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蔣釗等: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關鍵看綜合收益

[ 作者:蔣釗?魏登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9 錄入:王惠敏 ]

五大行動系列報道之五:據統計,我國一年產生38億噸畜禽糞污,其中,40%未能有效利用。“如何利用好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畜牧業發展提檔升級的關鍵所在。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出臺,成為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的指導性文件,不僅再次明確規模養殖要實現75%的綜合利用率要求,更確定了“責任落實、市場運作、政策支持”的發展思路。2017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作為農業部“五大行動”之一全面啟動,全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會議召開,農業部印發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更是明確了各階段重點任務。記者在走訪相關規模化畜禽養殖基地時發現,業內已形成共識,發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已迎來重要“窗口期”,政策環境更為有利、更為優惠。盡管如此,業內考慮更多的是如何使轉化而來的資源產品獲得市場認可,以便能從中真正獲得收益,這才是他們干與不干的分水嶺。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發展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市場培育初期,如果處理不好政策扶持與市場化導向的關系,將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作為一位長期跟蹤研究我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專家,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金書秦副研究員,就未來如何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講出了自己的隱憂。而面對畜禽糞污“變廢為寶”,相關企業則感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當下解題的關鍵恐怕要落腳到使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正的綜合利用效益上,沼氣發電并網及補貼、循環農業園區用電政策、沼液有機肥市場認可,諸多軟環境建設還需一一破題。

糞污資源化納入規模養殖內循環

置身山東省商河縣占地2580畝的現代牧業奶牛養殖基地,能從方方面面感受到糞污的利用:牛舍內的糞污通過糞道內的自動刮糞板刮入沖洗主糞道,每方糞污約產沼氣15立方米;沼氣成為鍋爐、發電機的原料,每方發電1~1.5千瓦,經電線傳輸抵達牧場生活區和奶廳取暖設備,解決牧場一半的用電量;發酵后的沼渣經厭氧發酵無害化處理后,被運送到空地晾曬,質地蓬松、手感細軟,成為牛舍的墊料,被按量增添到奶牛的臥床上;分離出的沼液則經過管道輸送到外圍的青貯玉米種植區,作為液體有機肥還田。

“糞便墊料”是現代牧業在糞便回收方面的突出亮點,頗有一種“取之于牛,用之于牛”的意味。商河牧場場長李松年告訴記者,牧場的糞便幾乎沒有對外輸出的余地,奶牛臥床上的墊料每天都在損耗,而新產生的糞便處理后又變成墊料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回來。奶牛們從擠奶房工作歸來便可以在這蓬松舒軟的臥床上小憩一番,嚼上精心搭配的營養草料,在臥床里也能輕松投入生產墊料原料的“工作”。

“現代牧業目前已經在安徽、四川、山東、陜西等地區建了26個牧場,所有牧場都配備了相同標準要求的糞污資源化利用系統。”商河牧場場長李松年說,7000萬元的畜禽糞污處理系統幾乎占整個牧場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的1/3。對于循環系統能帶來多大經濟效益的回報,李場長并不去估算,“搞規模養殖,循環是必需的、最好的出路,不配套糞污處理系統,單單2萬頭牛的糞污處理就會把牧場壓垮,不可能持續發展。”2014年,我國農村和農業環保領域第一部國家級行政法規《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出臺,主體內容總體上是鼓勵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而不是以達標排放為目標,這明確了處理包括畜禽糞便在內的農業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和解決手段。

利用是最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畜禽糞污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規模經營者的共識。

雞存欄量達到700萬只的民和公司則把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向更深一步拓展。“山東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前是把雞糞做成有機肥,但苦于沒有銷路,在專家建議下把方向調整為糞污資源化利用。”山東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董泰麗認為,要想真正把糞污轉化為資源,必須建立完備的系統,實現內循環。

董泰麗用“吃干榨盡”來形容民和的畜禽糞污利用系統。沼氣發電、沼氣生物天然氣、沼液有機水溶肥,民和的糞污利用在“熱、電、肥”上做足了文章。

“一期沼氣發電工程已經持續運轉八年半,我想這是民和沼氣工程最大的亮點。”董泰麗手指園區沙盤,向記者介紹民和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系統:一期沼氣發電工程8座厭氧發酵罐集中處理23個養雞場的雞糞,3臺1MW發電機組年平均運行8000小時,沼氣發電并入國家電網銷售;二期沼氣提純生物天然氣工程的沼氣經過膜提純裝置,日可生產生物天然氣4萬立方米,經過槽車運輸至周邊加氣站供車用;沼液經日處理達300立方米的膜濃縮處理系統,以“新壯態”品牌的葉面肥和沖施肥進入市場銷售。

事實上,民和的糞污利用早在2009年就注冊了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項目,成為國內養殖領域首個在聯合國注冊并成功交易的碳減排項目,2009-2014年每年承擔8萬噸溫室氣體的減排任務,并獲得每年700萬元的收益。在董泰麗看來,盡管CDM項目停止了,通過CDM項目認證和連續6年承擔減排任務仍然是對民和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的極大認可。

“利用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需收獲市場認可

在位于蓬萊北溝鎮徐家集村的綠生源采摘園里,哈恒斌正布置農戶向合作社的100畝葡萄地噴施從民和公司運來的沼液,像這樣將沼液和水配比后進行噴施,在葡萄展葉期到落葉期間要進行10次,每畝地每年平均用量3噸。

近幾年,哈恒斌帶領的寶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蓬萊當地小有名氣的采摘園和參觀點,老百姓認可這兒的葡萄,覺得硬度高、口感好,一些種植戶也慕名前來取經。哈恒斌向記者介紹,他是2010年開始試用民和的沼液,起初就是覺得“既然免費提供,不妨試一試”。

