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透視)中國鄉村調查2016年度報告: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十三五”末,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重點,也是難點。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全面小康最直觀的短板。
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差距何在?短板如何補齊?今年夏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調集多路記者,歷時兩個月,深入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湖南、貴州等12個省、區,進行實地采訪、問卷調查,企圖尋訪答案。
本次調查選取民生關切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文化建設、教育條件、醫療服務、養老保障等六個分主題。調查針對基層農民和農村干部分別設計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415份。其中農民問卷359份,農村基層干部問卷56份。通過實地的調查、采訪和分析,深入了解農村公共服務的現狀,農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當前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的困難,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的建議。
一、關于調查的基本情況調查時間:
2016年5月——2016年7月調查地點: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湖南、貴州等12個省區、24個縣(市)、50多個村屯。(見表1.1)調查對象:農民、農村基層干部調查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調查》項目小組
表1.1
農村公共服務調研點情況 | |||
省(自治區) | 縣(市) | 鄉(鎮) | 村(屯) |
黑龍江省 | 明水縣 | 興仁鎮 | 石人村 |
樹人鄉 | 對面城村 | ||
崇德鎮 | 合盛村 | ||
蓬勃村 | |||
青岡縣 | 昌盛鄉 | 群力村 | |
宏偉村 | |||
吉林省 | 和龍市 | 東城鎮 | 光東村 |
西城鎮 | 金達萊村 | ||
龍城鎮 | 土山子村 | ||
龍井市 | 東盛涌鎮 | 仁化村 | |
智新鎮 | 光新村 | ||
河北省 | 館陶縣 | 南徐村鄉 | 南徐村 |
徐村 | |||
河套村 | |||
肥鄉縣 | 肥鄉鎮 | 前屯村 | |
毛演堡鄉 | 后屯村 | ||
河南省 | 封丘縣 | 陳固鎮 | 東仲宮村 |
留光鎮 | 青堆村 | ||
魯崗鎮 | 前崗村 | ||
新鄉縣 | 七里營鎮 | 八柳樹村 | |
山西省 | 陽曲縣 | 東黃水鎮 | 吉家崗村 |
西殿村 | |||
靜樂縣 | 段家寨鄉 | 小集體村 | |
五家莊村 | |||
狼兒溝村 | |||
陜西省 | 戶縣 | 余下鎮 | 沈家營村 |
草堂鎮 | 水堡村 | ||
武功縣 | 南仁鄉 | 弓家村 | |
興城村 | |||
寧夏自治區 | 西吉縣 | 將臺鄉 | 明榮村 |
吉強鎮 | 袁河村 | ||
彭陽縣 | 白陽鎮 | 南山村 | |
甘肅省 | 靜寧縣 | 城川鄉 | 高灣村 |
會寧縣 | 丁家溝鄉 | 馬岔村 | |
江蘇省 | 泗陽縣 | 盧集鎮 | 郝橋村 |
張家圩鎮 | 樹強村 | ||
來安街道 | 同興村 | ||
徐州市(銅山區) | 漢王鎮 | 西紫村 | |
伊莊鎮 | 倪園村 | ||
安徽省 | 來安縣 | 楊郢鄉 | 高郢村 |
施官鎮 | 西武村 | ||
固鎮縣 | 任橋鎮 | 橋東村 | |
連城鎮 | 澮南村 | ||
湖南省 | 溆浦縣 | 低莊鎮 | 低莊村 |
牌子田村 | |||
觀音閣鎮 | 漿池灣村 | ||
長沙縣 | 開慧鎮 | 錫福村 | |
葛家山村 | |||
福臨鎮 | 福臨鋪社區 | ||
泉塘街道 | 泉塘社區 | ||
貴州省 | 惠水縣 | 好花紅鎮 | 好花紅村 |
白鳥河鎮 | |||
漣江街道 | 牌樓村 |
二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
從性別上看,受訪農民男性占到61%,女性占到39%。從年齡上看,受訪者平均年齡49.8歲。年齡分布比較平均,其中30-40歲占到18%,40-50歲占到22%;50-60歲和60-70歲各占20%。受訪農村干部中,男性占82%,年齡集中在40-50歲之間。(見圖2.1和2.2)
圖2.1受訪農民性別比例
圖2.2受訪農民的年齡分布
從受教育程度看,受訪農民的文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接受初中教育的最多,占42%;其次是高中或者中專,達到26%;小學學歷占19%。受訪農村干部超過七成是高中或者大專以上學歷。(見圖2.3)
