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鄉發展一體化一定要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戰略層面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史已經證明,工農之間、城鄉之間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始終存在著天然的、內在的、有機的必然聯系。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農業社會開始步入工業社會以后,城市很快就呈現出全面快速發展的趨勢,工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服務業孕育了蓬勃發展的潛力,工業和城市渴求農村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和資源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農民也在不斷呼喚和尋求得到城市及工業的支持,企盼從貧困的鄉村和低效益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兩者需求的共鳴使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之間顯現了相互促進、相互吸引、更加密切的關系。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和工業化必然又推動農業現代化,他們之間的互動機制在不斷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正如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所言:“城鄉關系的面貌一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也跟著改變?!睆陌l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當一個國家農業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城市化率超過40%,農村勞動力比例低于30%,經濟快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各國政府都會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戰略層面。開始從經濟和行政的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因城鄉和工農之間差距的拉大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19世紀法國巴黎及時規劃的“新城”模式,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新農村建設”和70年代初韓國的“新村運動”。西方老牌的發迖國家,用了一百年左右時間,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因為后發優勢,用了四五十年都成功地實現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目標。農業的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農業勞動力占比一般都在3%左右,英、美、法等發達國家城鄉收入差距為1.5左右,日本的城鄉收入差距已經控制在0.86至0.97之間,大大低于我國的2.8至3之間,幾乎看不到城鄉之間的差別。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長期無法突破國際公認基尼系數0.4的紅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4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實施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既表明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為達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失時機地作出了正確判斷,也反映了城鄉廣大人民群眾一致要求盡快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分割的強烈愿望。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當年開啟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背景,我國早在2002年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2015年又躍升到8000美元,農業占GDP比重己下降到9%,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為56.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達39.9%,完全具備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客觀條件。實現十三五規劃中“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超6.5%”和鄧小平“三步走”戰略中“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不僅有可能,而且應該說是有信心和把握的。特別是因為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我國后發優勢明顯。到那時候,今天躍然紙上的美好藍圖一定會變成現實的宏偉奇跡。
二、發展產業和優化結構是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
城市和農村,工人和農民本是居住地和職業的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習慣傳統稱謂。絕不能因此就有貴賤高低之分,貧富差距之別。工人和農民,他們在一個國家里統一、永久不變的稱號都叫公民。消滅他們之間的差別,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根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須完成的的歷史使命。二元經濟結構和產業比較效益形成的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錯誤方針和慣性思維必須得到糾正,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農村面貌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西方發達國家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歷程以及我國走在改革開放前發展很快的蘇南地區的發展實踐,都告訴我們:革除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下要素分配不公的弊端,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優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環境,鼓勵城鄉人民踴躍參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地制宜地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新型戰略產業,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的方針,補齊現代化農業發展短板,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城和鄉村發展互通、互動,相互依存,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
2015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前十位中,江蘇占六個縣市。其中江蘇的蘇州市占四席,昆山位列第一,張家港和常熟分別列第三、第四,太倉位居第七。江蘇的江陰市、宜興市分列第二和第九。這些地方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城鄉居民的收入提高最快,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別縮小最明顯,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城市人口做加法,農村人口做減法,農業占比繼續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占比大幅度提升,人均國民收入明顯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產業結構在發展中不斷地實施動態調整,支持著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他們共同的經驗是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城市帶動產業發展,產城結合,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路子越走越寬。
沒有產業作為支撐的城市建設,前景一定會令人堪憂,不僅建設過程中困難重重,即使勉強建立起來也難免遭遇衰敗凋蔽的厄運,更談不上發揮對鄉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出現的所謂“空城”、“鬼城”無一不證明發展產業,優化結構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基礎。沒有城市產業的高度集聚,很難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密集匯合,拓寬城市產業多元發展的空間,實現增加就業崗位,擴大中等收入的人群,把城市經濟全面活躍起來。城市經濟不繁榮,財政收入不增加,城市承載能力不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受限,高效快速增長的工業和低效慢速發展的農業,及長期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影響,這些因素導致的城鄉差別將會長期存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戰。
