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對話省社科院研究員、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陳文勝
【專家簡介】陳文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省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省城鄉一體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中國鄉村發現》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主持省社科基金課題11項。著有《論大國農業轉型》、《鄉村債務的危機管理》、《鄉鎮視角下的三農》、《新農村建設的熱點難點著力點》、《糧食安全國家責任與地方目標的博弈》等著作。
湖南日報記者 奉清清
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2016年1月27日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其中,“農業現代化”連續第三次進入主題。那么,“農業現代化”連續第三次“入題”有什么深刻意義?當前農業發展到底面臨什么樣的變局和難題?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到底存在哪些突出問題?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底要在哪些方面著力?近日,記者就此與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勝進行了對話。
1 推進湖南供給側改革,農業現代化是關鍵
湖南日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十幾年一以貫之地聚焦“三農”,還第三次將農業現代化寫入主題。那么,湖南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推進農業現代化,對于推進湖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什么重大意義?
陳文勝:湖南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推進資源優化配置,以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關鍵就是要提高消費拉動力和消費貢獻率。其中僅靠投資在一定時期會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很難持續。馬克思關于社會擴大再生產理論認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最終要依賴于消費資料生產和個人消費。因此,湖南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發展消費品產業,尤其是消費品工業。
按照經濟學家霍夫曼的觀點,產業的關聯度有前向關聯、后向關聯、旁側關聯、旁側效應。霍夫曼主張,以后向關聯度最大的最終產品作為支柱產業。在消費品中間,食品工業是提供最終產品的產業,它的后向關聯度最大,能夠帶動原材料、零部件、服務、物流等產業發展,彈力面很強,把它作為支柱產業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消費品工業的就業率相當高,投入100萬元的固定資產,重化工業最多提高到94個勞動力就業,而消費品工業可以提高到257個勞動力就業。
湖南是勞動力大省,農業剩余勞動力多,所以消費品產業的發展可以在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上發揮重大的作用。一來消費品產業6到7成的資源來自于農副產品,而湖南農業資源豐富;二來湖南農村剩余勞動力達1200多萬,如果在本地發展消費品產業,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做好,產業鏈延長,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就業,能夠解決湖南許多的社會、經濟問題。所以,湖南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以農產品生產為主的消費品產業和市場,特別是要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消費品工業,這是湖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
2 農業發展成就超越歷史,但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
湖南日報:盡管農業現代化成就輝煌,但我注意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您是怎樣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的呢?
陳文勝:首先要明確,在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十二五”是中國農業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主要體現在第一次實現了建國以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科技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民收入實現“十二連增”,增幅連續6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回顧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主要農業大國只有美國在1975-1979年、印度在1966-1970年實現過“五連增”。可以說,不論從歷史的標準還是當代世界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農業發展為世界樹起了“中國標桿”。
但用現代農業的標準來衡量,中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城鄉差距大的現狀沒有根本性改變,農業低產業化、低市場化、低集約化的現狀沒有根本性改變,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的現狀沒有根本性改變。農業發展仍然依賴資源和要素投入,這是資源環境無法持續承載的“負重之路”,是農產品供給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低端之路”,是農民收入空間難以有效突破的“物本之路”。根本原因是農業發展方式滯后,是傳統農業尚未根本轉型。盡管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但糧食進口量、庫存量同時增長,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因此,農業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農業,難點也是農業。農業沒有實現現代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就很難得到根本轉型。
湖南日報:那么,我們能否“單兵突進”、“惡補”農業,把農業現代化這條短腿“加粗拉長”?
陳文勝:當然不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現代化是建立在工業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協調推進的基礎之上的。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和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要和世界經濟走勢聯系起來考慮。因為工業化并非化工業而是化農業,城市化并非化城市而是化農村、化農民,新型工業化必然涵蓋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標準化,生態化、組織化、企業化、專業化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過程。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工業化發展的成果(即工業產品)才能有更廣闊的消費市場。只有通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來提高對工業品的消費,新型工業化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缺乏農業、農村的基礎承載力、資源保障力和消費拉動力,工業化與城鎮化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 適應新常態,農業現代化面臨四重挑戰
湖南日報: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新常態,農業面臨一些怎么樣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呢?
