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曙光:中國古代農業思想的特點及其當代意義

[ 作者:王曙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04 錄入:吳玲香 ]

王曙光:中國古代農業思想的特點及其當代意義(圖1)

(節選自:王曙光著:《中國農村》,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一、中國古代的農書

中國古代的農書非常之多,據統計有600多種。在先秦時代,就有《神農》《野老》《呂氏春秋》《尚書.禹貢》《管子.地員》,都包含了大量的農業思想。秦漢南北朝時期,我們的農書開始增加,比如說《泛勝之書》,這是西漢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部農書,這個書現在不全了,只能找到殘本。還有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等,其中《齊名要術》是一個集大成的著作,把中國從先秦時代開始的一些主要農業思想都加以綜合,是一個集大成之作。

唐宋元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農學著作,比如說唐末韓鄂的《四時纂要》、南宋陳旉的農書、元代官方修的《農桑撮要》,《農桑撮要》不是一個人的著作,是很多人寫的,是當時國家組織編撰的。還有王禎的《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各種專業書更多了,像陸羽的《茶經》,陸龜蒙的《耒耜經》等等,類似《茶經》這樣的專講某種作物的著作在中國幾千種之多,非常豐富。明清時期,徐光啟精通西學,他寫了《農政全書》、《授時通考》,其中《農政全書》是一部我國古代農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綜合了徐光啟所能搜集的幾乎所有古代農業思想。明代馬一龍的《農說》也很有名。

中國古代農書如此之多,實際上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得到極系統的分析和科學的研究。日本對中國農書研究非常多。古代農書中所體現的中國農業思想,對于今天也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中國的文化就是農業文化,中國的文明就是農業文明,我們的所有文化符號和文明要素,都與農業相關,而當代中國文明的一切所謂衰落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個農業文明的衰落。我們的民俗,我們的節慶,我們的服飾,乃至于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哲學,都與我們的農業文明密切相關。比如過幾天要過的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節日,現在放假一天,但是如果失去了傳統農業文明中的文化意義,失去了慶祝豐收等農業文明中關于禮儀與季候的暗示,端午節就僅僅是一個休閑日而已,古代農業文明就這樣慢慢消失掉了。包括春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等,都是如此,這些節慶都是跟古代農業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下面我們就梳理一下我國古代農業思想的主要特點。

二、中國古代農業思想的主要特點

中國的地理環境具有多樣性與獨特的優越性,造就了中國文明中關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的理念。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人類跟自然要和諧統一,而不能對立。這是中國農業思想中最核心的東西。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又比較直觀,出于實用,具有一種整體性和系統性,所以中國農業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氣、陰陽、五行、寰道、中庸的思想框架,都很具有概括性,也比較抽象,顯示了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這在其他文明當中是非常少見的[1]。“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既指可以感受的物質意義上的”氣“,也指那種看不見的抽象意義上的“氣”。寰道代表中國人的循環思想,中庸代表中國人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農業生產必須掌握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不遵循中道就會導致人為的災害。這些有關自然和農業生產的思想,最后又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特有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等等,當然也造就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國人知足常樂,樂天知命的性格特點,對待萬事不偏激的中庸態度,跟中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業思想有關系。我們整個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以及古代社會的超穩定性、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穩定性,都與我們農業思想中尚中的理念密切相關,我們重視經驗,愛好和平,強調互助和諧,這些都是中國農業生產思想的總結,是農耕文明的產物。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第一個特點是強調天人合一。與西方人定勝天、人和自然二分的概念不一樣,中國特別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一個最大的特點。西方的人與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人的思想,古希臘經濟是一個以海上作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因此古希臘人面對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爭,跟天氣做斗爭。而中國是農耕社會,一萬年前就進入農耕社會,農業耕作就要天人相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周易》當中講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仰觀俯察的原因是要順應這個宇宙,順應自然。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前面有一個日晷,日晷的四面寫著四句話,其中兩面寫的是“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還有兩面寫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前者是順應外物的方法,后者是身心修養方法,既要遠觀萬物,又要返觀自身。

