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有人看到我看這個展覽很認真,其實當年這一套檔案資料剛剛創建的時候,我就去璧山縣檔案館,當時丟了一些存檔的資料。我今天早晨特別細看的一個東西是什么?是在1948年華西試驗區推行減租減息的時候,因為這一些工作人員受到拒絕減租減息的地主的生命威脅,而提出了辭職報告。
當年想搞改良,在40年代的時候是很不容易的,哪怕不動根本,就是減租減息,讓這些在村里面工作的人就有生命之憂。那一些少交了地租的佃農就有被地主撤佃的威脅,當年不容易。但你們知道長期以來在民國時期,一直在堅持搞鄉村建設的這些我們的前輩們,他們有多難嗎?
我們都知道不僅是有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黃炎培等等這一批重量級的知識分子,還有很多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人。比如在河南南部皖西縣區的一批人,因為他們那一帶可能社會治安不好,那就不是一般的生命之憂,他們其中的領導人確實那個。你們可能也不太知道在福建,當年孫中山搞民主革命的時候,他的一個戰友叫黃展云,他不當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是國民黨福建省黨部書記,辭官不做,到民間執意當村長,也只干了幾年,因得罪了各方面的勢力,而被誣告、被下獄,各種各樣的悲劇故事在民國年間曾經也出現過。
但他們為什么堅持著要搞?您可能也不太知道,晏陽初先生當時在一戰期間,深入幾十萬華工,為這些華工服務,深感如果沒有平民教育,沒有根的教育,中華民族的振興是無望的。所以他提出什么呢?叫做“愚、貧、弱、私”,愚昧、貧窮、積弱不振,私有觀念很強,所以他打算從這四個方面入手推進平民教育,來改造中國的鄉土社會。所以當年鄉村建設運動不叫鄉村建設,叫鄉村改造。最近我看那些檔案資料的時候,還是當年的概念,只不過現在叫做鄉村改造,后來他在菲律賓建的鄉村建設學院也叫做鄉村改造學院。
到我們當代,因為那些主要矛盾,比如土地占有的嚴重不公,這個問題在土地革命之后已經解決了,所以我們現在提出的叫做鄉村建設或鄉村復興,概念上英文對應的可以叫Rural construction,但我們更多地主張的是Rural revival,是鄉村復興。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把當年前輩他們為什么有這種堅持,為什么一定要堅持這個理念,下到鄉村去,無論是晏陽初、梁漱溟,晏陽初先生的太太是美國人,他是全家下鄉;梁漱溟當時北大教授,辭去教授不做,帶著全家下鄉,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我說晏先生是在一戰之中深感國民之積弱不振,文化之根難以建立,難以保住,他下鄉。那梁漱溟先生呢?他原來是個激進革命派,怎么轉變為改良呢?乃至于最后他又由儒家轉為佛家,梁漱溟先生為什么這么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知道外力對中國的他毀,遠不如我們因應的這種外力而推動的自毀,他說自毀甚于他毀,當自毀到基礎的時候,就是鄉村文化的破敗,就是鄉村傳統教育的缺失。因此梁漱溟先生下鄉,去從村辦小學開始,鄉辦中學、縣辦中學,搞縣鄉村三級的平民教育。
大家可能也知道陶行知,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至今有陶研會,但有多少人知道陶行知留學美國的時候為什么憤而回國去辦曉莊師范?是因為在1941年美國人被日本打珍珠港之前,被打退之前,美國是向日本提供軍火的。陶行知先生痛感日本射向中國的子彈48%是美國提供的,我不能在這樣的國家呆著,所以他作為海歸離開那個向日本帝國主義提供軍火的國家,回來搞平民教育,盡管他的曉莊師范只辦了三年就被迫中斷了,但他一生堅持的仍然是基層平民教育。
我們舉這些例子,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的例子,都是憤怒出師。我們今天很多在農村堅持基層工作的人經常感到痛苦,經常感到無助,每當開會,我們張孝德開這個大會大家都來,我們每年搞,只要是大會大家都來,來我說來干嘛?抱團取暖,互訴衷腸,說說我們有苦,然后回去接著干。大家都不易。比如說當年陶行知先生,三年,曉莊師范關上。我們2003年在河北,當年晏陽初下鄉那個村,在河北省定縣的山村,我們恢復起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也只搞了三年零十個月,也就關上了。因為不符合什么呢?
