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孝德:倡導新鄉賢理念是“內求式創新”

[ 作者:張孝德?林夜?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16 錄入:實習編輯 ]

原標題:懂鄉村就不懂中國

嘉賓簡介:

張孝德,1956年生,山西長治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專家委員會高級顧問,擔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

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跟蹤研究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20多年。出版有《文明的輪回——生態文明新時代與中國文明復興》、《生態文明立國論——喚醒中國走向生態文明主體意識》等多部專著,主持完成有關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20多項重大課題。

2014年6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同月,張孝德教授的著作《生態文明立國論——喚醒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主體意識》正式出版。作為國內最早研究生態文明的學者之一,這本書源于張孝德教授二十多年來關于生態文明的思考,自此他被稱為“生態文明的布道者”。

在張教授看來,生態文明絕不是工業文明延續的一個新階段,而是超越工業文明的一個新時代,一種全新文明模式。張教授說:“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中國,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鄉村。不懂鄉村,就不懂中國!”

中國鄉村文明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

鄉儂:您之前說過,“西方工業文明只能是中華民族從古代走向現代的過渡文明”,如何解讀這句話?

張孝德:現代西方的工業文明,不僅給當代人類帶來了能源與環境危機,其深沉的病根,還在于嚴重存在著缺乏精神制衡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泛濫病。在工業化文明系統中,缺乏精神與文化制衡的物質財富無限制增長,吞噬了大量的資源,是造成資源環境危機的根源所在;還吞噬了人類的精神能量,使人類文明在物質主義、病態消費主義、GDP主義的單極化世界中越走越遠。可以說,現代西方的工業文明,是一種短命的文明,沒有根的文明。

近代以來,中國在工業文明時代的落伍,是由于近代興起的工業文明模式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缺乏內在契合性,由此決定了中華民族走向工業文明的過程是逆水行舟,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批評與否定、自我解構與革命的過程。因此,工業文明只能是中華民族從古代走向現代的過渡文明,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文明。

鄉儂: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與中國鄉村文明有哪些契合性?

張孝德: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納入戰略布局,這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必然重大抉擇。如果中國走西方式工業文明之路,是一條成本巨大、充滿風險的路。而我們走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之路,恰恰是一條低成本、低風險的文明之路。

中國五千年的鄉村文明,不是一個瀕臨死亡的老人,而是一塊被歷史塵封的玉,是一個正在完成涅槃的鳳凰。鄉村文明與生態文明在能源形態、價值觀、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天然契合性,中國的生態文明之路,是沿著歷史螺旋式上升的回歸之路,是順流而行。中國鄉村文明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

五大功能:重新解讀鄉村的時代價值

鄉儂:我們該如何解讀鄉村在當前社會的時代價值?

張孝德:從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們現在的鄉村真的沒有什么價值了,因為工業化發展有效率經濟的載體在城市。在經濟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看鄉村最值錢的就剩下農民宅基地所占的土地了,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現了拆村讓農民上樓的城鎮化。

但從歷史與文化視角去看中國鄉村,恰恰相反,中國鄉村有著城市不能替代的價值。鄉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之根、傳承之載體,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自信之根、復興之本。

鄉村的命運涉及中華文明的永續傳承問題。鄉村就像構成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攜帶著中華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同時也同中華民族的興盛衰微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不能走以鄉村文明消亡為代價的城市化之路,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關系到中國未來發展走向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

鄉儂:具體來說,鄉村可以給當前社會帶來什么?

張孝德:鄉村和鄉村文明,對當前社會發展形態的療治將會帶來五大功能:

1、五千年鄉村文明蘊藏著醫治工業文明病之解藥。鄉村文明本質上是“耕讀”文明,即通過“耕”來滿足物質需求,通過“讀”來滿足精神提升。正是這種在耕讀中形成的物質與精神的均衡互動,才是中華文明成為長壽文明的秘密所在。現代西方工業文明之所以是短命的文明,就是缺乏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均衡。

2、鄉村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態文明需要的新模式。被GDP增長和資本增值所捆綁和刺激起來的高消費、高能耗、高成本幸福生活,是一種加劇能源和環境危機的病態生活,鄉村低成本、低消費、低能耗的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態文明倡導的新生活方式。

