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情況的調查
編者按:省委書記王國生指出,陳潤兒同志的這篇調研報告,把握了我省“三農”和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有分析、有數據、有事例、有思考,對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希望各級領導干部多搞一些這樣的調查。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指導河南時指出,組織引導和幫助扶持一些有實力、有能力、有抱負的返鄉農民工運用自己掌握的資金、技術、人脈,來興辦實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應當積極探索和實踐。2016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在河南調研農村工作時,要求我們把引導、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作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脫貧的一個有效舉措來抓。近年來,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一批又一批熟悉了市場需求、掌握了生產技能、積累了經營經驗的外出務工人員,在政策推動、鄉情感動、項目帶動下,踏上了回鄉創業之路。截至目前,全省返鄉創業累計130.23萬人,帶動就業813.57萬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農業經濟發展了、農村活力增添了、農民笑臉更多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正在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從“走出去”到“引回來”的歷史嬗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澎湃大潮,尤其是農村土地制度、居民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沖破了城鄉二元結構,廣大農民不再被土地“綁架”、被戶籍束縛、被社保困擾,邁出家門、踏入城門、走出國門,從“盲流”到“引流”,離土經商、離鄉進城、離國“遠洋”打工。而今走出去的“民工潮”變成了引回來的“創業潮”,外出務工人員正在發生“離土不離鄉”“進城走他鄉”“創業跨城鄉”的歷史嬗變,廣袤的中原大地越來越多的是返鄉創業者身影,“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成為新時代河南農村一道靚麗風景。
從離鄉務工到返鄉創業的變化,折射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反映出了河南城鄉融合發展的大氣候,體現出了眾多農民兄弟回報桑梓的大情懷。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外出務工人員創業能力的提高,是河南廣大農村發展條件的變化,是眾多離鄉游子家鄉情懷的使然。一是有返鄉創業的能力。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經過多年在外打拼,不少人不僅賺了票子、蓋了房子,還蹚了路子、換了腦子,經過市場大潮的洗禮,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積累了人脈,熟悉了技術,適應了市場,融入了產業,掌握了資源,具備了創業發展的能力。二是有返鄉創業的條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和各項支持“三農”政策的落實,農村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交通物流越來越便捷,資源優勢越來越凸顯,服務保障越來越有力,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的障礙逐步打破,家鄉具備了創業的環境和條件。三是有返鄉創業的夢想。不少外出務工人員雖然長期在城市務工但并沒有在城市安家,住在城市而不能成為城市居民,建設城市而不能享受城市服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身在城市腦海中卻時常縈繞生于斯養于斯的故鄉,心田里也難以拂去回報桑梓故里的情懷,有著照顧家庭的要求、心系家鄉的情懷、關切家人的牽掛,在賺了錢后,特別是看到一些人成功返鄉創業后,愿意回鄉創業發展。我們深切感到,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機遇所在。全省約3000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如果能夠把其中10%有創業能力、經驗和愿望的人員引回家鄉創業,就是300萬的龐大創業主體,如果一帶十、十帶百,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個群體就會匯聚成鄉村振興、中原出彩的強大力量。
