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種得好賣得更好”
——訪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金會
黑龍江是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也是全國玉米種植第一大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任務十分艱巨。省農委主任王金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全省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玉米收儲制度調整的新形勢,堅持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打組合拳,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多渠道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促農增收水平。
王金會說,在推動農業增效中,把重點首先放在調整種植結構提升品質上。全省積極調減玉米,增加水稻、大豆、雜糧、草蓿和果蔬等高值高效作物,向結構調整要效益。種植結構呈現“一減七增”,即玉米面積調減,水稻、大豆、小麥、雜糧雜豆、薯類、經濟作物、飼料飼草面積增加。據農情統計,全省玉米面積調減2000萬畝左右。今年全省注重普通品種品質提升,玉米品種全部退回一個積溫帶,水稻重點推廣五優稻二號、龍稻18等20多個優質品種,大豆重點發展食用型高蛋白大豆種植。特別是突出抓1170個“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遴選出120多塊樣板田進行重點打造,成為精品中的精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通過“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帶動綠色有機食品擴面提標,拓展增值空間。全省大力開展農業“三減”行動,在確保產量不降低的基礎上,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投入量。今年全省共落實農業“三減”示范面積1046.7萬畝。據初步統計,通過開展農業“三減”行動,春耕期全省共減少化肥使用量44.7萬噸,減少除草劑使用量和化學農藥使用量7100多噸。
通過深化改革促增效。以“三個體系”建設為抓手,繼續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設和培育,帶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增收。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8.3萬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發展到10.9萬個。生產性、服務性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與新型經營主體深入對接,融合發展。同時,堅持以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為載體,推動農民合作社接二連三融合,龍頭企業前延后伸融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向農業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高端要效益。截至6月末,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4430家,經營收入達到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和6%。全省“一品村”和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別發展到43個和1800個。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920個,銷售收入達到1430億元,帶動基地能力進一步增強。
做好服務促增效,推動農業“種得好賣得更好”,拓展農產品增收空間。全省大力支持生態龍江、金農網、綠色食品微商城等電商平臺建設,注冊用戶量、線上營銷額穩步增長。截至6月末,生態龍江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已入駐合作社、企業1469家,注冊用戶39576 個,電商交易額實現2884.57萬元。省農委與省政府新聞辦合作,第一輪篩選出18個基地的水稻、大豆、雜糧等品種開展眾籌,取得階段性成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加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上海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廣州)國際食品食材展覽會等大型展會,積極開展農產品品牌推介活動,進一步深化了產銷合作,拓展了農產品市場銷售空間。同時,還強化保險減損促增效。全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不斷完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種植業保險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農民參保意識,實現農業減損增效。特別是將松嫩平原33個縣(市、區)的 1.02億畝耕地納入今年保險的重點區,可做到“應保盡保”。
王金會說,下一步,全省要做到當前與長遠結合,努力做好農業提質增效文章。
一要全力抗災奪豐收,狠抓“強田管、搶積溫、促早熟、防災害”等重大措施落實,確保今年農業豐產豐收,鞏固擴大農業供給側成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新貢獻。
二要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認真總結和研究今年全省各地種植結構調整的成果、經驗,在全省集中打造19個生產標準高、產品質量優、產業鏈條長、示范效果好、生態環保的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縣,加快建設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等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展示區,使其成為引帶全省結構調整的樣板。
三要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推動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提高現代農業綜合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豐富完善“互聯網+”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內容,加強物聯網和電商平臺建設,推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提檔升級。做好“互聯網+”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眾籌工作。舉辦上海農民合作社展銷會,組織省內外大型電商企業與省內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對接。繼續組織大學生與“互聯網+基地”對接,提高基地市場營銷水平。
深入推進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圍繞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一體升級,積極發展全產業鏈經營。支持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加工、營銷設施建設,提升加工營銷能力。推動農民創業,積極培育樹立農民創業典型群體,鼓勵和引導農民創業,使更多農民參與產業鏈各環節創業,實現創業帶動就業增收。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開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最美休閑鄉村、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創建活動,規劃并發布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集中培育一批帶動農戶共同經營的休閑農莊。
同時,繼續深化改革,圍繞“三個體系”建設,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釋放發展潛能,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大經營主體創新,以合作化生產為方向,加快培育和創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合作社進行多領域、多方式的聯合與合作,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2016-08-05(記者 劉偉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