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方案》),首次提出以“綠色生態”作為中國農業補貼改革的導向。
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補貼政策以兼顧保障糧食安全、農民收入以及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為目標。此次,“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也首次被涵蓋進入農業補貼的政策目標。
中國農業補貼體系主要包括四項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補貼,以及以托市收購為依托的農業價格補貼政策。總額巨大。但是,效率低、扭曲市場、超過中國入世承諾的“黃箱補貼”上限壓力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方案》強調,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以現有補貼政策的改革完善為切入點,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將政策目標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存量補貼將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補貼資金使用的指向性;增量資金重點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傾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注重農產品價格市場化
《方案》要求,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要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12月18日在北京大學國發院主辦的國家發展論壇上即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的一場硬仗,就是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
他表示,農業政策要逐步由過去的價格支持和干預為主,轉向以直接補貼的“綠箱”政策為主。改革的思路是要讓價格真正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讓價格機制能夠有效引導農業資源的配置。
目前,棉花、大豆、油菜籽和玉米的臨時收儲已經取消。韓俊透露,接下來還要繼續深化稻谷、小麥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基本方向就是按照價補分離的方向,價格由市場決定,對生產者實行直接補貼。
全面推開“三項補貼”改革
《方案》強調,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提升耕地地力,全面推開農資綜合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即農業“三項補貼”改革。
2015年5月,財政部、農業部出臺《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改革“三項補貼”制度,將一部分農業補貼轉為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使用不受限制的補貼,如對耕地資源的保護等。
中國加入WTO時承諾,農產品“黃箱補貼”不得超過產值的8.5%。據有關測算,中國在一些品種上已經逼近這條“黃線”。
所謂“黃箱補貼”,是指價格支持、與農產品現期產量、面積等掛鉤的直接補貼等對貿易有較大扭曲作用的補貼,是WTO農業協議規定不禁止但須承諾逐漸削減的補貼類型。“綠箱補貼”則指無貿易扭曲作用或此類作用非常小的國內支持措施,包括一般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直接收入支持、環境保護補貼等,WTO對此無限制。
《意見》選擇安徽、山東、湖南、四川和浙江五個省部分縣市試點,將“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目標則轉向屬“綠箱”范疇的耕地地力保護。
試點縣市,要將8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加上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于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為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財新記者說,“這幾個試點還是比較順利,沒有太大的問題”,今年的計劃是在全國推廣。
《意見》要求,補貼資金要與耕地面積或播種面積掛鉤,并嚴格掌握補貼政策界限。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等,不再給予補貼。
李國祥告訴財新記者,他在安徽調研時發現,農民因為焚燒秸稈破壞耕地,會被扣除耕地地力保護相關補貼。他認為,地力保護補貼的發放應該與濫施化肥、焚燒秸稈等掛起鉤來。
“現在耕地地力補貼,整個國家來說,主要是農民承包地,地力不破壞就給補貼。”李國祥表示,具體的保護標準、措施還可以進一步細化。
此外,《方案》還提出,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完善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啟動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