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袁金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著力點

[ 作者:袁金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09 錄入:王惠敏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化的急速推進引起鄉村社會結構的變化乃至鄉村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劇烈變化,如何破解鄉村發展的難題,已經影響到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實現。為此,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看待我國鄉村振興,具體實施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完善鄉村組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鄉鎮政權的建立,我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鄉政村治”的鄉村治理結構。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形勢的新發展,尤其是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等因素,需要重塑鄉村治理結構以適應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鄉村黨組織建設。一個時期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弱化的問題,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這嚴重影響了我們黨的執政根基。為此,必須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發展和壯大農村黨組織,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

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鄉鎮政府要轉變管治思維,以全新的治理理念構建治理體系,真正把重心放到為鄉村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理想的狀態是,鄉鎮政府作為國家基層政權機關,在涉及全鄉鎮的公共事務、公益事業中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幫助農村組織協調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困難,在物質等方面提供援助,但不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事項。

完善現行的村民委員會等群眾組織。要在近些年各地實踐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創新步伐。建議提倡村黨組織成員通過民主程序依法進入村民選舉委員會,提倡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提倡村黨組織成員和村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同時,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務監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使他們成為農村法治建設和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載體。

鼓勵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要實現鄉村治理善治的目標,就必須把農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以組織的形式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治理。為此,要鼓勵農民自愿結合組成各種社會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使之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利益協調的當事人。

壯大鄉村產業

產業是農村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優勢特色產業。我國各地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農村產業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發展鄉村產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選擇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良性循環的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格局。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同時,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以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有利于穩定農業投資預期,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多數經濟發展比較好的農村,集體經濟往往也比較很好。比如,貴州塘約道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壯大了集體經濟,推動老百姓抱團取暖,形成了“村社合一”的新發展模式。

復興鄉村文化

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農民大量進城、農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產業從業比例迅速降低的現實境況下,亟待通過重構鄉村文化,即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以及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

完善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繼續加大投入,推進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播電視戶戶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設,同時也不斷加強其他農村文化供給,比如舉辦農民書畫展、攝影展、文藝匯演、體育賽事以及鄉村地區節慶活動等,為農民群眾搭起展示自我的平臺。

重塑鄉村社會規范。倫理、道德、村規民約、風俗習慣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當下鄉村儀式文化缺場、鄉風民俗衰落都是鄉村文化建設短板的重要體現,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視體育娛樂而忽視文化道德建設的問題。為此,要直面中國鄉村社會和鄉村文化發展的現實,強化鄉村社會規范。

大力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吸引城市居民選擇鄉村居住,尤其是文化教育行業人士選擇鄉居生活,可以催生新型鄉賢文化,激活傳統鄉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迅猛,鄉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阻礙。為此,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發展綠色農業和綠色養殖。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來改變鄉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

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垃圾是不衛生、不文明的標志,也是農村環境臟亂差最突出的表現。要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加快農村環衛設施建設。此外,要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同時還要建立一個鄉村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使鄉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一個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建設鄉村振興隊伍

鄉村振興需要鄉村人來實施,其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態度的積極與否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效果。

培育新時代的新型農民。農民是農村建設的真正實踐者和受益者,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并最終決定鄉村振興的成敗。因此必須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同時,應通過多種手段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識,調動他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培養農民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振興主體。

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鋼筋,位子不高但責任很大。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深刻闡述了鄉村干部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責任。一方面,要加強村組干部建設,特別是村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的培養和選拔;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鄉村技術員等人員的培養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

發揮鄉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要調動農村經濟能人、大學生、退伍軍人等鄉村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村莊人才,他們身上具有一般農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質和能力,這種品質和能力使他們有可能成為農村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甚至成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發揮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āv视频国产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 欧美综合精品专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