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們黨是立足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思想和認識的重大創新,是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大轉換,是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既不是總量不足,也不是缺乏需求,而是產品的供給結構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市場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立足供給端發力,調整農業及農產品結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2、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保障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產品的數量保障、安全保障、品質保障是農業生產的基本保障。同時農業的多功能屬性和市場化趨勢決定了只有通過科技力量和制度創新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農業才能真正成為有發展前景和競爭力的產業,我國的農業才能不斷做大做強,享有與自己地位相稱的話語權。
3、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調整農業結構。首先優化農林牧漁結構,大力發展牧業,逐步實行我國農業由豬糧農業向草食農業轉變,不斷強化農業生態保護與修復。其次在適度增加糧食供給總量的同時積極調整糧食結構,減少玉米生產,增加大豆供給,提升薯類潛力。其三加快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其四積極實施城鄉統籌發展和一體化建設,激活農村市場和消費潛力。
4、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改革和創新。
其一,加大農業制度供給和創新。努力創新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市場配置,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以制度供給創新引領農業發展。健全完善農業政策法規,把農業的支持和發展建立在法制保護的基礎之上。
其二,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市場主體。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組織,逐步實施農業經營者準入制,全面提升和解決現代農業經營者隊伍能力,激發農業經營主體活力,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營主體和“誰來種地、把地種好”的問題。
其三,實施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創新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堅持食品安全第一,品質至上,標準化生產的理念,建立食品生產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和追溯制,嚴禁質量不達標產品入市。明確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責任制。充分發揮生產者、消費者、監管者和輿論監督的引導作用,保障食品生產、銷售、消費在陽光下運行。
其四,著力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信息服務創新。把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制高點,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武裝、改造和引領農業,以農業機械化為基礎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建設大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大力實施農業互聯網、物聯網改造,培育農業發展的新業態,創造新的農業供給和需求。
其五,創新農業對外開放合作方式和格局。開放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合作是合理配置資源的必然要求。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地位決定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要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不同區域、不同項目多種形式優勢互補的合作交流,不斷優化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作者系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