省委、省政府把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作為一項全局性工作,應時合勢、搶抓機遇、凝聚共識、全力推進,掀起了涌動中原的返鄉農民創業大潮。一是加強規劃引導。認真貫徹中央部署,站在全省發展的大格局中,結合推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認真謀劃促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省政府成立了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重要政策,解決重大問題。每年在返鄉創業工作成效突出的市縣召開現場推進會,交流經驗,部署工作。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建立了創業服務、創業政策、創業保障“三個體系”。與人社部簽署了《共同推進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備忘錄》,建立了定期會商協調機制,雙方在強化返鄉創業培訓、拓展資金支持渠道、加強返鄉創業服務、提升創業管理水平等方面深化了合作。各市縣也都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機構,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積極引導返鄉創業人員主動對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主動對接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主動對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政府引導下加快發展。二是注重示范帶動。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注重典型引路,講好群眾身邊的“創業故事”,樹立一批返鄉創業標桿,讓群眾能夠照著學、比著做、跟著干。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示范縣、示范園區、示范項目三個評審認定辦法,評定20個省級示范縣、71個示范園區、151個示范項目,還評出了81個“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隆重表彰了50名“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星”。周口、濮陽、開封、洛陽等市在示范創建方面也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平輿、固始等縣還組織開展了外出務工人員“創業之星”評選活動,并廣泛宣傳報道,使返鄉創業者感受到了極大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三是完善政策體系。各級黨委、政府堅持給予返鄉創業者鼓勵和支持,既保證平等享受普惠性政策,又根據初創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完善落實差別化扶持政策。省直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實施方案》《財政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20條政策措施》《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資金支持、創業場地、項目孵化、融資擔保、技能培訓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信陽、商丘等市積極整合鄉村振興、返鄉創業、就業創業、產業扶貧、招商引資等政策,在創業項目、財政扶持、土地流轉、場地使用、人才引入、稅費減免、擔保貸款等方面為返鄉創業提供具體支持,還在戶籍管理、子女入學、創業保障等方面營造寬松環境,讓返鄉創業者有更多的獲得感。特別是在資金支持方面,省級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探索實行失業保險金補充創業貸款擔保基金辦法。一些地方采取自然人擔保、園區擔保、財產擔保、“公司+農戶”擔保等形式,降低反擔保門檻,加大貼息力度。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發放返鄉創業擔保貸款327.7億元。四是提供創業服務。各級黨委、政府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思路,依托現有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農業產業園以及專業化市場、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場所,積極搭建返鄉創業載體,建設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創業園區,并且采取創業孵化、融資對接、免房租水電費等形式,推動返鄉創業向園區集中。省人社廳積極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并加強督促落實,指導開展示范創建,組織專家到各市縣返鄉創辦的企業進行一對一、面對面巡回輔導服務,針對企業經營困惑、管理難題和影響持續發展的問題提出對策。省農業農村、財政、發展改革、扶貧等單位從產業發展、項目實施、金融支持、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全省有86個縣市設立了返鄉創業綜合公共服務中心,提供注冊登記、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社保關系接續和優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務。一些縣還篩選當地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組成“創業指導師志愿團”,實行結對幫扶,為創業者提供創業項目評估、開業指導等服務。
