抵押物難以向銀行申請急需的流動資金貸款,只能靠養豬收入來維持運轉。
六是政策設計與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在與高坪區農牧業局座談時,基層農業工作人員認為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農業補貼相關政策,希望將補貼向施肥、打藥等生產過程傾斜,避免按承包耕地面積領取補貼的大鍋飯方式,讓真正種田者得到補貼;同時希望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政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使支農惠農政策能真正落到實處。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中國農村網 2016-05-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