當然這個明面上的理由是不符合現代的教育體制,保護自身利益的那些法律法規那些規定,因為我們是講的什么呢?農民免費就學。而這個年代,從90年代教育產業化以來,教育是符合產能資本要求的,也就是教育轉化是要轉成資本的。你如果不能創收,對當地的所謂的一些職教,對它沒有貢獻,它要你干嘛?它要的是商業化。所以別說大家難,難道我們這些在高校當教授的人,我當時辦那個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時候,我是國務院體改辦下屬的國家級媒體的社長兼總編,我還有內參,多多少少有點能耐,媒體的權威還多少算有,都尚且如此。我后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當院長,按說也在教育界算是個人物了,那你又怎么樣呢?如果你不能為教育這個商業化的進程它的那個要求去做貢獻,你不一樣都得吃點緊。
所以我說各位我們得理解,前輩有困難,我輩仍然有困難。這一些困難的克服全在于大家的努力之中,所以當年我那一句話叫世界是我們的,做事靠大家,那不是我說的,是毛澤東說的,今天還得重復那句話,前赴后繼,繼往開來,我們還得繼續做下去。
最后簡單講一句,我們為什么現在教育改革這么難?為什么鄉土社會的教育從大自然中來的這些知識往往是不被現代教育體系所重視的。我們重視什么呢?是西方來的,這東西不是當代的事,這是自世紀之初,外力對我們的破壞,從那個時候我們在教育層面開始了這樣一個思索的過程。除了外來的東西重要,我們本土的東西已經非常非常淡薄了。誰要講這東西,要講本地化的,好像得不到任何好評一樣,這個什么道理?各位注意,它符合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工業化的趨勢。工業化是要把千差萬別的人力資源通過教育這個工具變成人力資本,以符合產業資本的需求。產業資本要求對應的是人力資本,所以教育體現的什么作用呢?是信息的標準化、集成化,教育的智識化,它通過這樣它就可以和產能資本共同分享人力資源轉化成人力資本的收益,產業資本它需要這樣的教育。所以它要求的是千人一面,所有的學校都是智識教育、體系教育。
剛才陳慶蕓女士講到鄉村社會的貧困,受不了教育,那你說受不了這個教育又怎么樣呢?你能愛你的家鄉嗎?你能重視在地化的經驗嗎?你能強調人和大自然必須是緊密結合的,人不能凈談自然,你能強調這些嗎?不能,因為智識教育就算你上得起學,你也接受的是智識教育,這些智識教育只把你變成要么?要么就是維護這套體制的?你能改嗎?在這過程中我們形成了整個這個教育體系變成一個大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內部有方方面面的小的利益集團,然后再把這些內涵的利益把它學科化,把它智識化,其結果請問我們這高校的知識分子我們在干嘛?
當我如果再往下多說兩句,我就又該挨罵了,好在我知道該打住了,所以我就說呢,各位,得從根本著手,如果我們真的對現行教育體制主動攻擊,對這件事情有認識,那我們只能以自己一己之力先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功夫,讓有根的鄉村教育,這就是張孝德教授以他的一己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這兒開始生發開來,就有今天這一個大會,讓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經驗,如果實在交流經驗你覺得沒用,至少抱團取暖對你還有用的。我們在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利益結構,被利益集團甚至某種程度上在左右決策的這樣一種局面難以改觀的條件下,說還是保持自己的那份信念,保持自己那份熱血,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世界是我們的,做事靠大家們,謝謝!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主任,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屆中國鄉村文明發展論壇的演講,根據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