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推廣綠色生產方式 滿足綠色消費需求 拓展現代農業發展空間
優、綠、新——代表、委員談農業供給側改革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文件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要推進“三大調整”: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具體的部署。半月談記者在調研基礎上采訪了數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他們認為,當前必須促進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優化,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產品結構要“優”
湖南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的劉進良在2004年開始進軍規模種糧行業,一度承包3980畝水田種糧食,榮獲過“全國種糧標兵”稱號。不過,近3年來這位標兵將種糧規模減少了將近一半。
“我不是要做逃兵,而是還按過去的傳統思路種糧,效益很不好,調結構勢在必行。”現在,他承包面積為2200畝,全部種高檔優質稻。劉進良說:“過去的大米價格低,每年都愁賣,現在的優質稻口感好,坐在家里等別人高價買。”
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農產品總量總體充足,溫飽型農產品已經實現供需平衡甚至產能過剩,中高端農產品消費的市場空間很大。但是,多地農產品結構單一、質量相對不高,農產品供給處于低水平,數量與質量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區同時存在低端農產品“賣難”和中高端農產品“買難”。
全國人大代表、益陽市委書記瞿海認為,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非常具有針對性。
益陽市近年來推廣種植優質稻,提升了農民收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一舉多得。瞿海說:“結構優化后,就可以進一步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我們近年來打造益陽蔬菜、安化黑茶、赫山大米,效果都很明顯。”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國秀認為,很多地方農產品品種多,但品牌少,王牌更少。要改變多而不精、大而不強的局面,必須加快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對各地的優勢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特別是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和重點品牌加工和銷售的扶持力度,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生產方式要“綠”
6年前,姚慧峰放棄城里的高薪,回到家鄉江西省宜豐縣種植有機水稻,親友紛紛勸他水稻種植利潤微薄,不能冒這個險。如今,姚慧峰成為國內生態水稻種植圈的名人。“我當時認定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綠色食品必將大受歡迎。”
多年在田間地頭探索,他掌握了生態水稻種植技術,種出來的稻谷每斤賣到5元,而周邊的普通稻谷每斤只能賣1.5元不到。他說,綠色生產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選擇綠色,不會吃虧。
前幾年,在全國養豬行情一片哀鴻時,湖南省桃江縣的王志強也頂著類似的壓力回鄉創業,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養起“高山跑豬”。與傳統養豬不同,他的豬不喂飼料,盡量避免用藥,每天喂食蔬菜,將豬趕到山上吃草、拱泥巴、追逐。
“我管它叫高山跑豬,通過運動強身健體,疾病少了,肉質更好。”王志強對此津津樂道。這幾年,別人家的豬銷售困難,他的豬還沒宰殺,就被客戶訂走。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認為,我國農業發展長期以來依賴資源和要素投入,導致耕地保護形勢日益嚴峻、農業缺水問題突出、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他表示,一方面,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但這個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另一方面,長期粗放式生產,破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調整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正當其時。必須加快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拓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潘碧靈則表示,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還必須強化配套建設,為綠色生產搭建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比如,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包括治理污染土壤,還清舊賬;比如大力推進無農殘技術生產、標準化生產,以及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等,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喜愛度。
產業體系要“新”
春耕時節,洞庭湖腹地的湖南沅江市漉湖蘆葦場,采摘蘆筍的人們忙碌不停。早些年造紙業紅火,蘆葦作為優質造紙原料,成為沅江市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不過,隨著造紙業近年來迅速萎縮,蘆葦產業陷入低迷,地方財政和百姓收入都受到影響。
怎么辦?沅江市決定從產業升級、產業鏈延伸上著手,瞄準蘆葦的幼莖即蘆筍,發揮其滋味鮮美、綠色、野生的優勢,做大做強產業。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沅江蘆筍生產企業瞄準人們的消費新需求,利用野生蘆筍的資源優勢開發一系列生態食品,包括冷藏保鮮蘆筍、休閑即食蘆筍、蘆筍飲料、蘆筍面條、蘆筍餅干等產品。
一位經營者這么形容:“蘆葦一分錢一根,但蘆筍經過深加工之后可以賣到一塊錢一根。”產業鏈的延伸,讓沅江的這個傳統產業渡過了難關,如今企業賺錢,也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采摘時一個成年勞動力平均每天可獲得300元左右收入。
全國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認為,我國農業長期以來產品結構單一,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支撐,加上產業鏈延伸與產業升級不足,雖然糧食、生豬、油料等農產品的產量高,但以初加工產品為主,未形成規模和品牌優勢,導致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做到了對癥下藥。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翔浩認為,調順產業體系,還要培育新產業,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田園教育、戶外運動等新產業,必須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進生產、加工、貯運、營銷一體化,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供全方位保障。
(作者:半月談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懷化新聞網 2017-03-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