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大會之聲”報道,關于鄉村建設,十九大報告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新提法,即鄉村振興戰略。它涵蓋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鄉村振興戰略究竟要如何實施?報告中的新提法該如何解讀?我國今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將有哪些新辦法?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工作如何對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接受了央廣記者的專訪。
對于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 李偉言簡意賅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要抓住三個字——人、地、錢。他告訴記者:“從‘人’來看,就是要在繼續推動農業人口轉移進城、降低鄉村人口占比的同時,注重解決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問題,引導部分農民工返鄉,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回鄉,在城市長大的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去創業。高起點發展現代農業、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
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李偉認為,這是從“地”的角度,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從‘地’來看,就是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權分置制度。對農用地而言,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中央已經明確再延長30年,這是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點相契合的。既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又給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們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留出空間。對宅基地經營性和公益性的集體建設用地而言,要從長遠考慮,根據未來鄉村振興的需要,逐步盤活,用出效益來。”
而“錢”,就是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使之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相適應。
李偉說:“從‘錢’來看就是要廣辟來源、多措并舉,按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資源優先向‘三農’傾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頭上,而要貫穿于鄉村規劃制訂的過程中,貫穿于有關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中,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要放到農村,加強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鄉村的振興。”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十九大代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表示,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新要求,“十六屆五中全會,曾經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做出了一個概括,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那么這次你對照的話,有四句話都不一樣,新的對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我們農業農村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提出的、設定的一個新目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這個戰略的實施,將會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對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韓俊認為,這比之前“四化”中提及的“農業現代化”涵蓋的范圍要更加寬廣,“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他就涉及到農村的經濟、農村的政治、農村的文化、農村的社會、農村的生態文明各個方面的建設。現在可以說,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我們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五年來,脫貧攻堅成為舉國上下最受矚目的重大工程之一,也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到4%以下。但距離2020年還有3年的時間,脫貧任務還是艱巨繁重,很多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成本高、難度大、見效慢,一些已經脫貧的地區基礎也比較薄弱。
李偉表示,要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注重提高脫貧的質量,“經過幾年來的扶持,部分建檔貧困戶、貧困村甚至貧困縣將陸續脫貧出列,對他們不能一扶了之,而是要‘扶上馬,送一程’,繼續實施現行的扶持政策,把脫貧的基礎搞扎實,對剩下的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要集中力量打攻堅戰,尤其是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千萬不要上級壓下級,一級壓一級,最后出來的數字水分很大。那么表面上講,有的地方可能2020年的時候實現脫貧了,但是有些老百姓、農民還是生產、生活在貧困之中,這種情況在我們脫貧的工作當中一定要高度重視。”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攻克深度貧困這一“堅中之堅”。李偉認為,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如果是集中大量的資源,實際上是可以實現收入和生活水平維度的脫貧目標。但是從長遠持續的發展來看,這不能一蹴而就。人的觀念也在改變,能力提高也有一個過程。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的改善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要考慮這個地區的長遠的、持續的發展。只有在這些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才是高質量的脫貧。”(記者劉璐)
作者系國研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