經過全省各地共同努力,支持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工作亮點紛呈、如火如荼,呈現出把“老鄉”當“老外”、以“老鄉”引“老外”、讓“老鄉”融“老外”的“雁群效應”。一是把“老鄉”當“老外”。全省各地都把返鄉創業的老鄉像過去招商引資對待外鄉、外地、外國人一樣,在政策上一視同仁,外來客商享受什么政策,就讓返鄉創業者享受什么樣的政策;招商企業享受什么政策,就讓返鄉創辦的企業享受什么樣的政策,增強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動力。二是以“老鄉”引“老外”。不少地方利用“老鄉”在外務工經商形成的市場網絡、合作關系,發揮“老鄉”返鄉創業產生的示范效應,通過完善產業鏈,引進“老外”投身當地發展。鹿邑縣不僅把在江浙從事尾毛加工的鹿邑人引回家鄉創業,創辦了100多家化妝刷生產企業,形成了化妝刷產業集群,而且通過產業鏈整合、上下游企業配套,吸引了一批韓國、日本的企業跟進落地。三是讓“老鄉”融“老外”。不少地方不僅用“老鄉”引來了“老外”,而且和“老外”同頻共振、聯手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主體。濮陽市丁金勝原本在韓資公司工作,他想回家鄉創業,就與韓資公司達成協議,在家鄉共同創辦了瑞佑電子有限公司。近些年,汝州、鹿邑、柘城、夏邑、淮濱等眾多縣市,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了工商資本和農業資本的結合、促進了人才回歸、技術回鄉和資本回流。
二、從“農民工”到“企業家”的夢想成真
伴隨著返鄉創業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人員從曾經的“農民工”成為勇立市場經濟潮頭的弄潮兒、致富一家帶富一方的企業家,在拼搏與付出中演繹精彩的人生。全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已由早期的零星分布、較小規模發展為產業集聚、量質齊升,創業模式呈現出“主體的多元化、業態的多樣性、途徑的多形式”等特點。
主體的多元化。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辦的市場主體,涵蓋個體經營、家族管理、合伙運營、法人公司、股份合作等多種類型,其中“家族制”“合伙制”“公司制”最為典型。一是“家族制”。農民工返鄉創業,多數靠血緣、親情共同創業,有的是丈夫當老板、妻子當會計,有的是兄長管銷售、弟弟抓生產,還有的是父親掌全局、兒子抓經營,相互扶持、同舟共濟,這些“夫妻店”“兄弟營”“父子兵”式的家族企業,生動演繹著一個個多彩動人的創業故事。確山縣李建明夫婦丟下鋤頭北漂20多年,轉身成為制琴師,2015年返鄉創辦“家族制”企業河南昊韻樂器公司,年產提琴5萬把,年出口額2000多萬元,在李建明的帶動下,已有60多位在京務工的確山籍制琴師回鄉創業,確山提琴在全球闖出了名號,遠銷美、德、匈等國家。新縣返鄉創業的潘明峰夫婦,丈夫負責進貨采購、承攬業務,妻子負責培訓員工、質量檢驗,從開辦路口“小超市”逐步發展為萬余平方米的商貿廣場,年銷售量由幾十萬元增加到數千萬元。扶溝縣史志勇史志偉兄弟,回鄉創辦河南天驕精密科技公司,哥哥管品牌運營,弟弟管工廠生產,產品“TJ”吉他供不應求。商城縣周其鵬周正祥父子,返鄉承包荒山發展茶葉生產,父親抓生產、兒子管營銷,把茶廠建成了“國家級有機茶園示范基地”。二是“合作制”。為了籌集創業資金、分散創業風險,不少返鄉人員之間聯手創業,或者與外部的企業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辦企業、創實體。也有的返鄉創業人員吸收當地農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聯合創辦合作社,共謀發展。淮濱縣華長明返鄉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成立淮濱萬和紡織公司,從香港引資6000萬港幣成立淮濱川大紡織公司,聯合浙江省河南商會投資18億元人民幣成立浙商紡織公司,帶動淮濱形成紡織行業上游產品生產配套一條龍的產業集群。夏邑縣農民企業家劉鳳玲與江蘇丁堰紡織品公司聯合出資3.2億元,返鄉創辦商丘市方舟棉業公司,年收入3億多元。新縣農民曹海返鄉與朋友合伙創辦萬禾公司,后與羚銳集團合資組建興銳農牧科技公司,形成了年出欄2萬頭以淮南黑豬為核心鏈的商品豬群。虞城縣褚獻偉返鄉領辦幸福種植專業合作社,所有村民參與合作管理,婦女在家管理大棚,合作社成員拿到工資、土地轉讓收益和股份分紅三份收入,每年戶均增收8000多元。鄭州市上街區村民胡緒芳返鄉創辦承華文化藝術發展公司,采取“知名書畫家+農戶+學院+商戶”的經營模式和“互聯網+藝術”的商業運作模式,培訓村民學習畫虎、畫山水、書畫鑒定、收藏培訓等技能,用筆墨探索了讓農民多賺錢的新方法。三是“公司制”。實力雄厚的返鄉人員,以及在外面已經創辦了企業的返鄉人員,回到家鄉多是創辦公司制企業。清豐縣在京從事家具生產、銷售的葉現增等老鄉,在家鄉政府親情感召下,利用積累的資金和銷售網絡,回鄉創辦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家具企業,引來了72家規模以上家具廠商,很短時間內形成了中國(中部)家具產業基地,成為豫東北最大的家具集散中心。南樂縣李靖返鄉創辦了濮陽市向陽服飾有限公司,固定資產1.5億元,日生產能力1.5萬件。返鄉創業人員牛東杰注冊資本6000萬元,創辦了河南頂尚帽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工藝帽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400萬件以上,年銷售額達6000萬余元,出口日本、歐洲、美國、韓國等地。閆利娟返鄉注冊資本1000萬元,創辦了汝州市益永泰繡花有限公司,生產經營工藝繡品、針紡織品和服裝類產品。
業態的多樣性。返鄉人員創業領域涵蓋了三次產業。一是種養業。由于投資相對較少,情況比較熟悉,農業仍然是返鄉創業的主要領域,但超越了傳統農業范疇,創業項目多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觀賞農業、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既提高了創業效益,也產生了廣泛的示范帶動效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淮濱縣返鄉創業人員圍繞該縣實施的多彩田園示范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打造了稻漁種養、獅頭鵝(白鵝)、薄荷等一批特色產業,形成了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小鎮。虞城縣朱婧源返鄉種植玫瑰苗木,利用循環模式散養玫瑰雞,花養雞、雞養花,并加工玫瑰花茶、玫瑰醬,被譽為“木蘭故里玫瑰仙子”。