三、以人為本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轉型升級的主旋律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業相對落后的大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集中,城市密集,交通方便。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產業集群的程度高,繼續重點抓好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群的建設,大型城市周圍衛星城鎮的建設,有利于形成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區,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示范區,使之帶動周圍一線一片鄉村的發展能力更強,影響力更大。從全局和長遠上看,能夠在全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上,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中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后,現有的大中型城市,不是一味去追求城市規模的再擴張,主要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重視注入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理念,從認識、政策和制度上徹底改變城鄉規劃不統一、建設不同步的傳統模式。把貫通城鄉的智能化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網絡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精力和財力完善城市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和功能,為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把以人民為本,優先做好安居、創業、增加就業,不斷增加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紅利”,作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轉型升級的主旋律,把增強城市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讓城市的文化、生態建設、文明建設更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安居和創業,使正在推進的城市化建設和管理更適應市場經濟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同時,要更加重視鼓勵不同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與市場環境和潛力的綜合分析,從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出發,準確定位,合理布局,統一規劃。繼續出臺更加優惠的發展政策,加快小城鎮建設,盡快修補中小城鎮建設長期發展緩慢這塊短板,使星羅棋布的中小城鎮成為對接大城市,鏈接廣大農村的紐帶。盡可能快地提升全國城市對鄉村帶動的覆蓋面。逐步形成以城市群建設為重點,大、中、小城鎮并舉發展的新格局。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使生產力在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布局更加合理,差距不斷縮小。讓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協調的發展理念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切實得到貫徹落實。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伴隨時代進步,動態發展的過程,一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正確的方法論觀察新形勢,研究新變化,提出新問題。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發揮先導決定性作用的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走向瞬息萬變。比如,當今社會地上不斷增加密度很大的高鐵、高速公路,天上鋪滿越來越多寬帶、信息高速公路,“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社會結構和管理模式,人們的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城市和農村的距離被拉的越來越近,產業之間的互相合作更加頻繁,各種從業人員身份的轉換和變化越來越快。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似乎告訴人們不應再把城市人口的增加,農村人口的減少,居住地是在農村還是城市,簡單地作為衡量城市化率高低的主要標志。而應把城市和農村是否享受均等的國民待遇,接受同樣的文化教育,平等地參與國家的一切政治活動,增強法律觀念,升華道德素質,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城鄉生活方式的融合,尊重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作為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向更高層面的要求。假使繼續把經濟指標的增長,城鄉形式上、淺層次的外在建設,唯GDP增長,作為評估政府政績的主要依據,一定會阻礙或偏離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方向。
今天,一些年輕的大學生和經過城市打拼具有一定資金積累和素質提升的農民工回農村或小城鎮創業,一些在不同崗位上退休的老人渴望回鄉村享受天然的田園生活已初露端倪。雖然這部分人群目前為數不多,但是,這種逆向流動的現象應該成為城鄉發展一體化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根據市場消費升級和以人為本的要求,注入更多的現代化元素,建設各具特色宜居宜業、富裕、文明、生態、美麗小城鎮和中心村鎮,更符合中國國情和順應未來社會進步的方向。西方發達國家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到了一定的階段,都作出過這樣的選擇。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我認為更值得借鑒。
四、深化改革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不竭動力
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個漫長而又緊迫的實踐過程,既要有責任感、緊迫感,又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當前城鄉發展一體化中遇到的幾個突出問題值得注意。一是不善于做好過細的思想工作,違背大多數群眾意愿,急于求成,在城市規模擴張和撤村并鄉,撤鄉并鎮中暴力“強拆”。二是產業發展缺少科學論證,盲目地設立各種“園區”,侵占集體和農民的利益。三是離開財政的承受能力,盲目地拓寬馬路,建設高樓和標志性建筑物?;A設施建設重地上、輕地下,地上地下建設不同步,形式主義、表面文章盛行。四是沿續既往城市傳統的發展模式,缺乏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發展理念,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發展中曾經出現過的各種“城市病”又在我們這里重現,嚴重損害了城鄉一體化健康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內在規律要求格格不入。其深層緣故都與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尚未徹底破除有關。革除既往體制、機制已經固化了的各種制度弊端,降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成本依然是當務之急。要通過深化改革,徹底結束城鄉分治的局面,取消附加在農民身上的一切不公平待遇,讓城鄉各種生產要素能在統一的市場實現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不再受現有體制的限制,國家基本公共的服務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無差別化。加強財政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允許城市工商資本自愿、放心下鄉投資,彌補鄉村和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短缺的瓶頸。創造條件,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和集體、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建立健全人才管理體制,培育更多懂政策、會管理、有能力的新型經營組織和主體,帶頭發展多元化產業,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讓農民享受更多的土地和產業增值“紅利”。加快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推動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村城市化待遇達到全覆蓋。全社會都應該為農民工進城發展“點贊”,切不可因為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一時出現而又正在解決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問題,就對農民工進城本是正能量的社會現象,作出負面的評價。其次,還要通過深化改革,全面創新城鄉行政區劃管理,從法律上為城鄉一體化有序發展提供可靠保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實現有機結合。力求精準發力,避免無效投資,增加有效供給,把供給側改革理念貫穿在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過程。全面創新人才管理培訓體制,實施全民素質提升工程,發現和培養一批又一批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高度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領導干部,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個具有創新精神,敢于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成長壯大的企業家。牢固樹立改革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永遠不衰的生命力,不斷開創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局面。
最后,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守住十八億畝的耕地“紅線”,尤其要特別重視永久性糧食生產耕地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侵占,這是保證一個十三億多人口大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一定要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曾經出現過輕視糧食生產、放松土地管理和農業基礎產業保護,而后又不得不付出很大的代價得以糾正的教訓。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除了它具有商品屬性的一面,還有公益性的屬性,如果少數人占有或壟斷土地資源,一定會加劇和形成新的不平衡,后患無窮。不要把現階段鼓勵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誤認為是農民放棄土地承包權,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權的性質,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中不能動搖的大政策。
城鄉發展一體化任重道遠,既不要因為它的長期性缺乏緊迫感,責任感,也要防止需要經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在當今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立足長遠,著眼當前,不斷從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試點地方工作的經驗和失誤中找到克堅攻難的方向和破解困境的辦法。尊重規律,不急不躁,埋頭苦干,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目前、現階段的目標和政策,明天,未來城鄉發展一體化如何向更高層邁進,需要有更寬闊的視野和想象力。當互聯網、機器人不斷普及和應用,月球、火星太空經濟高度發達的那一天,城鄉還有沒有界限,工農還有沒有區別,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有什么變化,都應該有更多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這是社會學和未來學家研究的課題,我們期望這些方面的研究,對今天的發展有新的啟示,在明天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