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新農人創業失敗三個最常見的方向性原因

[ 作者:一畝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332 更新時間:2016-06-06 錄入:吳玲香 ]

失敗的根本是,能力不能負載愿景,而能力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要選擇合適的方向,以合適的進度達成目標。

第一,從生產而不是流通著手

許多新農人邁出第一步是從生產著手,這樣一開始就要觸碰并不熟悉的土地流轉問題,接下來是雇傭當地勞動力,然后還需要引進種養殖技術……好不容易這些都落定了,回頭一看,原來對市場原來沒有把握。

那么實際上,所有的新商業機會本質上都是新渠道機會,從門市到百貨公司,90年代普及的超市,再到購物中心,現在則是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滲透下,流通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流通變化了,生產最終也會發生變化。從流通環節著手,熟悉業務后再重組產業鏈,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從2C而不是2B做起

新農人可能來自于農村,但從小求學、就業,已經遠離農業生產、流通一線,對生鮮的理解可能僅僅來自于自家買菜。這樣往往會傾向于從2C做起,比較直觀。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網上獲得的訂單十分有限,那么從事O2O線下配送,問題則在于,毛利率通常不足以覆蓋管理成本和損耗。這些業務并非不成立,而是對規模有很高的依賴性;同時生鮮意味著,保質期又很短。

而從2B做起,從經銷商,或者從農產品經紀人(代辦)做起,市場是客觀的,賣不出去就是賣出不去,從承擔產業鏈特定環節增值義務逐漸積累經驗。當然,農產品正在經歷從通貨到有標準,從有標準到品牌,農產品經紀人最終會轉變成農產品品牌持有人。新農人有前瞻的理念和市場銳度,應該能更從容把握其中的機遇。

第三,從需求側而不是供給側發力

經營某個產品,作為成長中的經營者會有代入感,即如果我是消費,我會怎樣選購。問題在于,當農產品處于上市期,產品蜂擁而至,你怎么理解都不太重要。

現在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抓住了事務的本質。從組織上說,相對于多變的需求,供給側的組織較為容易梳理和開展,很快能從產能的再規劃中尋求到效率提升的機會。當前各地都在升級農村電網、農村公路,基礎設施改善之后,發展農產品加工的環境就日益成熟。進一步地,農業的一二三產業正在融合,那么基于供給側結構的整合,做到相互借力,新農人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

一畝田分析師認為,新農人創業,充分評估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從流通著手、B2B做起、供給側發力,身處農業這個大市場,當前這個歷史性的發展契機中最終能給自己和周圍人帶來驚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一畝田農業資訊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午夜国产视频 | 中文字幕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