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具體而言,中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體現在多個目標:一是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二是農業產業發達并不斷升級;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改善;四是農村公共服務提高并接近城鎮水平。要實現這些目標,解決多年未解的“三農”難題,不能將農村與城市化割裂,也不能將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割裂,同樣不能把農村的要素市場與資本割裂。從現代中國市場的發展來看,一個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是吸引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
未來的農村現代化不是單一產業的發展,而且還是一個有時間限定的發展任務——在2020年必須全面消除貧困,實現小康目標。因此,農業農村的發展需要加快速度,不能只通過農業發展的緩慢積累,還要通過引入資本杠桿來撬動農村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我們認為,要做到這些,一個重要的突破在于放開農村土地市場。
出于政治上的擔心,中國農村改革現在有一道不能突破的“紅線”是集體所有制,有一個類似于禁區的改革是土地制度改革。在限制之下,農村地區遠遠脫離了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過程,沒有充分享受城市化帶來的好處,尤其是沒有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土地增值收益。
有關研究顯示,從1990年到2016年這16年間,中國的城鎮人口增加了4億多人,農村人口減少了2億多人。農村人口出來后,很多人不回去了,80后、90后的打工族本來不會種地,也不會再回農村去種地了。其結果就是,農村的住房、宅基地出現大量的閑置。這些閑置的宅基地、住房,還有相應的集體建設用地怎么辦?由于沒有開放土地市場,這些土地將來就是廢墟,將來就會有更多的農村逐漸破敗、凋零。如果開放土地市場,至少一部分農村土地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城里人愿意到農村投資,搞旅游度假、休閑農業,農民把住房或宅基地賣給他們,城里人和村民都可以賺錢,土地就是財富,農民也可以分享到土地的財富收益。
國內學者王小魯的研究顯示,這些年農村人口減少,村莊占地不但沒有縮小,還擴大了。原因是什么?就是沒有開放土地。而城市在擴張,卻沒有土地,土地資源緊張,其結果必然會加劇房價上漲。如果農村土地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如參考重慶的地票制度、成都的土地指標轉讓制度,通過市場進行轉讓。邊遠地區閑置的土地如果不能被城市利用,可以把它復墾成耕地,轉讓土地指標。土地質量問題可以采取措施,例如不同等級的土地可以按一定的系數折算。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邊遠地區的農民還可以分享城市化的收益。
現實之中,國內有不少農村地區通過土地指標市場化轉讓獲得發展的例子。如四川一些地區,農民復墾以后轉讓土地指標,一個村子能多出幾千萬的收入,有條件把村莊好好地重新改造一遍,家家戶戶都住上兩層小樓,門口有小花園、有停車場,農民的生活條件有大幅度的提高。這種方式占地還減少了一半,節約出的土地資源讓農民得到很多好處。因此,開放土地市場會帶來土地資源有效的利用,能夠給農村發展帶來可觀的資產收益,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對農村發展起到撬動作用。
除了農村土地指標向城市轉讓,還有一種方式是吸引城市資本下鄉。這主要表現在兩個領域:一是適度放開農村宅基地市場,實現城鄉土地的“同地同權”,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以市場方式出售,這會帶來大量的城市資本下鄉;二是繼續放開農業用地使用權,吸引更多的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這兩個領域都需要在土地改革上有所突破,通過制度保證下的長期使用權出讓,來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農村和農業。
要指出的是,中國農村地區幅員廣大,類型眾多。上述幫助農民獲得土地收益的做法,更適用于解決主要大中城市周邊的問題。在偏遠地區、傳統農業地區、貧瘠地區的農民,可能無法直接從城市化當中受益。解決這些地區的農民的問題,只有用綜合的方法,間接從城市化中受益。這些間接的方法包括提升糧食價格、發展特有鄉土產品的生產、法律和法規的幫助、通過特殊的財政轉移等等。但對于相當一部分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來說,分享土地收益仍是一個重要的措施。
振興鄉村戰略需要有效率的手段,而農村土地改革就是一個關鍵措施。在政策上,我們要敢于讓農民獲得土地財產收益,這是今后撬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581期第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