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建隊伍的年輕人最近在福建的培田古村搞民宿辦“眾籌”。往小處看是做個客家特色的美麗鄉村項目,往大了看則是面對當代“全球競劣,豈有完卵”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做出一種積極應對,往歷史上看則是農業文明與生俱來的社會生態的一種延續。
若愿意以小看大,我想藉此告訴各位,早在2001年我的一篇文章就以“全球化與世界法西斯主義”做標題。在記者當年采訪中我就說過:之所以在世紀之交重啟前輩開創的“鄉村建設”,并不僅是建設鄉村,而是為身處全球化變局而尚有自覺性的人打造幾條“挪亞方舟”……那時以來,我一直希望人們愿意借鑒真實歷史,知道在百年激進的現代化之外還有一個社會民眾廣泛參與的、去激進化的百年鄉村建設。一十六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如今已是“喜看鄉建千重浪,遍地青年下夕煙”!
當前大變局之下最值得關注的,是上一個世紀之交起步的中國百年鄉建。其中有一批社會企業家。在清末和民初兩個時代都有重大歷史作用的張謇,堪稱世上第一個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是在西方遭遇到全球化大危機之后才逐漸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提出。而張謇作為1894年參與實業救國的社會企業家,抱定“村落主義”辭官回鄉,做的就是具有“在地化”性質的社會企業。他在南通創立大生公司,發起農會配合農田水利建設,形成農業增量來支持紡織業;接著興辦交通運輸、銀行和保險,再將一二三產綜合經營的收益用于投入本地教育、文化和社會福利。張謇之后繼往開來的是1925年在四川創辦民生公司的盧作孚,他立足北碚鎮開展了近30年在地化試驗,產生的所有收益都用于本地教育、科技,和社會民生事業。這些鄉建前輩中的社會企業家,留給歷史的是值得當代地球人借鑒的經驗。
因為最早的社會企業產生于中國。社會企業家從來就把實業救國做為企業目標。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快于所有附庸西方的前殖民地國家。而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實業家,大都應該算是社會企業家;直到1990年代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假借照搬來的理論搞的所謂轉型。好在社會大多數人警醒著!好在還有鄉建年輕人下基層開啟社會資源。期間開展的從志愿者干起形成社會資源再向實業的演變過程,也仍然遵循百年鄉建運動中前輩創立的社會企業的基本屬性。
當代的鄉村建設早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網絡體系,因為內在具有“自由進退”的大眾民主特性而有成千上萬的人參與其中。中央2007年提出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和2008年提出“兩型農業”目標之際,我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生態化的社會企業“小毛驢市民農園”,一方面讓農業回歸社會化和生態化,倡導對地球、人類文化與價值等關懷;另一方面鼓勵鄉建志愿者進城,構建城鄉融合的橋梁。現在,這種市民參與式社會生態農業已經遍地開花。在推廣中,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了百年激進的病根,試圖以相對平和漸進的方式推進生態化的社會經濟發展。大眾參與的眾籌,就是其中體現公平公正的、包容性的社會企業運營方式。
鄉村建設及其社會企業發展,都需要踏踏實實去做基層工作的年輕人。這個序言推薦的滋農游學的鄉建年輕人張琪,就是在大學期間接受了鄉村建設培訓,從此一干就是8年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們的學習和實踐中充滿對鄉土社會的扎實體驗,也形成了對鄉村生態化發展的思考。
當代的鄉村建設本身就形成了很多社會企業,滋農游學是其中的一支。他們提出引導城市再識鄉土,協助村民共建鄉土的理念,能夠深度挖掘鄉土社會的文化、歷史、手工藝和自然等資源,據此開發成能夠深度體驗的游學項目,并將村莊的閑置房屋進行民宿改造,提出民宿+在地文化體驗的設計,既要滿足城市周末休閑度假的需要,也帶領城市居民去重新發現生態鄉村的美好,以此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新世紀中國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極大改變了鄉村業態結構。于農業和形成資源環境高度相關的休閑旅游、養生體驗等消費需求都在快速增長。千差萬別的、和自然緊密結合的鄉村生活,最能吸引中產階級對三產化農業的需求。這個新業態所要求的休閑農業,得體現“三慢”(慢城、慢食、慢生活)特點。這個業態要求的養生農業,也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多樣化內涵才具有體驗功能——在多樣化的生態農業中就內生著這種體驗功能。
中產階級下鄉創業的浪潮已經興起,他們更多表現個性化特質恰與千差萬別的鄉土社會有機結合,特別是人文資源、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最具有“后發優勢”。以前基層干部和農民對身邊的資源環境、傳統文化,大都沒有價值意識;但是在下鄉創業的市民眼里,這些過去不產生GDP的資源可能是更有價值的。市民下鄉能夠對各種農村資源重新“賦值”。比如一堵老輩人留下的夯土墻,在農民眼里是代表貧困的舊物,但市民看上了就愿意出錢保留并且利用改造成景觀墻。這就是對鄉村傳統資源的重新賦值。據此來看滋農的張琪做民宿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僅提供城里人需要的舒適,更重要的是它還擔負著在地文化梳理、合作組織培育,老屋新生等鄉村復興等重要的功能,而這恰恰最有生態文明的價值。
但愿大家愿意從21世紀中國轉型的生態文明戰略角度,理解我這個序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滋農游學 2017-07-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