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紅宇: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作者:張紅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0-27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和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中央關于農業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加速落地,進一步理順了農村生產關系、發展了生產力,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2萬億斤;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比縮小至2.72:1,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5700億元,農村電商實現營業額達到894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達20萬億元,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農村改革縱深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在黨的十九大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繪就了“三農”事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意義,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是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最重要的工作著力點。

一、牢牢把握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要求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合國情看,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

(一)堅持重農固本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強調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既是對我黨一以貫之的重農固本方針的繼承發揚,也是對新時代全黨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的精準定位,更是當前和今后時期統領各項改革和發展工作的基本遵循。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歷史反復證明的規律。改革開放之初,物質產品短缺,經濟底子薄弱。正是肇始于農業農村領域的改革,通過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為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要素支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決勝階段,同樣離不開農業農村的基礎鞏固。農業農村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勞動力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中之重的基礎性作用。只有持續不斷打牢夯實這個基礎,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才能有足夠應對一切風險的底氣,才能真正提升中國強國振興發展的能力。

(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目標要求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由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16年的57.35%,增長了近5個百分點。城鎮化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城市發展面貌日新月異。與城市相比,鄉村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區治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方面是補短板、強弱項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由著眼于農業現代化創新性地拓展到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對長期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主導下,農業農村的農產品和勞動力供應功能的重新定位。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看,凸顯生產、生活、生態統籌安排,涉及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生產關系方方面面,特別突出了將鄉村作為一個與城鎮平等并行的經濟社會空間所應具備的功能屬性和內生發展動力培育,以實現讓農村成為充滿活力的區域,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和城市工商業一樣興旺的產業,用中國實踐、中國創新改寫發展經濟學對農業概念的釋義和定位。

(三)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路徑是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雙輪驅動、一體化發展。從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進程始終有條不紊推進,城鄉、工農協調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城鄉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村要素資源向城鎮流動的單向趨勢,已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要素在更大時空分布及優化配置轉變。2012—2016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由33.6%下降到27.7%,成功邁入工業國家指標范圍;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之比由1∶5.3∶4.5提升到1∶4.5∶3.8,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幅超過10%。伴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大量城鎮社會資本開始投入農業、流向農村,2016年農業投資較上年增長21.9%,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13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占農業總投資的79.8%,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也要看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藩籬仍未完全拆除,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土地、資本等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核心是要在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的基礎上,加強城鄉功能連接、深化城鄉專業化分工,構建城鄉共榮共存、互利互惠的格局,徹底拆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藩籬。

二、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農村農民三位一體的立體式、復合型、全方位重大發展戰略,更是一項系統性的復雜工程,內涵豐富、層次分明,要突出瞄準薄弱環節、抓好重點任務,堅定不移推進實施。

(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解決好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始終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一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中央一以貫之的大政方針,也是大國糧食主權的體現。結合我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和資源條件看,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同時,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把握短缺糧食品種的進口比例,在優化國內農產品供給結構的同時,防止過度沖擊國內產業,給農民就業增收帶來負面影響。二是抓好糧食安全能力保障能力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增強糧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三是嚴守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和保障。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有機整體,彼此聯結、相生相伴,既是構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和內容,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抓手。要把握現階段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張、產業深度融合、新業態新動能不斷凸現的時代特征,促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競爭力,延伸拓展傳統農業的功能邊界。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延長產業鏈,將農業由平面拓展向空間立體擴張。促進融合發展,在確保基本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同時,加快拓展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和文化傳承等非生產功能。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使農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藍海。實現農業產業從有形的物質產出向無形的非物質產出延伸,由有界向無界拓展,向世界充分展示農業產業興旺的中國范例和中國模式。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強化農業生產與資源投入、市場需求的縱向連接。一是保障供應鏈,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在資源匱乏、生態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地區,加快開展退耕休耕輪作,減少低效產能、有害產能、過剩產能。重點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形成水土資源、環境承載和農業生產協調配合的空間格局。二是提升價值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原則統籌調整農產品種養結構,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增加優良品種生產,推進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生產,提高產品增值效益。三是完善生態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節水生產,集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生產。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脫貧攻堅和帶動普通農戶增收方面的引領作用。在幫助、提升、富裕普通農戶的基礎上,吸引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城鎮居民、工商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引入現代農業急需的新理念新技術。鼓勵通過訂單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產業聯合體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和組織化方式,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共享收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提供統一服務,帶動普通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生產軌道。

