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較早開始了農村改革,并進行了農村產業發展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山東農村發展也逐步釋放出活力,涌現出一批有特色和實力的鄉村,依靠自身稟賦穩步發展:依運河而生的臺兒莊、南陽等古村落;依山而建的九上溝、雹泉、王石門等村莊;依托歷史文化的竹泉、朱家峪、李家疃、井塘等村莊;因發展漁業而興盛的雕龍嘴、煙墩角等美麗特色村莊。同時,許多鄉村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獲得了成功。這些田園綜合體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山東省先期建設了14個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其中臨沂市沂南縣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被選為國家試點項目,濰坊市昌邑濰水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被選為省級試點項目。
從這些取得成功的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看,當前,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激發其原生活力,在政策上注重其本土活力重建,恢復自我生長與更新的狀態。這就需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特定鄉村的發展特質,把握這些特質對于促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規律,從而促進鄉村活力的全面釋放:
激發鄉村原生活力,應注重其“文化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要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山東文化有魯風、齊韻,還有黃河文化、海洋文化、運河文化等等,這些都是鄉村振興可以依托的深厚文化積淀。鄉村振興就是要讓一度沉睡的優秀道德、傳統文化蘇醒過來,重現其文化特質。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
激發鄉村原生活力,應注重其“生態特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特質,就是保護了生產力。曾經,我們在片面注重經濟效益和城市建設的同時,忽視了農村的生態保護,在發展過程中野蠻開發和利用農村生態資源,造成了環境惡化與農業產品質量下降,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特質。山東地形多變,原生態優美,適合鄉村融合自然環境塑造特色。水系發達的鄉村可以體現水鄉韻味,平原鄉村可以展現田園風光,多山鄉村可以呈現山村風貌,沿海地區可以表現海洋風情。鄉村振興不是簡單模仿城鎮搞建設,而是發揮其生態優勢,通過綠色發展,把綠水青山變成永久的財富。
激發鄉村原生活力,應注重其“產業特質”。鄉村振興需要產業的支撐,農民富裕也需要產業的支撐。鄉村產業發展,應充分發揮其資源稟賦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根本是發展健康生態農業,以休閑旅游、文化創意、健康服務等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重構鄉村產業支撐。山東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差別較大,存在較多以農業為主的鄉村,這些鄉村應該更多地發展高效農業,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較好產業基礎的鄉村,尤其是城市的近郊鄉村,則可以發展現代智能產業,成為信息村、科技村等現代產業集聚地。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2018年5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