圖2.3受訪農民的教育程度
從身體狀況看,受訪者的健康狀況與年齡關系密切。有60%的受訪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健康,有14%認為自己身體不太好。(見圖2.4)
圖2.4受訪農民的身體狀況
(二)受訪者的職業收入情況
受訪對象的職業分布以務農為主。有49%的受訪者從事農業生產,26%是兼業農民,農忙務工,農閑打工(見圖2.5)。從收入平均值看,受訪者的平均年收入達到43252元。具體來看,在本地從事非農工作的人群收入最高,但標準差也最大,說明本地務工人群的收入差距比較大。本地務農者收入其次,標準差比較小,表明這一人群收入不高,但是彼此之間收入差距不大(見圖2.6) 。
圖2.5受訪農民職業分布情況
圖2.6受訪農民平均收入分析
三 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及分析
通過對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河南、江蘇、安徽、湖南、貴州等12個省區、24縣(市)、43個鄉鎮、52個村屯進行的實地調查,分別從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文化建設、教育條件、醫療服務、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對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全面分析。
(一)農村基礎設施
1、農村交通網絡物流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村公路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98.95%的鄉鎮和93.32%的建制村通了客運班車,絕大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方便乘坐客運班車。調查中,有80%的受訪村民表示出門進城很方便(見圖3.1),有61%的受訪者表示村里修了水泥路或者柏油路(見圖3.2)。
圖3.1您覺得村里人出門進城方便嗎?
圖3.2 您所在村莊的路面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公共交通系統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農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盡管大部分村通了公共汽車,但是只有一半受訪者會選擇搭乘公共汽車進城辦事(見圖3.3),主要原因是公共汽車線路太少,數量太少。只有56%的受訪農民表示,村里每天有三趟以上的公交車;有20%的受訪村民表示,村里沒有公交車。(見圖3.4)
圖3.3 您或您的家人如果進城辦事,一般會選擇:
圖3.4 村里的公共汽車一天有幾趟: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由于農村地域分散,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交通發展與農村居民安全便捷經濟的出行需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運輸服務水平和能力仍顯不足。
建議一方面借鑒滴滴模式,發展農村“滴滴服務”,增強運力,準許微型客車參與營運;另一方面,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進入農村客運市場,逐步構建覆蓋農村所有集鎮、重點區域、重要路段的客運網絡;同時,推行優惠政策,給予財政補貼,將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
2、電子商務初具規模,物流成為最大瓶頸
要想富,多修路。無論是農村公路,還是信息高速路。目前,我國大約有5萬個行政村仍未通寬帶。這些村基本上是位置相對偏遠、經濟比較落后、居民消費能力較低的地區。
通了寬帶的村莊,仍有一半左右的受訪者平時不上網。調查顯示,手機是農民上網的主要工具,受訪者中有67%表示用手機上網。(見圖3.5)
圖3.5 您平時通過哪種方式上網?
年齡、文化程度和收入狀況,是農民是否上網的決定性因素。不上網的受訪者中,有67%是因為不懂網絡知識,有16%是因為寬帶費用太高,有10%的受訪者是因為沒通寬帶或者寬帶不穩定(見圖 3.6)。
隨著光纖入戶改造的推進,到2017年底,4G網絡將全面覆蓋鄉村,80%以上的行政村將實現“光纖進村”,屆時網絡掉線、網速慢的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圖3.6 您不上網的原因是:
互聯網正在向農村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蔓延。農業部提出,用三年時間教會農民用手機上網,這一目標正在實現。調查中,有75%的村干部表示,村里或者鄉鎮有關于使用互聯網的培訓(見圖3.7)。
有一半的受訪村干部表示,互聯網已經應用于電子村務、便民服務和電子農務等方面。有72%的受訪村干部表示,村里有村民開網店賣農產品(見圖3.8)。
圖3.7 村里或者鄉鎮是否組織過如何使用互聯網的培訓?