陳文勝:隨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逐步進入相對成熟階段,農業蘊含的巨大潛在價值正受到社會的青睞,以科技化、市場化、生態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正逐漸成為朝陽產業、高成長產業和具有長期穩定投資回報的產業,成為社會富余資金尋求投資的重要渠道,農業發展進入可以大有作為的新的機遇期。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一是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分化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呈現分化格局,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走跌,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而全球農產品供需區域差異顯著,全球跨國糧商已經形成寡頭壟斷,加緊向發展中國家糧食產業鏈全面滲透,金融資本的投機行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生產波動更加劇了農產品價格波動。這些因素多重疊加,加劇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如何防范世界市場風險傳導,需要未雨綢繆。
二是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減緩與農產品市場消費結構轉型。我國經濟結構性逐漸減速成為常態,勢必將影響到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同時,我國農產品消費已進入整體結構轉型期,農產品消費增長將從側重數量轉而側重質量、花色、品種、品牌;農產品生產和供給的對象和需求來源均呈現多元化,消費的檔次化、個性化、多樣性將成為常態。因此,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創新農產品供給,激活新的市場消費需求,加快農業的轉型升級,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三是農業要素投入成本不斷攀升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當前,農用生產資料、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等各種要素投入成本不斷快速上漲,而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延續下跌,我國正承受著農產品成本“地板”上升與價格“天花板”下壓的雙重擠壓;與此同時,適合現代農業要求的優質農村勞動力供給不足,耕地保護形勢日益嚴峻,農業缺水問題突出,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對農業現代化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如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降本、提質、增效,成為農業現代轉型的主攻方向。
四是農村資源要素配置機制滯后與城鎮化對資源要素的強勢爭奪。相對于工業和城市,我國農村的土地、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市場作用未有效發揮作用,制約了農村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合理流動,資源要素的閑置、低效、“非農化”和城鄉不平等交換的問題突出,資源要素持續流向城鎮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使農業農村發展處于不利地位。如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機制,是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關鍵。
4 推進農業現代轉型的重心,是推進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
湖南日報:正如您所說,農業發展牽涉的問題很多,面臨的形勢復雜,那么,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心到底在哪里?
陳文勝:當前農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是在供給側。所謂供給側是與需求側相對應的,需求側表現為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強調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農產品總量充足,溫飽型農產品已經實現供需平衡甚至產能過剩,擴大溫飽型農產品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小,但中高端農產品消費的市場空間很大,而當前的農業供給存在數量與質量的結構性矛盾,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的多功能開發不夠,難以適應市場消費結構轉型的需要,導致供需錯配,使得全要素生產率低,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農業市場競爭力與效益難以提升。為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中央強調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并就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進行了全面的部署。顯然,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方向: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業現代轉型的重心應該是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
5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湖南要著重解決五大問題
湖南日報:與全國相比,湖南農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對湖南意味著什么?湖南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要著重解決哪些問題?
陳文勝:湖南大宗農產品供給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但農產品的數量地位與質量地位不對稱,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也是不爭的事實,部分農產品賣難的情況屢屢出現,在全國農產品市場上,湖南有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稀缺;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上,湖南農產品能夠走向世界的產品不多,并且大多是初級農產品,缺乏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企業和知名品牌農產品。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對于湖南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是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的關鍵舉措。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結構性的問題。當前推進湖南農業現代轉型的重點是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解決農業扶持重點不突出的問題。湖南農產品的品種很多,但沒有品牌;農業的名牌企業很多,但沒有王牌。實際上,湖南具有很多特色的農產品,品質非常好,如果不加以扶持就會消失了。應該說這些特色的農產品,生產不是問題,主要瓶頸是加工和銷售,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因此,推進湖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是推進農業扶持政策由注重扶持農產品的規模化向注重扶持農產品的區域地標品牌化轉變,立足各地資源、氣候、市場供求變化,扶持發展“一地一品”作為名優特產品主攻方向,特別是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和重點品牌加工和銷售的扶持力度,注重對獨特資源、傳統工藝、農耕文化等的挖掘,促進農業結構向名特優新調整,以此彰顯湖南農業個性,增強農業競爭力。
二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農業服務體系滯后的問題。湖南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成長緩慢,缺乏應有的制度規范和政策引導,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短缺。這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降低了農業的效率,成為阻礙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解決農業發展單兵推進的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表面上看是農業本身的事情,其實質是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結構問題。如果就農業發展農業,不把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和措施納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體系中來統籌謀劃,農業發展方式就難以轉變。近年來,湖南在統籌城鄉發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但農業尚沒有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資源要素公平交換的市場體系,農業“單兵推進”的思維慣性和工作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農業要素的凈流出格局未得到徹底扭轉。
四是解決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較弱的問題。農業的基層組織凝聚力不強、服務能力弱小,沒有發揮應有的生產經營組織功能,影響了農業集約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解決農業管理與考核機制滯后的問題。當前,農業管理體系和考核體系沒有形成面向市場的科學管理體系,特別是重數量輕質量、重種養輕營銷、重規模輕效益的管理和考核體系,與當前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導致農業投入成本高,但整體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6 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著眼于湖南客觀實際精準發力
湖南日報:剛剛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目標與任務,湖南如何根據實際精準發力?
陳文勝: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必須著眼于湖南的客觀實際,全面優化湖南農業發展總體布局。
一是優化湖南農業區域結構。環洞庭湖地區做好“湖”字文章,著重推進優質稻、優質棉麻等優勢大宗農產品和水產養殖業發展;大湘西地區做好“山”字文章,著重推進生態旅游、花卉苗木、特色種養業和林產品發展;大湘南地區,做好“特”字文章,著重推進優質糧油、特色禽畜、特色果蔬茶、煙草等高效經濟作物發展;長株潭地區做好“城”字文章,著重推進都市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
二是優化湖南農業品種結構。由注重農產品的規模化向注重農產品的特色化轉變,大力開發農產品品種與地方氣候、土壤、水質條件相適應的地方名優特產品,扶持發展地域標志的農產品品牌作為名優特產品的主攻方向。
三是優化湖南農業產業結構。突出農產品加工度引導,形成農業產業鏈,培育湖南農業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提高名優特產品的市場營銷與研發、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避免“金銀花事件”的再次發生。
來源:湖南日報2016年2月13日理論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