3、生態農業革命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新貢獻。中國傳統農業是符合天道與命理的科學農業,西方式的農業工業化模式,是造成當代人類糧食危機的深層根源。當代世界需要一次新的農業革命,發源地也許就在中國。

4、“傳統耕讀文化+生態文明”模式為鄉村綠色發展帶來新機遇。生態有機農業、鄉村旅游業、鄉村手工業、鄉村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業、鄉村新能源產業、鄉村養老服務業這六類產業,將會成為中國振興鄉村文明發展的新興產業。

5、鄉村就地文明化可創造城鄉兩元共生城鎮化新模式。以城市替代鄉村兩元歸一的、以鄉村終結為代價的城市化,是西方文明演化的必然規律,并不是中國的必然規律。生態文明需要鄉村與城市兩元共生的新模式。所以我認為,中國城市化的目標,不是城市化率越高越好,而是兩元制衡、均衡、互動的程度越高越好。

新鄉賢理念,是有推廣價值的“內求式創新”

鄉儂:您如何評價目前的鄉村建設熱潮?

張孝德:之前一直是農村資源向城市流動與集中,近幾年我已經關注到,有一種從城市到鄉村的“新回鄉運動”,資源從城市向鄉村流動,這意味著一個城鄉雙向流動、雙向驅動的新城鎮化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值得關注。

我認為是三種力量在推動這種“新回鄉運動”,第一種力量是中國鄉村文明特有的自我糾錯和修復力;第二種力量是來自生態文明新時代給中國鄉村文明復興帶來的時代契合和推動力;第三種力量是中國城市演化周期律。200多年的西方城市化已經經歷了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多次周期波動,在未來5年之內,中國也將初現逆城市化的周期波動。目前,這種逆城市化趨勢在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已經悄悄發生。

鄉儂:是哪些人在參與這種“新回鄉運動”?

張孝德:在上述三種力量的推動下,將有五類人群會成為中國新回鄉運動的主流。

第一類是“新告老還鄉者”。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后,上了大學、從鄉村走進城市的第一批知識分子。未來5到8年,這些人中的90%將到退休年齡。只要有正確的政策引導,他們中的一批人將帶著智慧、帶著資金回歸農村,建設家鄉,他們的告老還鄉,將有可能會影響中國50萬個鄉村的發展。

第二類是改革開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14.3%。大約有3570萬農民工將到無法在城市就業的退休年齡,他們中將有80%約3000多萬農民工會帶著他們的收入、帶著城市文化回鄉養老或再創業。

第三類是新下鄉知識青年。有一部分是村官,還有一些大學生自愿回鄉創業,這種催化作用將在未來5年內發生很大的連鎖放大效應。

第四類是隨著中國逆城市化出現,一批城市人會回到鄉村養老和從事鄉村產業的經營。城市人回鄉,將會給鄉村帶來新消費,促進鄉村養老產業發展。

第五類是中國6000萬華僑同胞將會尋根回鄉。隨著祖國的強大,華僑將會出現一個回鄉尋根熱。中國人往上推三代,大部分都是農村人,所以,他們要尋找的根,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他們尋根,也將給鄉村發展帶來國際資源。

鄉儂:這五類人群,是不是可以構成一個龐大的“鄉賢”群體?

張孝德:在這五類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可以成為新時代的新鄉賢。

鄉儂:有人說“鄉賢”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現在很難找到鄉賢,您怎么看?

張孝德:“鄉賢”這個概念不會過時,只要中國的鄉村在,就會有鄉賢。因為鄉賢產生于鄉村,是服務于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所在。現在鼓勵和倡導新鄉賢回鄉,我覺得非常重要,但要想辦法做得更到位、更落地。

鄉儂:您認為鄉賢可以在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什么樣的具體作用?