圖3.8 村里是否有村民利用互聯網創業,比如開網店賣農產品?
網上購物,對農村居民來說,并非“鼠標一點”那么輕松。物流是最大瓶頸。設在村里的電商服務站是村民們實現網上購物的主要場所。調查中,有67%的受訪者身邊沒有電商服務站(見圖3.9)。只有一成多的受訪村民表示,可以在村快遞點或者郵局收寄信件包裹;而更多的村民要到鄉鎮或者更遠的縣城取快遞,這是農村居民網上購物必須面對的無奈(見圖3.10)。
圖3.9 您的村莊里是否有京東、淘寶代購店或者服務站?
圖3.10 您郵寄信件或者包裹主要通過:
記者調查發現,農產品進城的“上行”電商通道,也受到交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制約。農村交通條件較差,村民居住分散,快遞公司的配送業務一般只做到鄉鎮。村一級的物流量不足以支撐其配送方式,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農村冷鏈物流缺乏,也導致生鮮農產品不能走得更遠。
(二)農村人居環境
1、農村人居環境現狀
農村居民對農村環境的滿意度是比較高的。調查中,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滿意或一般滿意,只有15%村民明確表示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垃圾亂丟、農藥化肥生產垃圾污染和生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見圖3.11)。
圖3.11 您覺得村里比較突出的環境問題是什么?
養殖業污染成為威脅農村環境的重要因素。調查中,有55%的受訪者表示,養殖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見圖3.12)。
圖3.12 您畜禽養殖的廢水怎樣排放?
農村垃圾回收和處理仍處在粗放階段。調查顯示,只有65%的受訪者表示,會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和垃圾站;17%的受訪者會隨意丟棄垃圾,15%的受訪者表示會在自家焚燒,這樣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見圖3.13)。
圖3.13 您平時生活垃圾都怎樣處理?
針對農村干部的調查結果表明,垃圾隨意丟棄、焚燒,一方面是因為垃圾處理設施和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現有的垃圾回收設施不能滿足村民的需要(見圖3.14);另一方面,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衛生意識有待提高 (見圖3.15)。
圖3.14目前村里的垃圾處理設施是否能滿足村民的需要?
圖3.15您認為,目前村里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人手不夠、資金不足是農村垃圾處理面臨的現實難題。調查顯示,有70%的村民表示村里有保潔員專門負責清運垃圾;但是,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村子能做到垃圾每天清理,更多的村莊是3天甚至一個星期才清理一次(見圖3.16)。
圖3.16 您的村里是否有保潔員負責收集垃圾?
改水改廁事關農村民生。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的受訪村民村里通了自來水,有21%的村民要自建壓水井。少數地方的飲水安全存在問題,5%左右的受訪農民表示,飲水仍要靠河溪地表水、窖藏水或者打深井。(見圖3.17)
圖3.17 您家的飲用水主要來源:
農民對集中供水滿意度不高。有三到四成受訪者對集中供水水質不滿意。除了有異味、有雜質,農村自來水服務跟不上、收費不合理,是村民們吐槽的主要原因(見圖3.18)。
圖3.18 如果您對使用自來水不滿意,原因是:
目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但是使用率遠沒有達到這個比例。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農民家中仍在使用旱廁。這其中,有42%的農民有改造廁所的意愿,但苦于基礎設施不配套、改造難度大。采訪中,還有一部分受訪村民因為衛生廁所費水重新用起了旱廁。“廁所革命”任重道遠(見圖3.19)。
圖3.19 如果您家里用的是旱廁,您是否有改造的打算?
2、人居環境治理,面臨人、資金和技術“三道坎”
調查顯示,有超過四成的村民,會將生產和生活垃圾混合堆放(見圖3.20)。不論是改水改廁,還是污水垃圾處理,都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樹立新觀念。
圖3.20 您村里生活和生產垃圾是放在一起嗎?
污水處理在很多地方是空白。調查中,超過7成的村莊沒有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有4%的受訪地區,污水處理設備沒有專人管理維護,成了擺設,讓人痛心。(見圖3.21 )
圖3.21 村里是否修建了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處理站?
