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何在 影響幾何?
摘要:
政策出臺始末: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前世今生
15年底首次提出,強調一去一降一補。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提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原因在于結構性產能過剩、內外價格倒掛、環境資源約束增加、進城務工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等。類似工業供給側改革,15年底強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16年底重要性上升,方向明確細則落地。16年底高層對農業供給側改革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目標也更加明確。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明確提出“由量到質”的轉變,更強調脫貧、增收,改革與穩定并舉,并強調“新動能”、做加法。
對經濟影響幾何:惠民生補短板,優化定價機制
托底經濟改善收入。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總量的影響雖然積極但整體有限,增收入惠民生意義更大。今年農村工作會議首提“增加農民收入”,與十八大“城鄉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十三五規劃“扶貧脫貧”一脈相承,而農村脫貧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優化農產品定價機制。玉米在臨儲制度下價格扭曲、供給、庫存嚴重過剩,15年收儲量已占當年產量的52%。15年11月農業部出臺對“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16年減產3000萬噸,并取消玉米收儲制度。目前國內收購價格大幅回落,市場化定價下和進口玉米的價差已明顯消除。而大豆產量偏低,嚴重依賴進口,種植面積不斷下滑,16年農業部發布促進大豆生產的規劃,力爭種植面積和平均畝產雙雙提高。
推進農村土地改革。今年會議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被歸入“農業供給側改革”,未來或將提速。農村土地從確權到流轉和征收,“三權分置”、交易市場化、城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等改革措施,有望通過提高經營效率、增加城市土地供給等途徑對經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對市場影響幾何:玉米漲價上有頂,優質產品機會多
去庫存下的玉米價格:上漲幅度或較有限。首先,農產品的去庫存,去的是庫存在高位的品種,供給現狀不支持大幅漲價。其次,大幅漲價和波動有違國家對糧食生產穩定的要求。再次,政府手握充裕的糧食儲備,也有能力將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最后,國外供給面維持寬松,價格仍將低位,而國內糧食價格整體高于國外,難以大幅上漲。
產業政策下的行業機會:振興奶業,綠色生態。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7年農業供給側改革將重點體現在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等五個方面。其中結構調整的亮點在于振興民族奶業。當前中國液體奶人均消費量僅17.8千克,遠低于其他主要國家,未來消費增長空間廣闊。而推進綠色發展部分強調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13年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消費量高達364千克,遠高于其他主要國家,但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僅35.2%。降低化肥消費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不僅助于降低農業生產環境成本,也降低農民農業生產投入。而隨著補貼機制的建立,未來綠色生態農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正文:
今年12月初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站在當前時點,如何理解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又將如何影響經濟和資本市場?本報告中我們將作詳細分析。
1.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前世今生
1.1 2015年底首次提出,強調一去一降一補
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提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首見于15年12月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當天的人民日報社論也指出:在糧食連年豐收背后,進口量、庫存量齊增,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凸顯;在農業穩定發展背后,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趨緊;在農民持續增收背后,外出就業壓力增大,務工收入增長放緩。而16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在開篇就明確提出要“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總結來看,中央在15年底、16年初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四個原因:
第一,從產量看,結構性產能過剩。我國糧食總量雖然大致平衡,但是臨儲、托市政策扭曲市場價格機制,引發盲目擴產,導致玉米、棉花等部分農產品產能過剩,庫存高企。而大豆、糖等農產品則供給不足,對外依存度很高。
第二,從生產效率看,成本高企,內外價格倒掛。進口量、庫存量齊增的背后,是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高企、競爭力不足導致的內外價格倒掛,國際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國內農產品成本“地板”的矛盾凸顯,去庫存、降成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
第三,從環境資源約束看,農業生產受到的約束增加。綠色農業發展不足,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居世界前列。水資源緊缺;土地資源方面,防止農民進城務工留下的大量耕地被荒廢,提升規模化生產水平,也是迫切的任務。
第四,從勞動力和人民生活看,隨著工業經濟增速下行,進城務工農民收入增速放緩。而本屆政府將扶貧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提高農民收入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是一個政治任務。
15年底的政策框架與工業供給側改革有類似之處,主要強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去庫存方面,主要是完善收儲制度和價格機制,以及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加工能力。降成本方面,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生產。補短板方面,主要是支持科技種業等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2 2016年底重要性上升,方向明確細則落地