信陽市浉河區陳灣村李廣義,返鄉創辦廣義茶葉專業合作社,在種植有機茶的基礎上大力開展茶旅游觀光,形成了完整茶產業鏈條。二是制造業。圍繞當地制造業轉型提升,主動融入現代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新興制造產業,也是返鄉人員創業的重要選擇。長垣縣去年新增的7130家返鄉創業主體,90%以上都集中在起重裝備制造、衛生材料及醫療器械、防腐及建筑新材料等支柱產業領域。林州人李志偉適應產業轉型要求,返鄉牽頭創立光遠新材料公司,研發隊伍由日本專家擔當,產品品質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填補了河南池窯拉絲玻纖行業空白,年銷售額近10億元。固始縣張傳衛返鄉投資25億元興建明陽產業園,生產風力發電和納米碲化鎘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備,產品銷售覆蓋了中部六省和京津冀地區。新縣吳啟權通過近30年打拼,成為上市企業深圳長園集團董事長,回鄉投資創辦數控縫紉設備裝配企業,預計年利稅1.5億元以上。三是服務業。農村電商、鄉土文化、鄉村旅游、康養等新業態新產業,也是返鄉創業普遍選擇的模式和領域。一些返鄉創業者把農村電商物流視作創業主選,通過線上與線下、當地與外地、國內與國外的連接,不僅促進了農產品的外銷,而且帶動了農業生產、銷售組織形態的創新。淮陽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入駐電商企業63家、產品企業68家。柘城縣農民青年王茜放棄月入兩萬元外貿白領工作,返鄉開辦農村淘寶服務店,成為柘城縣第一批“村淘”合伙人,不但培育了“駐顏茜”固原阿膠膏、“創夢者”吊籃等品牌,而且通過淘寶“旺農貸”“村獵”等平臺給村民貸款,幫村民找到了工作、找到了項目,作為全國唯一的農村淘寶人代表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總部分享“村淘”創業經驗。唐河縣通過發展“農村電商+高效種養業”,涌現了“紅薯哥”潘國營、“鴨蛋王”秦世雙等一批農民創客。還有一些返鄉創業者積極利用當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魯山縣返鄉農民工賈小倉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建成“墨子古街農民工返鄉創業孵化園”,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新縣張思恩回鄉創辦西河農耕園合作社,結合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以及豫風楚韻傳統民俗,以“綠色”引領,借“古色”添彩,全村旅游綜合收入近千萬元。
途徑的多形式。返鄉創業形式多姿多彩,從驅動因素來看,可以歸納為五種類型。一是品牌帶動型。不少地方利用當地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做文章,發揮這些品牌的影響力、帶動力,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歸創業。也有的打工者與原來工作的企業簽訂協議,利用企業品牌回鄉創業,貼牌生產、銷售。平輿縣利用“白芝麻原產地保護產品”的品牌優勢,引導返鄉創業人員發展規模化種植,創辦深加工企業,把“小芝麻”做成了大產業,該縣還發揮“建設工程防水之鄉”的品牌優勢,建設了防水產業園,成功回遷30多家企業,形成了設計施工、原料生產、資源配置一體化的防水產業鏈條。林州市發揮“建筑之鄉”優勢,實施“建筑業回歸工程”,建設建筑企業總部基地,支持項目經理、工隊長利用有隊伍、有設備、懂管理、會經營的優勢,回到林州注冊企業、創辦實體,2018年新增建筑企業234家,輻射帶動工業、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坡地經濟等四個產業發展。西峽縣西坪鎮趙炎,立足西峽獼猴桃地理標志的獨特優勢,返鄉創辦龍江獼猴桃生產基地,從事獼猴桃種植、管理、儲存、購銷等工作,年銷售額超330萬元。二是鏈條延伸型。不少返鄉創業人員在家鄉建立生產基地,為自己在外創辦的企業或打工的企業提供原料供給和配套服務,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條和城鄉資源聯結通道。孟津縣返鄉創業人員呂妙霞把銷售終端留在北京開辦水果連鎖店,返鄉成立了洛陽京孟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原料基地,發展奶油草莓種植1萬多畝,帶動當地形成了以草莓、袖珍西瓜、葡萄、鮮桃、獼猴桃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鄲城縣農民大學生張坤把銷售公司設立在鄭州、上海、廣州、義烏等地,返鄉創辦了旭升帽業,生產時裝帽5大系列120多個品種,年產量300萬頂,產值1.2億元,氈帽年產銷量位居全國前十強。鹿邑縣秦方華與韓國公司合資,返鄉創辦河南正一產業有限公司,在當地生產尾毛化妝刷,韓國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淮陽縣張磊、柳大偉返鄉創辦了淮陽日立亞(酷恩電子)公司,主要生產電腦周邊連接線、通信器材連接線、影視娛樂業連接線、汽車燈飾以及各種家用電器連接線、開關電源、充電器、通信產品、GPS導航數據線等,與位于廣東東莞的公司總部開展產銷研合作。三是產業轉移型。一些地方抓住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與招商引資結合,大力實施“鳳還巢”工程,黨政主要領導帶隊到外出務工人員集中的地方走訪聯誼,利用過年過節登門拜訪,主動親近,打好親情牌,用真心換真情,通過人才、技術、項目“打包”引進、鏈式引進的模式,打動有志之士回鄉創業,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這類返鄉創業成功率是最高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汝州市瞄準在浙江柯橋從事機繡紡織的5萬余名汝州籍外出務工人員,主動到當地開展親情招商,引回160余家機繡企業、1300余條生產線,帶回產業工人3000余人,形成了規模化的機繡產業集群。