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指利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鄉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過程和鄉土民俗文化,經過項目可行論證、主題創意策劃、系統規劃設計和精心配套建設,達到能為游客提供鄉村休閑、自然觀光、消費購物、農事體驗、游樂活動、養生度假等多種服務的新型高效產業形態。
選址拿地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如何評價其資源條件呢?下面我們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說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地塊資源條件好壞:
一、鄉村生態環境成為香餑餑
鄉村甘甜潔凈的水、綠色的樹、藍藍的天、清新的空氣、安靜的環境、森林小氣候以及農家美食,無一不令人向往。試想一下,在彩燈迷離的城市,想要看看皎潔的月光都難了,更不用說夏夜起舞的螢火蟲,村前老樹下的篝火與游戲,很多美好的記憶正與我們漸行漸遠。忙里偷閑到鄉村,一畦青菜、一架葡萄、一池錦鯉、一盞清茶、一把躺椅,看庭前花開花落,天邊云卷云舒,這樣的視覺享受,瞬間便可消融一切身心的疲憊。
二、體驗式勞動演繹成眾樂樂
勞動,不僅光榮,還產生美與快樂,以及豐收的喜悅。且看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绷攘葦嫡Z就將一幅鄉村恬美的畫面展現在今人的面前,這個生活畫面與場景放在今天,就可稱之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如草鞋編織、石臼舂米、鸕鶿捕魚、摘新茶、采菱藕、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做豆腐、趕鴨子、放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令人陶醉,讓走出樊籠的現代人放飛心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很多游客都樂于呼朋喚友一起去體驗這些傳統的勞作,既鍛煉了身體,還愉悅了身心。
三、探索自然成為教育的補充
旅游,實際上是人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任何在城市里找不到答案的東西都可以在鄉村的自然界中獲得,比如在城里,你知道寫犁字,但你不一定知道犁是什么樣;在鄉村,在自然里,也許不知道犁字怎么寫,但知道犁是什么樣。盡管我們追求的是既知道犁是什么樣,也要知道犁字怎么寫,也即文明和自然的結合達到基本的認知,進一步明白很多道理的話,就相當于格物致知。因此,很多學校經常會組織學生去鄉村學習、考察。學生通過在鄉村的各種體驗,豐富了對大自然及農耕文明的認識,增強了環境意識和團隊意識,提高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鍛煉了自身的意志力及掌握野外生存的技能。
四、閑適野趣的生活成為追求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興起,是道法自然的思想回歸,是農耕文化的再次覺醒。近來發現很多網友的簽名都在追求鄉村生活情趣,如:“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身心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表現的是一種禪意?!包S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體現的是閑適與淡然。哪怕是比較直白的“種田南山下,悠然采菊花;夏賣桃形李,秋收紅地瓜”也充滿詩意棲居的理想。
五、新的業態正引爆行業發展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許多傳統的商業模式與服務業態將與休閑農業結合起來,比如養生公寓、倉儲式超市、鄉村美容院、鄉村酒吧、國際青年旅舍、企事業單位后勤基地、企業培訓基地、高端幼兒園、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中心、高端社區業主莊園、鄉村婚紗攝影基地、影視文化拍攝基地、市民假日大學、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農民創業園、格子農莊、寵物訓導中心、民間收藏展示中心、國防教育訓練基地、公益社團活動基地等,這些新的業態加快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
六、現有的發展類型可資比照
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總體布局分為四類區域,即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以上地區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具有相對的優勢,具體到單個的休閑農業莊園,又可以分為以下類型:產業形態上包括休閑農業、休閑漁業、休閑牧場、休閑林場、休閑果園、休閑茶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展示體驗基地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后勤保障基地等;地域分布上包括都市創意體驗型、郊野休閑度假型、旅游景區依托型、農業園區配套型、新農村建設示范型、民族村寨文化傳承型、山區林下綜合開發型、湖區濕地保護利用型、礦區綜合治理恢復型和老區產業扶貧帶動型等;發展模式上包括大眾休閑游樂型、高端養生度假型、區域支柱產業延伸型、專項主題文化深度開發型、特定客源市場對接型、社區支持農業訂單型、農民合作組織捆綁型和品牌農莊連鎖型等。這些模式與類型,都是建立在一定資源基礎之上的,我們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稟賦、評價及其開發,離不開對上述發展類型與模式的研究,到具體的項目規劃與建設,也需要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與借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筑夢鄉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