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葉興慶:推動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

[ 作者:葉興慶?李海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6 錄入:實習編輯 ]

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推動農業綠色轉型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舉行)提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強調“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并就“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從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全面確定了2017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施力重點。

無獨有偶,在隨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舉行),對2017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部署更是堪稱重中之重。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會議強調,作為“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

作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猶如箭在弦上的農業供給側改革部署顯然高度吸睛。而該如何領會中央之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關精神?2017年相關改革部署又將何去何從?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以期釋疑。

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著力

中國經濟時報:一直以來,公眾對于農業發展多受到輿論對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正面影響,而對于農業存在的問題知之甚少,我國農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

葉興慶:自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表述以來,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內,中央及有關方面對農業供給側改革有過多次重申和表述,意在解決我國農業面臨的四個主要問題:第一,我國農業國際競爭能力下降。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倒掛;第二,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我們現在達到的產能中,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生態環境、透支未來達到的;第三,供需匹配能力下降。特別是大宗農產品的供需關系受到嚴重扭曲,這是我們的大量產品庫存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第四,增收支撐能力下降。在農民收入的支撐力量上,需要找到新動能、新動力或者是新的支撐因素。

需要重申的是,即便當前農產品供求是另一種形勢,比如農產品普遍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漲,同樣也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系統性、整體性、根本性改革化解農業供給側存在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中國經濟時報:近年來,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改革已在多個領域形成共識。如您所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堅持問題導向加以推進。在您看來,此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加以著力?

葉興慶: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但也要看到,農業發展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僅沒有緩解,有些方面還在繼續發酵。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勢必需要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以解決。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7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一系列改革內容,可謂為當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重點。我認為,未來應不斷在以下方面重點著力。第一,要讓正確的市場信號起決定性作用。以降低價格扭曲程度、校正資源錯配為方向,以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為原則,“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第二,要以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將“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轉型為“農業綠色發展補貼”,體現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聚焦、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第三,促進土地流轉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三權分置”改革,要在維護承包戶權益和經營者權益之間尋找平衡點,不宜把土地流轉收入視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途徑。第四,要以綠色產能的增長接替邊際產能(生產成本高于市場長期均衡價格的產能)的退出。同時,要讓綠色、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邊際產能的退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第五,延長和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要以農業為基礎,以提高農業就業密度和農民分享比例為方向,推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第六,實施比較優勢戰略。只有形成“有錢人吃國產農產品、窮人吃進口農產品”的格局,我國農業在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下,才有生存的空間,必須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讓國內消費者愿意為國產農產品付更高價格。

降成本提升競爭力,實施綠色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在諸多可為重點著力的任務中,如何提升競爭力,改變農產品價格倒掛畸形備受關注。您認為,該如何切實解決這一問題,繼而根本性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

葉興慶:農產品價格倒掛、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成本上漲。我認為,應該以人工和土地為重點降低農業成本。

一是要補齊農業機械化的短板。應圍繞薄弱環節,進一步推進農業機械化,首先要增強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性。尤其要加大對機插秧、機采棉、甘蔗機收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其次要促進農機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高效率、多功能、精準化農機裝備缺乏的現實,加大研發力度。加快研發適合丘陵山區使用的輕便農業機械。最后是要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從技能培訓、購機補貼、庫房用地等方面,加大對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其科學配置農機裝備、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要下決心解決好地塊細碎化問題。我國不僅戶均耕地面積小,而且高度細碎化。由于地塊細碎,田埂等浪費的耕地占3%—10%,導致土地生產率降低15%,而且增加人工成本。造成地塊細碎的主要原因是,開展土地承包時,將承包地按遠近、好壞、水旱進行搭配;在丘陵山區,地形破碎,地塊普遍不大。建議把解決地塊細碎化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地塊整合。

三是要淡化土地租金收入對承包權利人的重要性。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者使用的制度安排,符合我國現階段國情。截至目前,全國34%的承包地已發生流轉,2.3億農戶中有7000萬戶已流轉土地。這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靠租賃實現土地規模經營,不僅使地租成本顯性化,而且令租地經營者不得不支付越來越高的地租費用??刂?、乃至降低地租已迫在眉睫。不宜把增加地租收入作為“三權分置”改革和土地流轉的政策目標。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提倡“確權不確地”,由集體統一經營或統一發包給新型經營主體。

中國經濟時報:在您的觀點中,對農業實現綠色發展有過重點提及,這顯然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您認為,我國促使農業切實走上綠色發展軌道,根本出路何在?

葉興慶:必須看到,我國目前達到的農業產能中,相當部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是在“吃子孫飯”、透支未來。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產能,是一種“有毒產能”,必須盡快退出。推動農業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推動全社會綠色發展的主戰場,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

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順利召開后,財政部、農業部隨即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這正凸顯了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當然,讓農業盡快“綠”起來的根本出路,仍然在創新。

首先,要推進理念的創新。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盡快從把數量矛盾作為主要矛盾、把增產作為主要追求的傳統農業發展理念中走出來,根據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的發展趨勢,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農業發展的優先目標,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人們提供休閑觀光新去處作為農業發展的時代使命。

其次,要推進科技創新。要適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趨勢,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改革品種審定辦法和評價標準,引導科研人員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向培育新品種。加大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推廣水肥一體化、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為實現化肥和農藥零增長提供技術支撐。

最后,要推進制度創新。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以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于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建立生產者激勵機制,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改革,促進水權交易,調動生產者節水積極性;深化農地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生產者進行耕地地力建設等長期投資。建立第三方治理機制,實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建立養殖小區、集中處理畜禽糞便。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倒逼農業生產者采用標準化生產方式。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海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01-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永久图片 |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一页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