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年年講“三農”問題或鄉村建設問題,對于年年講,我的體會有兩個,第一是中央真的重視,第二是鄉村確實有一些問題要解決。
一、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鄉村建設問題
上世紀60、70年代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其實非常緩慢,建國初期我們主要是通過農田水利建設,70、80年代主要是靠化肥農藥的投入,9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過種子改良,來提高產量。大概有這三個過程。
第一波,建國以后,一個重點是農田水利的大規模建設,第一個就是開荒,原來指標是1億畝。實際上開荒就光是農業,問東北要糧食、問新疆要棉花、問南方要香蕉,是用傳統的辦法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
第二波,到了1972年,意識到只靠傳統的辦法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穿衣問題,土地使用已經達到了極限。因為棉和糧是同地的,你種了糧食就不能種棉花,所以解決了穿衣問題就解決不了肚子問題,解決了肚子問題就解決不了穿衣問題。1972年以后,我們恢復了和西方的關系,那時候黨一共才有43億美金,用這些美金向西方買了“兩套”,13套生產化肥,5、6套生產化纖。糧食產量有了第二波增長,從1972年到1984年,大概從5500億斤增加到8000億斤,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是,使用化肥的地一般用25-30年就土地板結沒法用了。
第三波,穿衣問題我們是1984年解決的,所以1984年我們廢除了布票。因為對糧食還有點憂慮,徹底廢除糧票是1992年。最終的糧食從8000億斤到1萬億斤,基本上得益于種子改良。小麥在上世紀50年代的北方平均產量在100斤左右,現在平均產量可以達到800斤,提高了8倍。水稻原來南方的平均畝產是250-300斤,現在使用袁隆平的技術,平均畝產1200斤都沒有問題。原來我們的玉米產量平均200、300斤,現在達到1500斤。解決了所謂糧食和穿衣問題。
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而且以農業為重。建國前,毛澤東寫文章說,中國為什么近代發生多次革命?兩個原因,一個是吃不飽。清朝養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把清朝推翻了。北洋政府養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被推翻了。國民黨養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被推翻了。另一個是西方的思想,年輕人不滿意原來的舊體制。事實上,吃飯問題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我們一直到1984年才松口氣。后來中央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誰動了我也拎了誰的烏紗帽。2004年1號文件的重點還是農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對農業量的供給下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判斷,劃時代的判斷就解決了,尤其是以糧食為主的農產品供給問題解決了?,F在要解決什么?就是安全問題、口感問題。這對農業來說提供的是一個最重要的變化,重點還在農業。
二、不要從鄉村景觀談興衰
如果把農村定義為一個村落,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景觀,那么我們可以判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的流動,作為村落的總體還是會衰敗。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講意大利有一個千年古城,這個古城最后一個村民富人死了,村里就沒有人住了,村落就衰落了。就自然村落來講,很多村落的消失是城市擴張被推土機碾平的,村民直接城市化了。
