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桃林:把握體系獨特定位引領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 作者:張桃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6-14 錄入:王惠敏 ]
    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在洛陽召開,張桃林副部長出席會議并講話,期間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肯定了體系建設以來在支撐產業發展、引領技術創新取得的成效,要求把握體系獨特定位,謀劃好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現將張桃林副部長在全國農業科教工作會議上關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專題講話印發,請各地區、各有關單位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把握體系獨特定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張桃林副部長在2016年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關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專題講話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件大事,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一次重大創新。今天,50位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聚集在一起,總結過去的工作,謀劃“十三五”重點任務,很有意義。目前80%的省份也按照體系模式建立了地方創新團隊。剛才,鄧秀新校長就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提升柑橘產業競爭力做了發言,講得非常好,我都贊同。今天晚上還要座談交流,希望大家關心體系建設、支持體系發展,將其融入到整個農業科教工作當中,彰顯橋梁紐帶和中樞作用。借此機會,我就體系工作強調幾點。

第一,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成效顯著、貢獻巨大

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50個體系建設工作8年來,體系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了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通過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凝聚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引導農業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業生產一線聚集,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一是促進了生產方式重大變革。體系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還把其他科技計劃研發的成果,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裝備,及時在農業生產中進行轉化、應用、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8年來,體系研發的900多個新品種、35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110多個新產品新裝備,已經或正在改變許多產業的生產面貌。例如,柑橘體系針對甜橙供應期短的問題,研究集成了苗木繁育、配套栽培、品種留樹保鮮、病蟲害防控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甜橙9個月鮮果供應,徹底改變了柑橘產業傳統生產方式。二是提升了產業市場競爭力。體系針對一些產業對外依存度高、品種國產化率低的薄弱環節,推進品種改良和品牌創建,推動北京鴨、南陽牛、巴美肉羊、京欣西瓜等一大批國產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蛋雞體系培育的國產蛋雞品種市場占有率從30%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擺脫了對進口品種的依賴。三是扶持壯大了一批傳統特色產業。體系支持了谷子糜子、燕麥蕎麥、大麥青稞、芝麻、胡麻、向日葵、蠶桑、甜菜、麻類、兔、蜂等具有傳統優勢的小作物小品種,穩住了研究隊伍,停滯多年的研發工作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有力推動和壯大了這些特色小產業。

()推動了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一是產出了一大批標志性成果。8年來體系共取得130項標志性成果,“十二五”期間農業領域2/3的國家獎成果是由體系人員研發和推廣的。如花生體系選育出了國際上油酸含量最高的花生新品種,油酸含量高達77.80%,油酸與亞油酸比值高達12.30,比傳統品種提高了10倍。二是推動了產業技術進步。8年來體系研發的品種和技術占農業部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一半,被企業采用新工藝593項,有力地推動了產業技術升級。例如,鲆鰈類體系構建了以“裝備工程化、技術精準化、養殖集約化、管理智能化”為核心的工業化養殖模式,加速了鲆鰈類養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模式的升級。三是強化了產業基礎性工作。體系建立了50個產業112個農產品種類的種質資源、審定品種、病蟲草害、土壤肥料等科技基礎數據庫,建立了成本收益、市場價格、農產品貿易等產業經濟基礎數據庫,持續開展數據收集和整理,構建產業基礎數據庫平臺,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服務生產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

()支撐了政府決策和應急服務。據不完全統計,50個體系源源不斷地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提供了政策建議、調研報告、咨詢報告等多達4566份,這些針對性強、接地氣的意見建議,推動了重大政策出臺,提高了決策科學化水平,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咨詢服務“國家隊”作用。例如,11個畜牧體系為編制“十三五”畜牧業發展規劃、確定畜牧業年度重點工作方面提供了重要意見建議。羅非魚體系先后向廣西自治區相關部門提出建議,促成2011-2013年廣西區財政投入1.5億元,使得羅非魚養殖業成為廣西水產支柱產業。在應急服務方面,體系專家參與農業抗災救災技術指導服務逾2萬人次,提出各類應急預案和技術解決方案近1000個,形成災情調研報告300多份,參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10余起,完成了大量農業災害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任務,增強了科技服務能力,降低了損失。

()創新了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體系在不觸動現有行政管理框架下,通過機制創新,探索了符合農業科技自身規律的管理運行模式。在科研任務形成機制上,按照任務來源于生產的要求,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任務來源模式、“自上而下”的任務委托模式,體系人員既能“下得去”,主動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研;又能“上得來”,及時發現生產中的問題,凝練研究課題和方向;還能“坐得住”,深入研究,形成可推廣的技術解決方案。在協同創新上,體系按照產業鏈各環節搭建了不同學科、不同區域、不同部門的農業科技聯合協作的大平臺,不同體系之間也建立了橫向協作的機制,改變了以往農業科技資源分散低效,各自為戰的現象。在考核評價上,體系引入技術用戶評價機制,使專家測評和用戶評價相結合,形成不唯論文,不唯報獎而注重應用效果、真正服務產業發展的農業科技評價新機制。

去年,中國科學院第三方評估中心開展了體系建設的績效評估,認為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管理創新,是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是建立全國范圍內農業科研協同創新內生機制的成功探索。體系的建設成效也受到科技界、產業界和基層推廣人員的充分肯定和廣泛稱贊。