《周易》里面講到,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這個“三才論”就是《周易》提出來的。《周易》講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人都有了。八卦中的每一爻都是有陰陽之分的,一個是陰爻,是斷開的,一個是陽爻,是連著的,從而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符號系統。《周易·系辭》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每一卦都有六爻,為什么六爻呢,“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后來才發展到“天、地、人、物”和諧統一的四大要素思想,這些都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

第二個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是陰陽五行互相轉換、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這種相生相克的原理,是把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看作一個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網絡系統,它不是單獨的看一個元素。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其實包含著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當中復雜論、系統論的思想。

五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立體的球狀網絡,互相制約,互相平衡,不能單獨看一個要素,這個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中國人很早就在觀察農業中形成了系統論、循環論、復雜論的意識,不要簡單地看某個物種,而要看到不同物種之間的復雜關系,看到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克之理。比如說除害蟲,中國人不太講害蟲,中國人認為所有的蟲子都是有存在的必然性,它們有的對人類有害,有的對人類有益,但是不能把所謂對人類有害的蟲子完全殺死。比如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傳統稻作農業,他們在殺害蟲的時候故意留一部分,他們知道保留一部分害蟲對整個物種的循環是有作用的。這就是整體論和系統論,不是割裂地認識大自然。

第三個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思想就是循環論的思想。古代作物強調輪作,土壤提倡輪耕,能量強調循環,這些都是循環論的思想。在古代農業當中是沒有廢物的,農業生產沒有任何廢物,人類和動物的任何廢物回到自然當中加以循環。古代在土地方面,強調用養結合,保持地力常新。現在城市的發展導致生態鏈破壞掉了,人類和動物的廢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循環,成為環境的污染物,這是非常可怕的。循環論的思想,是中國農業的主要思想,作物要輪作,土壤要輪耕,土地的用養結合,保持地力常新,都是循環論思想在其中起作用。

美國著名農學家F. H. King在《四千年農夫》講到中國的循環論農業思想:“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他們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2]。”

金博士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日本、朝鮮和中國旅行,關注到東亞尤其是中國的傳統農業文明,認為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值得學習,中國的土地耕種了四千年,土地的產出居然沒有下降,地力竟然沒有被消耗殆盡,而且養活了越來越多的人口,這是一個巨大的奇跡,所以他回國后寫了《四千年農夫》。書里面講到北方的土炕與農業施肥的關系。他到膠東半島一帶去旅行,觀察這里的人民是怎么來施肥的。我們膠東半島都住炕,炕是用方塊狀的泥磚壘成的,每塊方泥磚大約三十公分長,十五公分寬,用田里的土和上水以及麥稈,攪拌錘壓而成,成為一個堅實的像磚一樣的東西,砌在炕里面。炕是用來通火灶的,經過兩三年燒火做飯之后,農作物秸稈的灰燼很多都留在炕里面,三年之后打開炕一看,讓人非常驚訝,里面是黑洞洞的一片,全是植物的灰燼,有些灰燼牢牢地附著在泥磚上。這是什么物質呢?這些物質實際上就是焚燒麥稈之后所形成的非常豐富的氮磷鉀各種肥料,膠東農民三年左右拆一次炕,泥磚要重新打碎,此時泥磚已經很松軟,富含氮磷鉀肥,此時再用水將泥磚溶開,重新回到田里,這是最好的有機肥料。這個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炕與耕地的施肥結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各種物得到充分的利用,實現了物的循環,實在是非常高的生活智慧。但是現在農村都很少住炕了,這種方式也就日漸絕跡。

第四個思想就是立體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思想。中國古代農業強調多業并舉,立體農業,綜合經營。比如說在南方太湖地區,有農牧桑蠶漁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有桑基魚塘系統。在云南元陽和廣西龍脊地區有梯田,這些實際上都是立體農業、生態農業思想的實踐。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壹道曙光(微信公眾號)2018-06-0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ⅴs日韩在线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