民和公司銷售經理劉玉國也坦言,剛開始做真的挺難的:“我們挨著村子跑,找種植大戶談,找村里有一定威望的村民談,希望他們能試用我們的沼液和有機肥,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推廣。”

哈恒斌是最早的試用者,他說剛開始不敢大規模使用,慢慢地施用沼液的地塊就顯示出了差異,“早期是葡萄的葉片顏色不一樣,等結果時噴施沼液的地塊果實個頭大小更一致,整個管理下來也省心。”頭一年的成功試水讓哈恒斌對沼液這個陌生事物有了信心,不僅在果園噴施沼液,還接受了民和給出的施用“沼液+有機肥”的建議。幾年時間,哈恒斌果園的水果品質不斷提高,“老哈家”品牌的葡萄、蘋果、櫻桃在當地水果超市里越賣越火。

“土壤好了果實品質才有保障,而要想改變土壤還得靠改變肥料。”作為合作社理事長,哈恒斌從來不對自己的施肥方案保密,覺得有好的方法就要拿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實際上也是讓更多人檢驗。“民和的沼液原液到現在還是免費提供,我們只需要承擔運費。”幾年下來他覺得自己都成了民和沼液和有機肥的義務推廣員,在具備良好的澆水和運輸條件的情況下,他都會建議施用沼液來改良土壤。

蓬萊鑫園蘋果種植基地的技術指導員彭永波,同樣對民和有機肥表示了認可。這家定位為出口外銷的企業,從2006年開始按照歐標規程減量化肥,增施有機肥,生產市場更需要好看、好吃、安全的蘋果。他同樣感受到施用沼液和有機肥對土壤的改觀,“之前園區的土壤是偏酸性的,容易板結,結出的蘋果口感不好。”根據對園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跟蹤記錄,土壤有機質含量從2010年的8.8克/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6.8克/公斤。

“樹是誠實的,地里施了什么肥,樹就有什么樣的表現。”在提高蘋果品質方面,彭永波顯得更為較真。在一次由民和組織的經驗交流會上,彭永波被一位來取經的農戶的問題難住了,“一天里什么時間施葉面肥效果最好?”為了找出準確的答案,彭永波硬是在基地住了180個晚上用卡尺測量記錄蘋果樹葉片的生長變化。“下午4點。”答案簡單的只有4個字,但是180個日夜觀測更堅定了施用有機肥的看法。“幼果期,有機肥改善了葉片的厚度、亮度,剩余的養分向根部供給,早期的營養為成熟期好的果型、口感打了基礎。”不僅如此,施用有機肥還讓蓬萊鑫園拓展了技術創新空間,啟動了免袋栽培項目,探索依靠科學的施肥方案和管理辦法達到控制果型的效果。

“有時候感覺農戶和我們研發部門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關系,我們在實驗室得出數據苦于找不出依據,他們在實踐中恰恰為我們找到了答案。”民和生物科技研發團隊的研究人員付傳翠告訴記者,作為液態肥研究人員,她只通過對比數據發現葉面肥的施用下午比早晨效果好,最終卻是在農民的果園里得到了實踐的驗證。

發展“窗口期”期待更多優惠政策落地

“2014年CDM結束后沼氣發電項目不再有每年700萬的收益,單靠沼氣發電成本核算是虧損的。”董泰麗拿出一份沼氣發電項目的經濟核算表,目前,沼氣發電的并網電價總計0.704元(包括每年省補、基礎標桿電價0.344元、國家生物質能補貼0.25元、接網補貼0.01元),扣除運營成本后每年虧損100~200萬元,而如果按照國家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給出的0.75元/度標桿電價政策,盈虧便能持平。有業內專家這么分析,由于電價補貼不到位,輸出的沼氣發電只能拿到并網電價的收入,而一些從事畜禽糞污處理的公司在生產時如果又要按照工業用電的價格來繳費,“這樣就會兩頭吃虧。”

從德國、丹麥取經回來建成的民和沼氣發電項目,盡管在技術、運營上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卻很難實現同樣的經濟效益。民和沼氣發電項目持續運行8年始終無法通過售電實現盈利,但董泰麗始終相信這個行業的前景,但要實現正的綜合效益恐怕還要堅持、努力以及政策支持。

事實上,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納入內循環的現代牧業也只停留在內部消耗層面,并沒有使之轉化為牧場的一項收入,這與歐洲國家牧場依靠沼氣發電創收的情況仍有差距,在國際乳品行業低迷期也增加了運營風險。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金書秦副研究員認為,這與當前的資源化利用不被認可為污染治理的手段有關,一些原本起激勵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難以到位。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生產的有機肥為例,生產時往往執行的是工業電價,而不是本應享受的農業電價,這也加大了有機肥生產的成本。

釋放政策紅利的目的在于激發市場,激活主體,讓企業去唱主角。這個過程中,除去法律禁止的規定,企業能不能得到正的綜合效益是愿意干與不愿干的分水嶺。新的政策引導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市場需求催生新的產業增長。當行業的經濟收入、社會口碑、政府支持得到不斷積累時,正的綜合效益才能實現。

農業綠色轉型時期,畜禽糞污處理只是基本要求,實現資源化利用是大勢所趨,有機肥生產、沼氣發電等新的循環生態農業正在經歷發展“窗口期”。下一步,需要突出利用好激勵措施,擴大激勵政策的覆蓋面,在電價、稅收、金融等方面落實優惠政策,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增值空間,讓發展真正由轉型到升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7年第1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 | 久久人人做人人爽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 在线播放精品网站 | 青青青视频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