第二,準確把握體系定位

實踐證明,體系的定位符合我國農業實際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律,作用獨特,不可替代,并與科技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一致的。

()體系建設符合農業科研規律性。農業生產周期長、區域性強、技術制約因素復雜,農業科研的特點和內在規律必然要求以長期穩定支持為主。體系改變了以往科技計劃過度競爭、支持周期短的投入方式,通過中央財政持續支持,穩定了經費支持、穩定了研究團隊、穩定了研究方向,使得體系專家能夠更加安心、靜心、潛心開展研究,更有利于出好成果、大成果。

()體系的組織構架和運行方式具有獨特性。體系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系統中是獨特的,與世界各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相比也是獨有的。一是體系設置涵蓋了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涵蓋了全產業鏈。體系以50個主要農產品為單元,進行布局和結構設計,涵蓋了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的全產業鏈條。二是科技力量配置實現了多學科融合。體系以產業為主線,通過設置育種與種子種苗繁育、病蟲或疫病防控、栽培與土肥、產后處理與儲藏加工、機械與裝備、產業經濟等功能研究室以及綜合試驗站,遴選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和綜合試驗站站長,有效實現了上中下游聯接、多學科融合。三是建立了以需求為導向的任務形成機制。體系始終瞄準產業突出問題,從生產中凝練科技任務,加快產業技術研發,形成全程技術研發解決方案,推動研究成果快速落地。

()體系強化了科研、推廣、培訓三大系統的銜接性。過去科研、推廣、培訓三大系統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中間缺少形成“一體化”的連接機制,而體系正好發揮了承上啟下,上傳下達的功能,健全了科技一體化,健全了科技創新鏈,補齊了“短板”環節。體系一方面加速已有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另一方面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及時響應,凝練課題,為國家其他科技計劃立項提供依據。因此,產業技術體系上與國家的科技計劃,下與農技推廣、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連接在一起,發揮了整體的功效。

()體系在支撐產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業產業發展具有脆弱性,易受自然災害、市場、消費、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體系為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他的科技計劃解決不了的,包括推廣體系也不能完全解決。一是應急服務。體系打造的專家團隊,在重大災害和重大突發性事件中,能夠做到提前預判、及早發現、及時到位、應對有力,成為產業科技“突擊隊”、應急服務“特別行動隊”。二是決策咨詢。體系聚集了一批學術水平高、精通產業、學術界和產業界都認可的專家,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業產業咨詢的獨特“智庫”。三是基礎支撐。體系對50個產業基礎數據進行長期監測、觀測、評價、分析,及時掌握產業發展變化趨勢,為確定科技攻關任務、推動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等提供科學依據。

()體系建設與科技改革方向、目標要求具有一致性。科技體制改革的總要求是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中央64號文件主要解決科技項目聚焦不夠、資源配置碎片化的問題。體系8年來的實踐遵循了改革的要求,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一是符合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改革要求。體系建立了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全鏈條、一體化組織模式。二是符合協同創新的要求。體系打破部門、區域界限,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專家,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開展大聯合大協作,解決產業發展的大事、難事。三是符合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的要求。體系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首要標準,建立了不唯論文、不唯獎勵、注重成果落地的考評機制,與當前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和人員評價改革相一致。

第三,謀劃好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

今年是體系新老交替和調整的關鍵一年。當前,體系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是要做好體系頂層設計,優化調整體系結構。經過8年的建設運行,體系上了臺階,到了一個新的起點。要堅持體系的獨特定位,積極爭取財政加大對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優化“十三五”體系的整體設計和布局,遵循“大穩定、小調整”原則,在現有50個體系基礎上進行適當擴充、內部結構優化和人員調整,確保體系順利過渡,內部力量可以不斷更新,營地要建得越來越堅固,形成“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二是要凝練設計好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在制定“十三五”重點任務中,要充分發揮體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進一步強化體系間和體系內、體系與其他科技計劃項目之間的協同攻關。進一步發揮體系在解決產業發展重大問題中的骨干作用,尤其是在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調結構轉方式”及農產品消費需求和質量安全等方面,體系要進一步聚焦,集中發力,重點突破,力求實效。

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體系運行機制。堅持和完善穩定支持機制,使得科研人員能夠穩定科研方向、專心研發、全身心投入體系工作。建立和完善體系聯合協作機制,增強體系內部的協作交流,充分發揮體系多學科聯合作戰的優勢,探索體系間的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任務形成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在認真分析產業需求的基礎上,明確技術路徑,確保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發展,為國家科技計劃立項遴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堅持不唯論文獎勵、注重成果應用的評價導向,創新考核評價模式,實行體系人員的動態調整,提高創新效能。

四是要實施好農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這是我部今年重點工作。目前我們正在研究編制農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實施方案,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為目標,面向主要企業或重點區域,著力解決制約節本、增效、增產、安全、提質和循環發展等重大科技問題,切實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一行動,目前涉及到16個體系,將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到其他體系,希望各位首席科學家認真落實農業部黨組要求,組織本體系的專家們積極投身到農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中去,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016年,體系工作頭緒多、要求高、擔子重、責任大。希望各位首席科學家團結帶領全體系專家一道,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速農業科技進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性色福利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 |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