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是今年“兩會”中最熱的詞匯。在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路。
今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到底怎么改?從哪下手?都事關接下來幾年的方向和路徑。
到底什么是供給側改革?有需求就會有供給,“供給側”跟“需求側”就像硬幣的兩面。長期以來,我國的宏觀調控比較側重于“需求側”。現在,中央明確要把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側,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中北大學副校長熊繼軍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適應市場的需求。生產者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
熊繼軍:發現我們的老百姓或者企業都出去買了很多東西,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不能提供他這種有效的需求,甚至于說不是單純的產品,還有一些服務性東西,我們沒辦法提供,就是老百姓需求升級的問題。
對于農業來說,無論是農村改革與發展,還是現代農業建設,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接相關。隨著農產品供給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結構升級,都要求我國農業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巴南區區委書記李建春表示,重慶現已經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十二連增,當前需要重視的是農業結構和效益的問題:
李建春:農業的供給側改革也是需要調整的,比如說過去我們為了追求產量,施化肥,用農膜,量是增加了,質下降了,供給側改革,大家還是需要生態的,就是我們溫飽問題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解決了,現在要考慮糧食的品質了,就應該是綠色的,生態的,犧牲一些產量,要把農產品的質量要提高。
如何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太和縣淙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淙祥認為,要從更加完善的土地流轉法案開始。徐淙祥建議鼓勵農村土地向種糧大戶、養殖大戶流轉,不僅解放農村勞動力,又可以使得種植規模化,有利于機械化科學管理種田。
徐淙祥:這次來呢,結合農村的發展,農民的意見,我帶了關于加大規模化種植、綠色環保農業的議案,這就需要大型農業機械跟上,建立現代化的標準農田。現在從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關鍵問題就是土地價格問題,怎樣流轉。所以我建議國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給土地定價。這個指導價格就是根據前三年土地產值能有多少,這就避免了漫天要價的問題了。
農產品賣難問題一直是橫亙在農民致富門前的一堵墻壁,而農產品的價低賣難反映的是供求結構問題,還與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直接相關。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丹鳳縣土門鎮副鎮長、土門村黨支部書記葉瑜表示,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既要應提升質量,還應拓寬轉運銷售渠道,埋頭苦干的同時,還要抬頭看看市場需要。
葉瑜:一方面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必須要強化一個產品的選種,以及在管理技術上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品質提升,能夠確保它更多的推廣到市面上。在渠道上,一方面可以強化就近的一些企業建設以及一些加工企業的建設。再一方面就是通過網絡和電商,拓寬它供貨層面的產品銷售。要找人,你想在這兒建電商,誰來做?誰有能力做?誰有資本做?誰會在這兒做?選址以及政策的搭建以及在下面的引導。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發力,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延長農業產業鏈,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夠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蘇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生。
李生:從這兩年發展方向來看,我們以花卉苗木為特色,同時包括農產品,還有一些其他的附加產品,干花之類的,都帶來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所以我覺得這是供給側改革從突破口。怎么出臺一些好的政策,包括技術、金融、培訓啊,通過這兩年地方政府的支持應該說起到很好的效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中國(記者:楊瀅、劉軍、景明、陳鵬、溫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