另外,還有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地方,10年、8年以后肯定就衰敗了。浙江武義縣對于這樣的村連續幾屆政府都是搞移民搬遷。因為在這樣的地方搞農村建設,把公共設施投進去,成本很高,還要破壞生態,還不如搬出來。所以他們有錢以后,就在鎮旁邊給每戶兩個宅基地,政府出錢,農民自己蓋房子。30多歲的男孩因為有這個政策,搬出來后,娶老婆的問題就解決了。原來那個村落要衰敗,他們是由衷的高興。所以,不能以景觀意義上某些村落的衰敗作為我們要振興的一個理由,振興不是指這個東西。
近些年來,我國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幾億人的大規模人口脫貧,怎么脫貧的?我們不是靠搞鄉村建設脫貧的,而是靠發展工業城市化。一個人外出打工一家人就脫貧了,所以說,是2.88億農民工支撐了我們的脫貧。其他還不能脫貧的地方,就精準扶貧。一些自然村落景觀上的衰落,恰恰是城市發展、城市化的必然產物。
三、鄉村產業發展問題
鄉村大量人口外流以后,第一是農業受到挑戰。農業作為產業是不是(有人)很憂心忡忡。隨著城市中產階級的壯大,客觀上對入口的農產品的要求更高了,他們寧愿支付更多的價格來換取安全,所以整個農業的供給側的改革怎么搞?這是一個大問題。從經濟上而言,包括蔬菜、水果,這些年應對得還是不錯的,各種蔬菜、水果、特種農產品,在特定的地方有特定的土壤生產特定的土特產,然后資本進去,再深加工。
核心的問題是我們還有60%的土地必須用于種糧食,建國初我們60%的土地是用來種糧食的,現在種糧的土地下降了,還有58%-60%左右的土地用來種糧食。糧食生產怎么辦,是個問題。
糧食問題,其實我們處理得比較好。我們把水果、蔬菜的價格放開,但是糧食我們是有保護價的。以70年為基準價格,我發現,蔬菜價格上漲了100倍,而糧食、豬肉價格只上漲了20-30倍。這樣做實際上保護了城里人,成本由農民支付了,這是我們共產黨調節城鄉關系的一個重要方法。那么,在這種糧產區的農民怎么辦? 這種地方人口大量流出,因為你不可能在土地里找收入。鄉村振興戰略20個字內容里第一條就是產業興旺,比如一個可以產業化種植大蒜的地方,而且發現大蒜里還有什么特殊的東西,然后深加工進去了,又把利潤一部分返回農民,那個地方就變成產業了。但這不可能是全國普通的農業狀況。
除了保護價,還有財政補貼。上海松江的一個規模農場100畝,政府把產出的所有部分刨除成本就給原住戶了。錢從哪里來?政府轉移。因為糧食要有20萬畝,有100多萬畝農田必須種水稻是公家定下來的,誰動這個東西,就動誰的烏紗帽,現在上海大概還有150畝,每年的財政補貼很多,這樣的農業怎么做!
沒有產業振興的鄉村振興是句空話。
四、鄉村治理問題
鄉村治理的行政化不可避免,因為共產黨必定要管這件事。近些年來,農村里的村級干部,基本上是發工資了。沒有收入的空心村,基本上是依靠基層政權來穩定的,這樣就等于把行政系統直接從鄉鎮向村延伸了,真的變成行政村了。我們原來講的村民自治,自治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國家養不起那么多村官,就讓村民自己選自己養,這是一個基本含義。自己選的人也是幫國家辦事的人,這是一個基本格局。
共產黨現在有錢了,總的來講統治的成份弱化,服務、治理的成份強化。所以允許老百姓有自治,有小公共品。這樣我們把農村以村為單位的農民自治的能力和自治的意識,通過文件明確化,就是說農民會自治。我們大學也可以自治,但大學選個校長都選不出來,這就是中國人的一種行為方式。所以治理問題還要進一步研究。
五、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
農村人口流動以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F在普遍的現象是,由于村落的過度分散,歷史性人口遞減,農村的道路、醫療、教育等公共產品的供給,都會遭遇成本和效率之間的矛盾問題。比如現在搞鄉村道路建設,幾戶人家也搞一條路進去,如果人走掉了,怎么辦?這個問題需要認真考慮。
農村老人每月給他200塊,他就說我非常感謝共產黨了,因為我不需要問孩子要錢了。老頭老太太問孩子要錢,要看孩子的面孔。每個月有200塊,然后自己有點地,他就可以過日子了。我們1979年就答應給農民,你搞計劃生育了,那么你們的養老,女的55,男的60歲,全年給600塊。1979年的600塊,按物價來講現在是多少?現在每月給80多塊,一年就是1000塊,每年再增加50塊,是真金白銀的真補償,這個我覺得是要考慮的,比單單鋪個水泥路、蓋所學校強。
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
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8年1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