(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升農業農村經濟活力與競爭力、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要整合各類資源,抓好重點工作。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加工業加快向農產品主產區集中,依托主產區資源優勢發展加工業產業集群;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產業功能邊界,依托農村綠色生態、鄉土文化等特色資源,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對接,實現產業融合、優勢互補,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養生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三是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產業融合的引領作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參與主體的經營管理能力、技術資金等要素配置方式要求較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經營理念新,生產經營能力強,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力軍。要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依托,積極培育一批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更好引領產業融合發展。四是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立足農業、依靠農民、惠及農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農民的主體地位,都不能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要為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普通農戶參與產業發展進程、分享產業融合收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明確、重點突出,要緊緊圍繞推進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可持續、農業提質又增效、農村繁榮又生態。隨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支持政策逐步落地、體制機制日益健全,我國城鄉將呈現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實現人民群眾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向往。

三、以改革推動新時代“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改革是推動各項工作發展的不竭動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強化改革手段和措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要素活力,不斷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時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立足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開拓創新。一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作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三權分置”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意義重大。創新中國特色農村土地制度需要進一步在理論和實踐中闡明“三權分置”的制度內涵,厘清“三權”關系。理論上,要繼續深入研究農民集體和承包農戶在承包土地上、承包農戶和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中的權利邊界及相互權利關系等問題。實踐中,要鼓勵基層積極探索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承包權退出和繼承權能完善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監管等問題,加強經驗總結,及時將典型經營做法上升為政策和法律規定。二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彌補農業短板、解決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必須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從根本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土地產出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實踐中規模經營有兩條實現路徑:既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達到生產的規模化,形成土地要素集中的規模經濟效益,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也可以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深化專業分工,均衡配置各類資源要素,實現分工經濟下的報酬遞增和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解決“地怎么種好”問題。要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適度為原則,尊重農民意愿,探索創新規模經營的多種實現形式。三是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并長久不變。黨的十九大明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制度安排,既契合了我國實現強國目標的重大戰略節點,也滿足了廣大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對長期而又穩定的土地政策預期的迫切需要。這一政策安排保持了農村土地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又為今后依據大多數農民意愿作適度調整留下了空間,充分體現了制度設計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是落實好中央這一重大部署的基礎,要繼續扎實推進,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同時,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體制機制,確保維護好農村土地承包權益。

(二)加快推進農業經營制度改革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血緣、親緣關系為基礎,是直接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主力軍,在保產能、保供給、保基本方面作用突出。農民合作社是聯系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載體,有助于實現農業經營和服務的規模經濟,在帶動小農戶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方面有著其它組織形式不可替代的優勢,是真正的橋梁和紐帶。農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農產品生產上發揮引導示范效應,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有無限的空間。要重點培育熱愛農業、扎根農村、帶動農民的新型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秉持新的發展理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秉持融合、共享、開放等新發展理念,走主體多元、模式多樣的發展路徑。要堅持融合發展,在鼓勵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的基礎上,引導各主體相互融合,倍增發展優勢和效率。積極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合社、產業化聯合體等。要堅持共享發展,建立共享機制,促進要素資源互聯互通,密切普通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之間的合作,從簡單的買賣、雇傭、租賃行為,逐步向保底收購、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緊密關系轉變,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發展,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各類資源要素,在土地流轉、農地經營、農業生產服務、農產品加工營銷等方面,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共商共建,以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的競相發展,塑造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一方面,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立足于強化產權保護。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來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管好用好集體資產,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根本途徑還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通過改革,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集體產權制度,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各類集體資源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優化配置,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各地不同的做法、尊重不同條件下產權改革的路徑選擇,不搞一種模式,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另一方面,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立足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于農民增收意義重大。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達地區農民收入構成中股金分紅占比達15—20%,證明了改革對農民收入增長的顯著促進作用。從全國來看,農民收入四大構成中財產性收入占比僅為3—4%,欠發達地區尤其偏低,表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潛力和空間甚大。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將集體資產確權到戶,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有利于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財產性收入,讓農民群眾嘗到改革的甜頭,切切實實增強獲得感。

(四)大力推進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懂二愛”內涵豐富、指向準確,既要求我們的干部隊伍具有專業素養,也要求廣大從事農業、參與農業的普通農戶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要有職業情懷。這對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一是要有工匠精神,要專注專長領域,深耕農業、扎根農村、依靠農民,立志于持久經營與傳承,把產品、管理和服務做精做細,保證質量、效用和信譽。二是要有精英意識,要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敢于承擔風險,敏銳捕捉市場機遇,不斷開拓進取,提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新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競爭中勇立潮頭、脫穎而出,培育發展壯大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農業企業。三是要有企業家能力,發揚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精神、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精神、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精神,永不滿足、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實現完美。通過培育這樣一支強有力且忠誠有擔當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一本到精品综合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观看 | 一级a国产a国产片 | 免费在线黄a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