鄉村美化既要看面子,更要重里子。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年產生活垃圾約1.1億噸,至少有0.7億噸未作任何處理。到2020年,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80多億噸,目前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可見,污水治理尤其任重道遠。
人居環境治理,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有符合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技術支撐。調查中記者發現,由于廁所改造技術不成熟,有的農民家中建有衛生廁所卻不愿使用;有的污水和垃圾處理站是按照城市的標準建設的,在農村面臨“吃不飽”的困境。對此,受訪村干部建議,要盡快建立村鎮污水處理運營管理機制,比如與鄰村合作,由縣域集中管理運行等等。(見圖3.22)
圖3.22 您認為,是否有必要和鄰村合作建設環衛設施?
(三)農村教育條件
1、教育條件現狀
鄉村小學是鄉村傳播知識的第一站。有45%的受訪農民家庭附近沒有村小學或者教學點,孩子無法就近上學(見圖3.23)。其中,73%的受訪村民回答,最近的學校或者教學點在3公里以外的鄰村或者鄉鎮。要實現“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仍需努力(見圖3.24)。
圖3.23 您所在的村莊是否有村小學或者教學點?
圖3.24 如果村里沒有小學,距離您家最近的小學或者教學點在:
調查顯示,24%的受訪者表示村里有孩子輟學現象。造成孩子輟學的主要原因是新的“讀書無用論”卷土重來。此外,留守兒童無人看管也造成了部分孩子輟學(見圖3.25和圖3.26)。
圖3.25 據您了解,村里是否有孩子輟學?
圖3.26 如果村里有孩子輟學,原因是:
專業教師仍是農村素質教育的短板。調查中,只有45%的村小學有專門的體育、音樂和美術老師。未來教育的天平還要進一步向農村傾斜。(見圖3.27)
圖3.27您所在村莊的小學有專門的體育、音樂和美術老師嗎?
鄉村教師隊伍中年輕面孔正在逐步增多。調查中,學校以年輕教師為主的占34%;有將近一半的學校,年輕教師與和老教師數量旗鼓相當(見圖3.28)。
圖3.28您所在村莊的村小學老師的年齡總體情況是:
關于目前農村學校亟待改善的問題,認為要提高教師質量和數量的受訪對象最多,超過了六成;其次是改善學校的硬件條件、改革教學內容(見圖3.29)。
鄉村小學為什么吸引不來年輕教師?調查顯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校條件差、地理位置偏;其次是福利待遇和保障跟不上(見圖3.30)。
圖3.29您認為,您村里的學校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多選)
圖3.30如果沒有年輕教師,或者年輕教師越來越少,您認為原因是:
2、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均衡
根據規劃,2016年,一半以上的農村中小學普通教室要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孩子要享受到免費的信息化服務。由于各地經濟基礎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存在差距,教育信息化水平仍不均衡。調查中,57%的受訪者回答,所在村的村小學有電腦和互聯網設備;26%的受訪者認為,村小學的信息化設備不配套,利用率不高(見圖3.31)。
我們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鄉村學校依然是“黑板+粉筆”的教學方法,耗費巨資購置的無線網和多媒體設備,因為老師個人能力和配套教學內容缺失,變成了擺設。
采訪中有專家建議,教育經費和師資投入應適當向農村小規模學校傾斜。應該盡快建立適應農村小規模學校要求的政策性標準,不應該簡單地以城市學校為參照,更不能濫用“比過去好就行”的相對標準。
圖3.31 您所在村的村小學是否有電腦、互聯網等設備?
(四)農村文化建設
1、文化設施現狀
希望的田野亟待文化的滋潤。決不能讓農村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農村居民平時有哪些文化娛樂活動?調查顯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看電視聽廣播、看演出、上網和打麻將(見圖3.32)。
圖3.32您的文化娛樂生活主要有哪些?
村文化室沒有實現全覆蓋。有37%的受訪村民表示,村里沒有文體活動場所,也沒有文化娛樂活動(見圖3.33)。只有17%的受訪村民說,村里每個月都有文化娛樂活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只有節假日、過年的時候才能看到文藝演出(見圖3.34)。
圖3.33 村里有沒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
圖3.34 村里一年有幾次文化娛樂活動?
