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尋訪新鄉賢”的采訪活動,如同打開了一壇壇陳年老酒,讓三湘大地飄蕩著醉人芳香。
自6月13日起,湖南日報連續推出“尋訪新鄉賢”系列深讀報道,共推介了八位鄉賢杰出代表。無獨有偶,6月中旬,“新鄉賢”的話題成了湖南省公務員招考的面試題。不少網友評說,這種“不謀而合”的背后,是對社會熱點的共同關注。
人們感動于這些扎根鄉村的新鄉賢:韓少功一介文人,卻一頭扎進汨羅八景17年,他在村官座談會上的發言比在國際論壇上的演說還要妙不可言;黃祖示將軍,多年解甲不下鞍,造福桑梓,傳播雷鋒精神,因為“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陳黎明富貴不享奢華,老馬識歸上雪峰,扶貧濟困,義薄云天,老大娘不認得領導只認他;老后雖身居都市,卻用幾十年時光解讀傳承花瑤密碼,不愧為瑤山的“文化使者”……
無論是德澤鄉鄰的土著長者,還是富貴還鄉的慈善大德,或是反哺故里的鴻儒碩彥,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兩個字:一個“鄉”,一個“賢”。濃濃的鄉情,已浸透他們的血液骨髓,那份對鄉土的愛,誰能像他們那樣執著?而他們的嘉言懿行,又無不令人在感佩之際,生發出“我能為家鄉做什么”的鄉愁之問。
尋訪中,我們發現新鄉賢在當今農村社會正扎根、發芽、拔節、開花,演繹成新的文化現象。曾幾何時,在革命的暴風驟雨中,鄉村士紳一度被貼上“無紳不劣”的標簽,鄉賢文化遭到唾棄。而今天,“呼喚鄉賢”成為知識界和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重視鄉賢,成為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共同行動。
為什么中國傳承千百年的鄉賢文化,在消失多年之后忽然開始復蘇,而且如此受到關注和歡迎?這是因為,新農村需要新鄉賢!伴隨城鎮化的進程,鄉村社會受到的最大沖擊,就是人留不住,特別是人才留不住。鄉里人潮水似地往城市涌,留下的大多是些老人、孩子、婦女,鄉土社會的天平在傾斜。于是乎,新鄉賢備受矚目,成了重構鄉土社會人文理想的一支新力量。曾經,“禮義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是中國人普遍的祖訓,但在大時代的變遷中湮滅不彰。“禮失求諸野”,人們希望從鄉村開始,重建中國的禮義傳統,彌補浮躁功利社會的缺失。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碰得到鄉賢。鄉愁是鄉賢的情感基礎,鄉賢是鄉愁的高級形態。韓少功、黃祖士,就是我們在汨羅、在韶山經??梢耘龅降泥l賢,也是我們可以品得出的鄉愁。
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傳統文化賡續,當代中國都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我們相信,新鄉賢文化扎根沃土,應運而生,一定會呈現枝繁葉茂的盛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16-07-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