16年高層對農業供給側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今年12月以來,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農業供給側改革再次被密集提及,且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出現,這意味著高層對其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重要性也明顯上升。
農業供給側改革目標進一步明確。與15年底相比,今年底幾次重要會議中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闡釋更為具體。其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
具體看,不同之處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明確提出“由量到質”的轉變,將綠色生態可持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歸類為提高供給質量,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更強調脫貧、增收,表明增加農民收入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標,未來或有更多補貼、資源向農村傾斜。
第三,改革與穩定并舉,一方面明確指出“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另一方面強調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第四,強調“新動能”、做加法,而不僅僅是做減法,包括產業融合、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
2. 惠民生補短板,優化定價機制
農業供給側改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量的方面,托底經濟下滑并改善農村居民收入,助于脫貧扶貧;二是價格方面,主要是優化農產品定價機制;三是制度方面,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將釋放要素活力,改善經濟增長動力。
2.1 托底經濟改善收入
對GDP影響積極但有限。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速下行,第一、二產業增速均有所下滑。從投資上看,16年隨著工業企業利潤觸底,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相對而言,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處于企穩狀態。明年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及農業PPP項目的推進,第一產業投資增速仍將保持穩定,而第二產業投資增速或將繼續受下游需求趨弱拖累。但考慮到農業占經濟比重較低,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總量的影響雖然積極但整體有限。
增收入惠民生意義更大。今年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增加農民收入,值得注意的是,這在去年并未提及。回顧過去幾年居民收入和消費的變化,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費增速在2010年左右超過城鎮居民,但近兩年來增速差似有縮小的趨勢。增加農民收入和十八大提出的“城鄉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扶貧脫貧”都是一脈相承,意義重大。一方面,未來如果農業生產成本得以降低,那么農村居民收入將會有所提高,收入翻番目標壓力將緩解。另一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按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15年底仍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十三五”期間仍需年均脫貧1115萬人,而改善農村居民收入也有助于脫貧扶貧。
2.2 優化農產品定價機制
臨儲制度下最低收購價扭曲了農產品定價。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始于04年,目的是在糧食收購市場開放的背景下,保護農民利益、保證糧食供應。05和06年稻谷和小麥價格下行,因而先后啟動執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08年玉米、大豆等價格下跌,為保障農民收入和提高種糧積極性,國家出臺臨時收儲計劃,后來菜籽油、棉花、糖也被納入。最低收購價雖然有助于提高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但也帶來了市場價格扭曲、糧食供給結構不合理的問題。14和15年國家已分別取消對大豆、棉花和菜籽油的臨時收儲。
國家托市,供給過剩,玉米去庫存壓力凸顯。12年后國際玉米價格大幅下跌,但由于國家托市,國內玉米收儲價卻逐年提高。政策支撐下玉米種植收益較高,種植面積遞增,15年達38.12百萬公頃,已是世界上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此期間,國家玉米收儲量也急速攀升,從不到3083萬噸增至11593萬噸,到15年我國玉米的收儲量已占當年產量的52%。
針對玉米嚴重的供需失衡,15年11月農業部出臺對“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意見要求到2020年“鐮刀彎”(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地區玉米種植調減5000萬畝左右,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根據農業部數據,16年以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已調減3000萬畝左右,17年計劃繼續調減1000萬畝。
16年玉米收儲制度取消,邁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步。16年9月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發文,要求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對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將執行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供求關系,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
收儲制度的改革旨在優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而改善糧食供給結構。市場化條件下的價格補貼制度可以分離價格形成和政府補貼,意味著農產品價格將完全由市場的供需決定,政府不再直接干預。同時補價分離也能保障農民基本收益。16年初取消收儲后,玉米的國內收購價格大幅回落,市場化定價下和進口玉米的價差已明顯消除。
與供過于求的玉米形成對比的是,大豆產量偏低,供求缺口逐年擴大,嚴重依賴進口。近年我國大豆進口數量快速上升,每月的大豆進口規模已是08年時的兩倍以上。15年我國大豆年進口量超過8000萬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份額的70%左右,而國內年產大豆不到1200萬噸,不到進口量的1/6。
但盡管供求失衡,大豆種植面積卻持續下滑。國外大豆價格明顯低于國內,作為開放進口品種的進口大豆大量涌入,加之大豆相對玉米種植效益更低,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大降,國內大豆種植面積進一步銳減,而自產的大豆則因為成本過高被進口大豆替代,最終往往只能積壓在庫。
