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已經公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該文件的一大亮點和創新。從供給側視角來看,安徽農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從吃飽到現在要求綠色化、有機化,供求不匹配,結構性矛盾較突出,農產品加工、深加工等發展滯后,難以滿足相關需求。
二是隨著安徽工業化進入中后期,農業生產成本急劇攀升,農業生產效益逐漸下降,并形成了投入越大、產量越高、虧損越多的怪圈。
三是由于農民工外出和人口老齡化,安徽農業勞動力無論文化素質還是勞動能力,均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這表明,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已成為安徽“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
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1.立足結構矛盾在調優結構上發力
結構調整應適應市場需求,市場是供需雙方平衡的晴雨表和調節器。過去較長時期農業發展過于追求產量的增長,忽視了生產與消費、產品與市場的銜接,對于品種、品質和品牌建設重視不夠,致使“想賣的賣不掉,想買的買不到”。安徽是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省,但安徽省市場上的面粉、大米、食用油、蔬菜等多是其他省份的優質產品,這說明安徽農業還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這就需要按照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循環結構和農業生產區域結構。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抓好禽畜、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使結構、產業、產品、業態不斷適應市場消費需求。
2.立足提升質量在培育品牌上發力
品牌少、品牌小、品牌不響也是安徽農業供給側的短板,品質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安徽農業品牌建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通過政策扶持,嚴格生產管理,嚴格產品認證,嚴格證后監管,加快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推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同時要加強品牌和質量安全監管,實現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全覆蓋,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建立健全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實施農產品“身份證”計劃,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讓質量成為供給側的安全防線。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安徽產品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加強品牌培育。以品牌農產品為重點,以區域公共品牌為統領,將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碭山酥梨等打造成世界級農產品品牌,將安徽大米、畜禽產品、水產品、蔬菜等打造成有較大影響力的皖字號知名品牌。
3.立足綠色發展在打造生態農業上發力
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強農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和修復,推進農業污染治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是安徽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加強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加強農業水土保護和耕地質量的提升。要積極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便循環利用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推進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促進傳統農業改造升級,著力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展、畜牧業低碳循環、漁業健康養殖、特色產業綠色提升、功能性農業綠色拓展等科技攻關活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新布局、新業態、新產品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新發展,打造安徽農業新的供給側。
4.立足精深加工和產業融合在拓展市場上發力
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現代農業增添了新的動力,但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雜、產品粗、品牌弱、市場占有率低、效益差的情況仍普遍存在。應立足市場需求,以延伸產業鏈、價值鏈為重點,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使之走上小而精、大而強、市場大、價格高的新路子。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以農產品加工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和市場化為主題,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動力,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積極發展農畜產品精細化加工產業,圍繞人們消費需求升級,研發新產品。著眼于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供給產業。
5.立足創新機制在改革創新上發力
創新型體制機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繼續培育新型農民,大力培育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聯合體、龍頭企業等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的生力軍。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施策,構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運行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和農業農村保險業的發展,探索和建立農業資源配置、農民多渠道增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業多渠道投入、農業風險有效防控的市場化新機制。積極推進外向型農業發展,進一步深化和推動農業開放發展,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安徽農業國際化的新渠道、新機制和新態勢。
6.立足夯實基礎在補齊農業短板上發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關鍵是基礎缺失和短板制約問題,必須從基礎設施建設上發力。要繼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安徽現有農田質量不高,已建高標準農田比例偏低,要緊緊抓住耕地質量、水利及農電配套設施、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等重點,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以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農作物秸稈還田和循環利用為著力點,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與服務,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放在第一位,形成多元化多功能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提升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多舉措推動農業信息服務、農村寬帶入村、農村電商、快遞村村通等重大工程的實施,夯實農村消費快捷通達的基礎。進一步加快農村市場建設,用專業化經營、物流配送、電商快遞等現代化的商業理念和方式,全面改造和提升農村市場,讓供給側和消費端得到有效對接。
推進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處理好三對關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生產力與農業生產關系相適應,培育和發展新的生產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有效供給與需求匹配的新途徑。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和處理好如下關系:
1處理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轉型升級的關系
“十二五”期間,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推廣,修復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等,相關舉措已收到明顯成效,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基礎。 “十三五”是我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應從原來主要依靠資源消耗、投資增加、追求數量增長,轉到主要依靠科技加投入、追求質量提升和效益提高上來。應著眼于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抓住供給側改革賦予的機遇,進一步推動農業加快轉型升級。
2.處理好改革主體與政府推動的關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旨是加速推進農業資源基礎配置方式的市場化。農業市場化的主體是企業、農民以及正在成長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政府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職業教育以及農業科技等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和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正確處理好改革主體與政府推動的關系,不斷為改革增添活力,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效益最大化。
3.處理好頂層設計與群眾創新的關系
要把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結合起來,把方向引導與群眾意愿結合起來,走尊重群眾創造的路子,在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開。堅持頂層設計與群眾創造相結合,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及時了解改革推進情況,針對具體問題分類加以指導,有序推進改革。通過改革,真正實現減少農業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農業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作者單位:安徽省農委、安徽大學農研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日報2016-03-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