淮陽縣吸引在江蘇張家港市創業成功的唐書景,投資1.8億元,回鄉創辦河南瑞能服帽有限公司,年產縫制帽800萬頂以上、出口創匯2200多萬美元,安排就業800多人。四是資源開發型。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也是各地普遍的做法。蘭考縣利用當地桐木資源,創辦了180多家民族樂器加工企業,分布在32個村,占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還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山縣依托當地羽絨資源和近幾十年羽絨加工傳統,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推行量身定制、連鎖加盟等經營模式,全縣規模以上羽絨服裝加工、絨毛加工、羽絨輔料加工企業55家,現場充絨戶1.2萬家,從業人員15萬人。柘城縣返鄉創業人員依托當地特色種植資源,建設辣椒市場物流園區,吸引入駐企業15家、辣椒專業合作社23家,帶動全縣15萬人從事辣椒種植、儲存、加工、運輸、經營,把“小辣椒”打造成了“大產業”。五是技術創新型。不少返鄉創業人員都是所從事領域的“行家里手”,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積累,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思想比“鄉下人”超前,思路比“城里人”接地氣,這些人返鄉創業帶回了先進的理念,注重培養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注重企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建設,帶動了本地優勢產業進行技術提升。新野縣王馨返鄉創辦鼎泰鑫電子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裝備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為印制電路微鉆行業全球排名前茅的企業。光山縣張斌從廣州返鄉創辦三元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銷售新型環保設備和節能電熱電器,獲得54項國家專利,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鄲城縣張山恩2011年回鄉創辦周口賽嘉電子科技公司,由開始代加工微型震動電機發展到生產電動牙刷,目前賽嘉電動牙刷品牌全球排名第九位,產品主要銷往國外。
三、從“一家富”到“鄉村興”的創業效應
過去由于農業人口和農村要素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流動,造成了農村“產業的空心化、家庭的空巢化和人口的老齡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擔憂,也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明確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實踐表明,返鄉創業人員在實現自身夢想的同時,也架起了城鄉互動的橋梁,不僅展現了從“走出去”到“雁歸來”的華麗轉身,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輸出一人致富一家”打工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創業效應轉變,成為農村發展的帶動者、城市文明的傳播者、美麗鄉村的推動者,為城鄉融合開辟了新途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要素。
一是返鄉創業推動了要素雙向流動,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增添了新動能。實現鄉村振興,首要是產業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實踐中我們看到,返鄉創業人員立足農村、面向城市、聯結城鄉,推動了工商資本和農村資源的結合,帶動了工商資本把產業延伸到了農村,把資金投入到了農村,把市場開發到了農村,把現代經營理念和產業模式引入到了農村,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產要素,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催生了農村新業態和新模式,引領了農村產業發展和轉型。夏邑縣圍繞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特色種植養殖、手工藝品制作等當地優勢產業,吸引返鄉創業人員4.4萬人,創辦各類市場主體3.8萬家,有力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柘城縣著眼金剛石產業,投資28.9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135萬平方米,吸引返鄉者創辦60多家企業,金剛石微粉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到了全國的70%和50%。