農民對身邊文化活動內容滿意度不高,只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滿意,近30%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滿意(見圖3.35)。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由村委會或者村民組織,13%的受訪者表示,村里沒人組織文化活動(見圖3.36)。
圖3.35 您對農村的文化活動內容滿意嗎?
圖3.36 村里的文化體育活動由誰組織?
組織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村干部有苦衷。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難在哪里?43%的受訪村干部回答,難在“留守人數少,不好組織活動”;23%的受訪村干部認為,難在“缺少場地和演員”。超過六成的受訪村干部承認,最大的困難還是缺乏資金(見圖3.37)。
圖3.37 你認為村里組織文化活動難在哪?
發展群眾體育、倡導全民健身,農村依舊是短板。調查顯示,有42%受訪者身邊沒有像城里一樣的社區體育健身器材(見圖38)。已經安裝的健身器材,有27%出現了陳舊破損的情況(見圖39)。
圖3.38 村里是否有專門的體育健身器材?
圖3.39 村里體育健身器材的質量情況?
農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有難度。需要進一步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方式,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全民健身的城鄉差距是什么?36%的受訪村民認為,每天干農活太累,沒有精力進行體育鍛煉;32%的受訪者認為,缺少場地和器材;18%的受訪者認為,差距主要來自意識和觀念(見圖3.40)。
圖3. 40 在“全民健身”方面,農民和城里人的差距在哪里?
2、農村文化建設要“軟硬兼修”,提升服務能力
我國提出到2020年,所有縣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基本具備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但是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全國縣級文化館網站開通率為48.1%,微信開通率只有8.3%。
農村居民最期待什么樣的文化體育設施?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村民希望有能上網、能娛樂的多功能文化設施;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希望增加體育健身器材。有趣的是:很多村民不歡迎村里建網吧,他們擔心孩子會迷戀游戲影響學業。(見圖3.41)
圖3.41 您認為農村應建設哪些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多選)
(五)醫療衛生服務
1、農村醫療衛生現狀
農村醫療衛生狀況調查重點關注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長期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來自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有289.3萬名執業(助理)醫師,農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只有43.3萬人,僅占15%。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只有50%的受訪者能實現“小病不出村”;16%受訪村民小病會選擇自己買藥吃、不去看醫生(見圖3.42)。
圖3.42 如果是生小病,您會選擇去哪里看病?
農村居民對村衛生室的滿意度不是很高。調查顯示,只有36%的受訪者表示很滿意。不滿意的主要方面是:醫護人員水平低、醫療設備落后和藥品少(見圖3.43 和圖3.44)。
圖3.43您對村衛生室滿意嗎?
圖3.44如果您對村衛生室不滿意,原因是:
如何提升村民對村衛生室的滿意度?超過七成的受訪村干部認為,關鍵是要留住“醫生”;有近六成受訪干部建議,村衛生室應增加體檢和健康知識服務(見圖3.45)。
針對農民的調查顯示:定期體檢觀念正在被大家接受,但目前的體檢內容不能滿足要求。一半以上的受訪對象認為,現在農村的體檢項目太簡單(見圖3.46)。
圖3.45 村里衛生室最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幫助?
圖3.46對村里或者鄉鎮組織的免費體檢,您怎么看?
“看病貴”依然困擾著農村百姓。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村民的醫療費用,占到家庭收入的10%以上(見圖3.47)。
圖3.47 過去一年,您家里人的醫療費用在家庭總收入中占多大比重?
我國正在搭建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大網,實現新農合、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與醫療救助等保障制度的緊密銜接,防止農民群眾因病返貧。對于目前實行的新農合政策,農民有很多期盼,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提高報銷比例,降低定點醫院藥費和增加補貼(見圖3.48)。
圖3.48對于新農合政策,您覺得需要改進的方面是:
2、鄉鎮醫院功能缺失,農村醫療衛生需要轉變觀念
農民的健康需求在不斷增長,體檢意識增強,渴望健康知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應該轉變觀念,既要“治病”,更要“預防”。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鄉鎮衛生院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發展面臨困境,很難實現“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鎮”。國家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的醫療設備,鄉鎮衛生院沒有人會用,最終成了擺設。調查顯示,如果生病村衛生室處理不了,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會直接到縣醫院就診,而不是選擇鄉鎮醫院(見圖3.49)。
大醫院人滿為患,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對此,鄉村醫生建議,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實行統籌管理,建立醫生輪崗制度,解決鄉鎮衛生院留不住人的問題。
圖3.49 如果您或者家人生病,村衛生室治不了,您一般會選擇在哪里看病?
