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扶貧的“數”十年
年終臨近,你是否已準備好吐槽年終獎了?又是否已開始籌劃春節假期了?然而對于仍生活貧困的群體來說,過年可能僅僅是吃上一頓餃子。不過,隨著各方面扶貧舉措的實施以及“精準扶貧”的理念創新,我國的扶貧開發正向著關鍵階段邁進。
貧困人數有多少,關鍵在于標準是多少
我國從1986年開始大規模開展農村扶貧開發,貧困數字看似“大起大落”的背后,是扶貧標準的不斷提高。從解決基本溫飽的扶貧標準,到現階段“兩不愁、三保障”,高標準扶貧才是真扶貧。
現行農村貧困標準(即“2010年標準”), 是2011年提出的按2010年不變價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標準,按2014年和2015年價格分別為2800元和2855元。
發展才是硬道理
貧困和擺脫貧困,是我國改革和發展路徑選擇的起點和動力來源。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與貧困人口的減少過程基本同步,經濟發展構成貧困人口減少的重要來源。
與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從1978年以來的30多年時間內保持了更高更持續的增長速度。相關數據統計,從1900到2012年,中國單位國民收入增長減貧人數相當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3倍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扶貧的關鍵還在于教育。我國從1995年開始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實施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截至2010年,全國重點貧困縣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接近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教育的保障也對就業產生促進作用,1978至2016年我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了42588萬人, 增長了3.6倍,同期全國就業總人數中非農業就業人數占比從29%上升到70%。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民工群體對城市的發展貢獻出巨大力量,貧困地區農民工外出務工規模的擴大,也極大地釋放了基礎能量。快過年了,也回家看看自己的家鄉又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吧!
老有所依,病有所醫
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提高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是我國發展社會事業減貧的重要方面。從2003年開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農村建立起來。2012年我國已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人均合作醫療報銷補償受益2.17次。
除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之外,從2007年開始,我國先后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等,并完善農村“五保戶”制度,初步形成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
創新理念,精準扶貧
我國在過去30多年農村扶貧過程中,根據扶貧形勢、貧困特點和國家發展戰略,通過試驗和創新不斷完善和調整扶貧戰略、治理結構和資金管理等,不斷提高扶貧的有效性和扶貧資源利用的效率。
從2014年開始,農村扶貧開發全方位轉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模式。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攻堅克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