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有自身的特點,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將能揚長避短,進一步凸顯優勢,稍樂觀的預期是,接棒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經濟繼續高速成長的新引擎。
30年前,中國的制造業集體考慮一個問題,即我們的優勢在哪里,我們如何在國際市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誰能想到,30年后,中國制造服務全球,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第一引擎。
傳統智慧
“在農業和糧食安全方面,中國擁有大量經驗可供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借鑒。”本月初,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濟阿諾談道。
背景是糧農組織和中國政府宣布達成若干旨在加強雙方在南南合作領域伙伴關系的計劃
格拉濟阿諾總結介紹了浙江一種傳統的耕作系統,即稻田養魚。稻米為魚類提供保護和有機食物。反過來,魚類可以松土,增加作物養分和含氧量,以及攝食危害水稻作物的昆蟲和雜草。這種稻魚共生系統已經存在了一千年,而且已被糧農組織指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GIAHS)。
現代科技
河南日報報道,河南扶溝縣韭菜研究所育出的優良韭菜品種“韭仙子”,搭乘首顆微重力科學實踐衛星——“實踐十號”衛星,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送入太空。
新聞背后的主人公是現年46歲的劉順德,成立了河南省扶溝縣韭菜研究所和扶溝縣綠久有機韭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及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經歷了26年的專業化積累之后,其基地不但是河南省第一家有機韭菜種植基地,而且韭菜種子行銷全國,且出口東南亞6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很好的案例,中國的農業生產,在國內市場哺育、外部技術環境支持,以及自身積累,和機制轉換投入要素流動的背景下,競爭優勢逐漸顯現。
比較優勢
美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品種是大豆、玉米、棉花。經營規模大、生產效率高,價格優勢顯著。
同時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也有自身優勢,2015年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分別達到133億美元、69億美元和203億美元,合計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7.3%;順差分別為127億美元、10億美元和114億美元。
而在另一大宗出口產品茶葉方面,當然屬勞動力密集的產品,而現在勞動力籌措相對困難。那么上個月,浙江省農業廳印發《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推進行動計劃(2016-2018年)》。其中涉及:推廣茶葉生產、加工機械5萬臺(套),茶葉生產、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其中茶園修剪、大宗茶采摘機械化率達90%以上,名優茶加工機械化率達95%以上。
去年國內大豆的進口為8169萬噸。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2015年的進口量相當于我國要用6.7億畝的耕地才能生產出來,如果都由國內來生產,這是不可想象的,肯定會擠占其他的作物。因此要滿足國內大豆消費需求,在發展國內生產的同時,還要靠進口來彌補。”
但是國產大豆仍然有優勢,體現在制作傳統豆制品和調味品。所以在農業部印發的《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比目前增加4000萬畝。
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在,涉及大量勞動力投放,需要精耕細作,具有中等技術的農產品。
農產品電商
中國農業現在很大的一項優勢,或者潛在優勢就是領先的農產品電子商務。
在《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中,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電子商務應用覆蓋農村率達到100%,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帶動作用的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市)、鄉(鎮)、村和企業。
就城市端消費市場來說,各路生鮮電商此起彼伏,最終會有市場勝出者,梳理出供應鏈。當然對國際市場而言,B2B更為重要。隨著移動互聯網在中國農村的迅速普及和用戶應用的深化,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APP同客戶保持聯系、提供價格、溝通業務、達成交易。
總結: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揮了媒體作用,讓外部一下子了解了中國農業的比較優勢,中國農業有自身的特點,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將能揚長避短,進一步凸顯優勢,稍樂觀的預期是,接棒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經濟繼續高速成長的新引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藍獅農業品牌策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