(六)農村養老保障
1、養老保障現狀
隨著農村“空心化”加劇,傳統的“養兒防老”、農村互助養老方式面臨沖擊,而新興商業化養老方式,又因為成本高、農民養老觀念難轉變等問題,不能被空巢老人所接受,當前農村出現了“養老斷層”。調查顯示,在60歲以上的受訪老人中,只有11%愿意跟隨子女進城養老;超過四成的老人更愿意選擇與兒女同住的居家養老(見圖3.50)。
圖3.50 如果條件允許,你更愿意選擇哪一種養老方式?
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況不盡如人意。60歲以上的受訪老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是靠自己勞動;其次才是社會養老保險和子女支持(見圖3.51)。
圖3.51 您目前的生活來源是:
老人最擔心的是自己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醫療消費的比例不斷增加,有近三分之一受訪老人表示,看病就醫費用已經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出(見圖3.52和圖3.53)。
圖3.52 對于自己的生活,您最擔心的是:
圖3.53 您家里目前主要的經濟支出是:
農村留守老人中,現實的代際溝通匱乏與理想的“子孫繞膝”憧憬,形成巨大反差,由此產生心理失衡和焦慮,孤獨感倍增。有49%的受訪者表示村里從沒組織過老年人的活動;最受留守老人歡迎的活動分別是:文化藝術、棋牌娛樂和健康養生講座。組織留守老人活動,需要精準服務,尤其要注意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見圖3.54)。
圖3.54 您希望村里組織什么樣的老年活動?
敬老院并不是農村老人心中的養老“標配”。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老人中,近40%的老人希望村里建老年活動室,只有30%的老人希望村里有敬老院(見圖3.55)。而在60歲以下年輕人的調查中,對建養老院的需求高出很多,有54%的受訪者認為,村里必需建養老院。不支持建養老院的,主要是因為留守老人數量少,認為沒有必要(見圖3.56)。對于敬老院,農村老人最關心的是收費是否合理,其次才是服務和設施(見圖3.57)。
圖3.55 您希望村里有哪些養老設施?(60歲以上老人回答)
圖3.56 您覺得村里是否需要辦敬老院?(60歲以下年輕人回答)
圖3.57 如果村里有敬老院,您最關心的是:
農村養老院運營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被調查的村干部中,有超過九成的人認為最大的困難是資金不足。機制不靈活、專業護理人員缺乏也是主要困難(見圖5.58)。
圖3.58 你認為農村敬老院目前存在的問題是:
目前,只有39%的老人有子女在身邊照顧晚年生活(見圖3.60)。留守老人如何實現老有所養?受訪的村干部認為,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繼承傳統“孝道”的居家養老是最理想的方式(見圖3.61)。對此,留守老人們并不認同,即使在家門口就業也有不錯的收入,仍然有四成老人堅定地支持兒女外出打工,理由是“要讓孩子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見圖3.62)。
圖3.60 您身邊是否有子女照顧您的生活?
圖3.61 你認為,農村老人養老最好的方式是:
圖3.62 如果子女就近就業也有不錯的收入,您更愿意子女:
2、建立精神贍養體系,農村文化、健康養老深度融合
在我國的養老觀念中,對老人的物質贍養早已成為共識,精神贍養正逐步被重視。“常回家看看”已經被寫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是,針對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贍養支持基本是空白,既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又缺乏非政府力量的介入和參與。在采訪中,專家和受訪農民都希望盡快建立農村老人的精神贍養制度,為豐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文化、健康、養老等農村公共服務領域正在走向深度融合。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養老保障評價和文化設施評價之間存在顯著的弱正相關。農村文化設施的主要使用者是留守的中老年人,很多公共設施既是養老設施也是文化設施。開展文化活動、建設養老設施,不但能緩解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獨,讓老人的生活“熱鬧”起來,也能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為寂寥的農村社區增添活力和生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