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對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作出具體部署。《細則》首次明確要求,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并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
《細則》是對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的進一步落實。對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以下統稱“五公開”),加強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公開平臺建設等工作,提出了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要求。
《細則》主要包括6部分內容,即著力推進“五公開”,強化政策解讀,積極回應關切,加強平臺建設,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組織領導。其中多項要求均是首次提出。
《細則》還要求,強化政務公開工作責任追究,對重要信息不發布、重大政策不解讀、熱點回應不及時的,要嚴肅批評、公開通報;對弄虛作假、隱瞞實情、欺騙公眾,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要依紀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政務公開是政府必須依法履行的職責。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等事宜,政務公開就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李克強總理在10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表示。
細則亮點
1試點工作重點圍繞稅費收繳、征地補償等展開
《細則》規定,將在全國選取100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單位,開展“五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工作。
“五公開”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首次被提出。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要求從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五大環節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對“五公開”進行了系統的部署。
此次《細則》中則進一步提出,建立健全主動公開目錄。推進主動公開目錄體系建設,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進一步明確各領域“五公開”的主體、內容、時限、方式等。
就如何進一步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呂艷濱表示,基層政府直接面向人民群眾,“五公開”的很多經驗來自于基層的實踐。此次選取100個縣作為試點,涉及面廣泛,鼓勵他們在現有的框架下創新,把創新經驗逐步升華為全國可以推廣復制的經驗,以此進一步推動未來的政務公開工作。
據介紹,試點將重點圍繞基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稅費收繳、征地補償、拆遷安置、環境治理、公共事業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扶貧救災等群眾關切信息,以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戶籍管理、宅基地審批、涉農補貼、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政務服務事項這些與民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內容展開。
2重大突發事件5小時內發布權威消息
《細則》明確要求,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和突發公共事件等重點事項,要及時發布信息。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
這是國辦首次明確重大突發事件回應5小時的時限要求。
呂艷濱指出,長期以來,政府在面對社會疑問和社會熱點問題時,各級政府回應較為被動、消極,不愿主動發聲,而此舉為政府回應社會關切提出了“更加剛性的要求”,比8月份《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提出的24小時召開發布會的時間更近了一步。
據報道,2016年以來,我國公共部門面對突發性社會治理輿情的響應速度顯著提升,對輿情早期傳播的預警、干預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據統計,政府回應率達到95%,有超過60%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響應在事發24小時之內。政府回應社會關切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指出,政府目前發布信息的方式已經不僅局限于新聞發布會的形式。“我們注意到,今年國務院的手機客戶端已經跑贏了商業網站,李克強總理的兩會報告剛講完就已經推送到客戶端上了。有越來越多的政府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從新聞傳播規律來說,第一時間由政府發布消息、澄清事實是很重要的。”
5小時的回應時間在落實上是否有難度?周漢華指出,這項要求主要是針對各地參差不齊、還沒有具備現代傳播意識的政府機關劃定了底線。
此外,《細則》還提到,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針對重大政務輿情,建立與宣傳、網信等部門的快速反應和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有關新聞媒體和網站的溝通聯系,著力提高回應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通過購買服務、完善大數據技術支撐等方式,用好專業力量,提高輿情分析處置的信息化水平。
3“一把手”要帶頭解讀重大政策
《細則》規定,國務院發布重大政策,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進行權威解讀,新華社進行權威發布,各中央新聞媒體轉發。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解讀人和責任人”,要敢于擔當,通過發表講話、撰寫文章、接受訪談、參加發布會等多種方式,帶頭解讀政策,傳遞權威信息。
“發布的人不了解情況,了解情況的人不能發布。”政府過去在發布重大政策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影響了政府發布的權威性。呂艷濱表示,針對重大政策,過去有些部門會派出一般干部來回應,而涉及到決策的時候,這些干部做不了主。面對輿論質疑,“只能支支吾吾”,這樣影響了回應的效果。而“一把手”是最了解情況的,應當帶頭解讀重大政策,積極回應社會的關切,提升發布的權威性。
此外,《細則》還規定,各地區各部門要將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回應關切、媒體參與等方面情況作為政務公開的重要內容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政務公開工作分值權重不應低于4%。這樣的考核問責機制將直接影響干部的升遷。
對此,呂艷濱表示,4%的權重已經相當高了,內部的激勵機制在政務公開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4%的權重已經能夠影響地方政府的績效和干部的升遷,用內部的考核和外部的監督雙向來推動政務公開工作,這是一個很硬性的要求。
4電視電話會議可向社會公開直播
電視電話會議公開也是《細則》中的一大亮點。《細則》規定,將“五公開”要求落實到會議辦理程序。對涉及公眾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電視電話會議,行政機關應積極采取廣播電視、網絡和新媒體直播等形式向社會公開。
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肖衛兵指出,《細則》對可以向社會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限定,對涉及公眾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電視電話會議,行政機關應積極向社會公開。而涉及到政府內部決策的會議,不直接影響到公眾利益的,則無需向社會公開。
“電視電話會議公開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老百姓可以借此直接感受到政務公開的效果。”肖衛兵指出。
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電視電話會議已經公開,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例如,浙江省質量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進行網上直播、北京市西城區通過“北京西城”微博,直播區政府常務會議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