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子弟怕種田,總想鯉魚跳“龍(農)門”,這可以說是千百年來農村人的共同理想了。說起種田,那種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煎熬,著實讓人害怕,這可以說是我發奮讀書的最大動力源。然而,如今回到家鄉農村,我發現種田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不要說“臉朝黃土背朝天”,很多農民甚至都不再下地,照樣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得有聲有色。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農民已經習慣通過購買農業機械服務來替代自己勞動。農業服務規模化替代土地經營規模化,使小農實現與現代農業的銜接,可以說是當下中國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種著一畝三分地,卻通過購買農業機械服務來替代自己勞動,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就是這看似不符合經濟學邏輯的事情,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的身邊:我老家在江西吉安的一個小山村,吉安山區農村的土地不多而且分布零散,大約戶均耕地面積在6.5畝左右,我家村莊的情況稍好,但也不會超過戶均8畝地。與許多農村一樣,村里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但這些年陸陸續續有40歲左右的中年勞力返回家鄉,耕地流轉的情況不是太多。大多數農戶是自己種著自己家的承包地,或者至少種上幾畝口糧田,剩余部分再流轉給愿意種田的本村種糧大戶。我們村里也有一戶種糧大戶,但流轉的并不都是本村的耕地,而是從周邊村莊外出打工的農戶的承包地中,零零散散聚集流轉到近100畝耕地。為了減輕收割季節的辛勞,或者避免那時遇到用工荒,他買了一臺收割機。沒想到的是,村里有了這臺收割機之后,就再也沒有人拿著鐮刀下地割稻子了,全村的稻子都由這臺收割機來提供服務完成水稻收割任務。現在村里人種地,用直播替代插秧,用收割機替代人力,農活只剩下施肥噴藥,之后就等著收成。購買農業機械服務使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漸行漸遠,從而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在完全沒有改變土地承包性質的前提下,擺脫了土地的束縛。
家鄉出現的這一現象讓我一度感到困惑。經濟學上說農民都是理性人,會特別在意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并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決策。按照這個道理,農戶在家種田是選擇自己勞動還是選擇購買農機服務,要看購買服務所節省的勞動能否帶來比支付的服務費更高的收益,如果不能,就會寧愿自己勞動而不購買服務。但是,從我家鄉的情況來看,似乎并不完全是這樣的。當然有一部分農民是因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比種稻收入更高,不能在家耽擱太長時間,通過購買農機服務一方面不耽擱打工賺錢,另一方面有可以確保自家的糧食有保障,因此非常樂意購買農機服務;還有一部分農戶是因為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沒有能力下地自己完成稻谷的收割任務,在外打工的晚輩通過支付農機服務費的辦法,既避免了家里老人的辛勞,又不至于使承包地荒廢,還確保了過年過節一家團圓時的糧食供給;也有一部分農民是因為家庭生活水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有較強的支付能力,相對于勞動節省成本,閑暇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畢竟下地收割稻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勞動,因此會通過購買農機服務替代勞動來獲取閑暇。上述這些情況符合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能夠很好理解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戶會購買農機服務來替代自己勞動。
但我好奇的是,在我們家鄉的小山村里,除了上述情況之外,即便是那些平時不外出打工,也根本不存在要趕快收割完稻子之后去忙別的事情的農戶,也會選擇購買農機服務來替代自己勞動。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全村農戶在購買農機服務的行為決策中表現得如此高度一致呢?在調研中我發現,這跟農村交易中大多數情況下采用賒銷方式有關。費孝通先生說中國是“鄉土性”的,因此在本鄉本土的村民之間發生的交易,大多數是以賒銷方式進行的。賒銷是一種信用,這種信用能夠使農民在銀行借貸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獲得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不僅如此,賒銷也對農民的行為決策形成影響,因為賒銷使本應完成的即期支付,變成了遠期支付,改變了農戶的心理預期。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們在對待即期收益和未來收益時,會選擇即期收益,所謂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因此,面對即期就要下地干活帶來的損失和通過購買農機服務帶來的閑暇,人們會選擇閑暇,但如果購買農機服務需要立即支付費用,人們就會權衡付費的痛苦與下地勞動的痛苦哪個更大。但賒銷就不一樣了,即期的閑暇不需要與即期付費的痛苦同時發生,讓付費的痛苦移到了將來,這樣就使得人們會作出先選擇享受閑暇收益。通常來說,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總是美好的,總相信未來一定能夠賺到今天購買閑暇的費用,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在即期享受閑暇和未來支付費用的權衡中選擇前者,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村民們會如此高度一致地選擇購買本地的農機服務了。如果農機服務不是來自于本村,采用賒銷方式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通常需要即期支付,農戶購買農機服務的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他們會權衡即期支付的痛苦與即期勞動的痛苦孰大孰小。這也印證了為什么在收割機跨區域作業中,一邊有許多收割機在路邊排隊,一邊農戶寧愿自己下地干活的情形在現實中會大量存在。
不過話要說回來,農民對于賒銷中未來支付的痛苦并不是完全不在乎的。如果完全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渠道,經過一兩次支付到期拿不出錢來的折騰之后,購買農機服務的熱情也會下降。這些年來我老家農村的農戶之所以能夠持續地購買農機服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農戶之間有了某種專業化分工,村民彼此之間的交易頻率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增加了各自支付的相互對沖機會,導致各自需要真正支付的現金大大減少。在我們的村子里,我弟弟釀家燒酒,表弟做腐竹,還有做魚丸,做豆腐,養耗豬等等,村民們今天我去你家要兩瓶酒,明天你來我家要一點腐竹,后天我幫你用收割機把稻子收了,到了年底各自對沖之后結算剩余,落在每一個人身上所需要支付的現金跟交易額相比都是非常小的一個數目。正是基于這一點,農民在收割季節敢于預期未來自己有支付能力,因此也就可以大膽作出購買農機服務的決策。
很顯然,農戶積極購買本地的農機服務,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有力支持了購置農業機械的種田大戶降低運營成本,促進了農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對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是十分有利的。從更深一個層次來理解這個問題,那就是農村“鄉土性”提供的“賒銷交易方式”,事實上是發生在農村內部的一種“內生金融機制”,它很好地解決了小農戶走向農業現代化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正規金融制度約束,讓每個農戶有能力用購買服務的方式獲得閑暇自由。阿馬蒂亞.森說,“發展可以看做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那么,農戶通過購買農機服務獲得的閑暇自由自然應當看做是農民發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這種發生在農村鄉土中的“賒銷方式”能夠得以維持與延續,關鍵在于農村越來越深入的專業化分工,各家各戶都在做著自己擅長的事情,然后進行交換。交換頻率的增加,使賒銷的未來支付有了對沖機會,減少年底的集中支付給農戶帶來的壓力。也就是說,賒銷方式的延續,得益于鄉村創業的興起,沒有鄉村創業活動的支持,賒銷方式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的地方政府在當前的各種整治整理過程中,一定不要不分青紅皂白一拆了之,這對鄉村創業環境造成的破壞后果是難以彌補的。我們需要很好地保護村民自發形成的創業熱情,要像呵護新生命一樣去呵護每一個鄉村創業者!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廣西特聘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