張孝德:傳統中國社會的整個治理模式是根源于一個小規模的熟人社會,鄉賢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鄉賢有德行、有能力、有才又有財,還有情懷,并且愿意把這些拿出來造福于鄉親百姓。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過程中,是中國鄉村能人、精英通過高考、經商或打工創業,不斷從鄉村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但通過“新回鄉運動”,新鄉賢將成為建設美麗鄉村和傳承鄉村文化重要的人才。

鄉賢能做的具體事情有很多,我在這些年的調研中,已經發現了很多鄉賢引領群眾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鄉賢可以先帶領村民在村里搞文化建設,比如說倡導“孝道治村”,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在村里弘揚正能量和優秀的傳統文化;鄉賢可以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走內生式的自主創新之路;鄉賢要發動群眾依靠自己的力量籌集資金搞建設,因為村民自己籌出來的錢,才是有根、有德、有情感的錢,每一分錢都是關心家鄉建設的一顆心,能夠集聚很大的力量,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一個鄉村只想依靠外來資本和政府撥款,那是沒有前途、也沒有生命力的。

我們的鄉村應該建成什么樣,不需要向國外城市看齊,而是要智慧地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進行對話,從而找到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實現“內求式創新”。我認為,現在倡導的新鄉賢理念,就是其中一種有典型意義、有推廣價值的“內求式創新”!

張孝德教授精彩論述

工業化和工業文明是一個體系,是今天支配我們的主流思維模式,我稱之為“碎片化思維”。以工業文明的思維來認識中國鄉村,還是以中國5000年的系統整合思維來認識中國鄉村,鄉村會有兩種不同命運。

中國鄉村文明有很強的自我復生的能力。政府應按照鄉村的五個需要進行建設。即鄉村文明建設最需要的精神是希望;最需要的幫助是信任,政府不要越位干預;最需要的投資是公共投資;最需要的服務是病有醫保,災有互助、老有所養的服務;最需要的組織是自治管理。

鄉村是什么,不是表面看到的,讀懂鄉村不容易。鄉村有敬天的文化:感恩、信仰、敬畏、智慧;鄉村有親土的文化:誠實、敦厚、勤勞、節儉;鄉村有親情文化:忠孝、仁義、禮儀、互助;有自娛文化:質樸、自然、生活、幽默。

中國擁有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樣性的鄉村文明,她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最稀缺的文化遺產。無論我們有怎樣的想象力,面對中國高度多元化的鄉村,都相形見絀。

中國人是世界上鄉愁情結最濃的國家,以鄉村為載體、以鄉村為根系的中國五千年鄉村社會演化,形成鄉情、鄉思、鄉戀已經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和中華文明的基因中。

理想的城鎮化,不是中國農民都變成市民,而是中國人在詩意鄉村、溫馨小鎮、田園城市的多元化、生態化居住環境中,生活得更幸福。

我們之所以對中國的鄉村文明充滿了希望,不僅因為中國的鄉村文明接到了時代太陽之陽氣而復生,還因為今天中國鄉村文明建設是站在西方文明的肩膀上前行。在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構成的新天地時空中,在詩意鄉村與田園城市提供的多元世界中,不是讓我們與西方比誰飛得更高,而是誰飛得更自由、更幸福,這才是我們的夢,中國夢。

采訪后記:

起初我們計劃邀請張孝德教授做第二屆鄉賢論壇的演講嘉賓,其實并沒有太大把握,因為知道張教授在年底的時候事務繁忙,很少離開北京去外地參加活動。

11月中旬,記者去參加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一次論壇,見到了張教授,找機會對他做了一次簡短采訪。記者把去年首屆鄉賢論壇的文集遞交給了張教授,并轉達了論壇組委會邀請他參加第二屆鄉賢論壇的盼望。張教授最初并沒有給出肯定答復,原因也是這段時間他無法分身去外地。但翻看了我們的文集之后,張教授說:“鄉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你們舉辦鄉賢論壇,說明不是對城市感興趣,而是對鄉村感興趣;不是對物質感興趣,而是對文化感興趣……這樣的論壇,我應該想辦法參加。”

所以,報名參加第二屆鄉賢論壇的參會者們,你們真的可以在18號上午的主論壇上聽到張教授的精彩演講啦!

張教授說,讀懂鄉村不容易!但愿我們的這篇采訪,能讓你換一種角度去重新認識鄉村、走近鄉村……

「鄉儂」記者:林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鄉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中文字幕免費無線觀看 | 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