二是返鄉創業帶動了農村環境改善,為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增添了新元素。實踐中我們看到,返鄉創業人員對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差距感觸最深切,改善農村環境的愿望最迫切,他們回鄉創業后,不僅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堅持綠色理念,注重生態保護,而且還會帶領群眾動手整治改善鄉村環境,改變群眾生態環保觀念和生產生活習慣。新縣返鄉創業人員圍繞當地山水資源和“鄉村、鄉野、農耕、古民居”等特色元素,整治臟亂差的村莊環境,打造了一批特色村落,實現了“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的蝶變,給沉睡的山村帶來了新氣象。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80%的年輕人返鄉創業,不挖山,不填坑,不扒房,不砍樹,以獨特的自然環境、古老村落、民俗風情為村魂,讓村莊融入大自然,實現了“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入選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三是返鄉創業提升了農村文明程度,為加快鄉風文明進步帶來了新風尚。實踐中我們看到,返鄉創業人員經過城市文明的洗禮,具有現代文明的觀念,事業的成功、豐富的見識、特有的情懷,為他們增添了個人魅力,不少人成為引領鄉村文明風尚的新鄉賢。同時,返鄉創業也帶動了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這些人不再背井離鄉,拋家別子,對家庭的照顧關懷多了,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疼愛,老人有了兒女的照顧,夫妻不再長期分離,一家人都是滿滿的幸福感。孟州市莫溝村原是交通閉塞的偏僻小村,這兩年一批村民返鄉創業后,充分挖掘當地山水資源和地坑窯洞,建設生態水系,開辦家庭賓館、農家樂餐館,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舉辦傳統文化大講堂,村里人氣在集聚,文化活動在豐富,改變了農民以往“早晨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的單調生活,老人滿意、孩子高興、夫妻和睦,給鄉村帶來了一股文明新風。
四是返鄉創業改善了農民結構素質,為推進鄉村治理有效注入了新力量。實現鄉村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農民工群體與鄉村有著天然的聯系,他們經過外出務工歷練,思想觀念、眼界視野和知識技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實踐中我們看到,這些人返鄉創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辦,成了鄉村振興的引領者。近年來,各地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有意加強引導,積極創造條件,讓返鄉創業人員進入農村基層組織,把返鄉創業優勢轉化為黨的基層組織優勢,有效破解了農村發展“貧在精神、困在人才、難在支部”等問題。目前,全省有3875名返鄉創業人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干部,還有3583人當選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些人政治上受尊重、精神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成了農村發展的主心骨、基層組織的領頭人。
五是返鄉創業開辟了就業增收渠道,為助推生活富裕拓展了新路子。實現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關鍵。以往農民兄弟之所以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就是因為農村市場主體少、就業機會少、增收致富難。實踐中我們看到,大量返鄉人員在家鄉成功創業,激發了更多群體在鄉村創業的動力,促進了鄉村市場主體的發展,拓寬了農村就業空間、就業方式和就業途徑,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就地就近就業的崗位和機會,幫助家鄉人實現了致富的夢想。特別是不少返鄉創業人員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主動把自身的創業與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大量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園區、進企業、進合作組織,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從貧困人口到產業工人、合作社股東的轉變,從而脫離了就業無門路、收入無保障的困境,達到了穩定脫貧的效果。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累計帶動18.92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就業,已經成為轉移就業脫貧的新生力量。光山縣陳世法返鄉創辦油茶產業開發公司,吸納1000多名農民就近就業,帶動周邊210戶貧困戶人均增收4000多元。清豐縣以12家返鄉創辦的企業為龍頭,在17個鄉鎮新建70個食用菌基地、1萬座標準化大棚,吸納了5萬人就業,帶動了1.5萬名貧困群眾增收。
調查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農村既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返鄉創業正當其時,鄉村振興前途無限。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促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好親情牌,搭好創業臺,唱好家鄉戲,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實施鄉村振興中大展身手。我們相信,有這樣一支充滿活力的力量注入,鄉村振興的大潮必將波瀾壯闊,中原出彩的步伐必將鏗鏘有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河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