16年來農業部也發布了促進大豆生產的規劃,以促進大豆的供給側結構改革。16年4月農業部出臺《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和《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4000萬畝,相比15年提高約40%;平均畝產比15年提高15公斤達到135公斤。同時提高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和榨油大豆含油率,以加快創新和政策扶持,增產、節本、提質、增效。
2.3 推進農村土地改革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速。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會議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歸入“農業供給側改革”,強調要細化和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這意味著17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或加速推進。
農村土地從確權到流轉征收。土地確權是流轉和征地的基礎,而隨著農村土地交易越來越多,建立市場化的交易體系勢在必行。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化將有助于破解城鄉二元土地制度:農村集體建設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進入非農業用地市場。形成公平交易平臺;縮減政府征地范圍,逐步取消城市非公益性用地劃撥供應;小產權房,按照不同情況補繳一定出讓收入。
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對經濟的影響將更為深遠。14年11月,《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正式提出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今年10月30日,《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一方面能夠促進和適應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遷移的趨勢,并提高農業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目前土地流轉仍限于農村內部,未來如放開土地用途限制,則將對工業、地產的土地供給帶來極大影響。
3. 玉米漲價上有頂,優質產品機會多
農業供給側改革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需格局的調整將對農產品類實物資產價格產生直接影響,以玉米為代表;二是結構化的產業政策將為相關行業帶來機會。
3.1 去庫存下的玉米價格:上漲幅度或較有限
首先,農產品的去庫存,去的是庫存在高位的品種,供給現狀不支持大幅漲價。本輪農業供給側改革去庫存以玉米主,原因在于今年來玉米大幅攀升的庫存和激增的“無效供給”。到16年9月,我國玉米庫存27500萬噸,是12年時的6.5倍,而庫存消費比高達155%,即使不新增供給,消化如此規模的玉米也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因而玉米短期不存在大幅漲價的基礎。相比之下,16年工業品價格大漲的一個重要背景則是,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被動去庫存后,工業庫存已處于歷史低位。
其次,大幅漲價和波動有違國家對糧食生產穩定的要求。從國家安全角度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底線,任何改革都會在這一前提下進行,所以我國未來仍將繼續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漲價”和“緊缺”有違穩定的要求。從通脹角度看,雖然食品價格的波動主導了CPI的波動趨勢,但主要是由于鮮菜和豬肉的影響,長期以來糧食價格的穩定,而如果糧價波動劇烈,將會對通脹產生惡劣影響。
并且,政府手握充裕的糧食儲備,也有能力將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方面,國內玉米仍然階段性供給過剩,價格暴漲將不利于玉米種植面積的調減,而政府巨大的儲備將使其具備調控糧食價格過高的能力。另一方面,當前玉米價格已降至6年來新低,而為鼓勵新糧收購政府也暫停了政策性玉米的銷售,避免了打壓市價。所以,政府的儲備可以在關鍵時候發揮價格調控的作用,玉米價格未來將是上有頂、下有底的格局。
最后,國外供給面維持寬松,價格仍將低位,而國內糧食價格整體高于國外,難以大幅上漲。總的來看,未來農產品市場化定價的趨勢下,國家減少價格托底收購,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將會對國內市場價格影響更加明顯。根據USDA的數據,當前全球玉米的庫存消費比超過21%,仍處于歷史高位,因而低價仍將維持。相對進口糧食,我國糧食的生產成本整體偏高,面對低成本進口糧食的潛在替代,國內糧食價格的總體趨勢將是與國際糧價趨近,在國際市場整體寬松的格局下,國內糧價將難以大漲。
3.2 產業政策下的行業機會:振興奶業,綠色生態
17年農業工作“四推進一穩定”。根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7年工作重點體現在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等五個方面。
振興民族奶業,建設小康社會。五大工作目標中,結構調整方面的亮點在于振興奶業。今年8月底奶業20強峰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對奶業振興提出明確目標,稱發展振興民族奶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則強調,“一杯牛奶強裝一個民族,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近幾年來,中國奶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15年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870萬噸和2782萬噸,居世界第三位。但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液體奶人均消費量僅17.8千克,遠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這意味未來奶制品消費空間廣闊。
減少化肥農藥,構建綠色生態。推進綠色發展方面,強調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全面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以化肥為例,一方面,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3年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消費量高達364千克,遠高于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也高于巴西、南非和俄羅斯。另一方面,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僅35.2%,比歐美國家低15-30個百分點。化肥高消費量、低利用率,不僅提升農業生產的環境成本,也提高了農民農業生產的投入。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不僅有利于“降成本”,也有助于構建綠色生態,而隨著補貼機制的建立,未來綠色生態農業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姜超宏觀債券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