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慧:旅游扶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

[ 作者:王慧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18 錄入:王惠敏 ]

[目的]旅游扶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具有天然獨特的優勢,是旅游資源豐富地區農民脫貧的重要手段,是解決旅游資源富集但貧困地區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快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既可以保護自然資源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又有利于貧困地區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方法]文章以旅游扶貧為背景,分析旅游扶貧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體的"立體化"鄉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為依托,科學制定鄉村旅游扶貧規劃,農業與旅游共同發展的"政府扶持,農旅互助"的旅游扶貧模式。

[結果]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以旅游扶貧為契機,發展招商引資;以旅游項目啟動扶持為重點,推動造血式扶貧機制的形成;提高當地農民的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將旅游扶貧計劃納入國家扶貧體系中等4個方面針對性對策建議。

[結論]為尋找鄉村旅游開發工作的具體對策以及布局旅游扶貧發展模式提供策略,且對今后的鄉村旅游扶貧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意義,以期實現更多地區脫貧和旅游發展的雙贏。

引言

鄉村旅游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一種新興旅游模式, 與鄉村緊密相連, 以其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成為現代社會人們回歸自然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重要內生力量。旅游扶貧是指在一些貧困但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當地農民擺脫貧困, 走向富裕, 且保障當地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和諧發展[1]。扶貧辦指出, 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約為7 017萬, 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中發[2015]34號) 明確提出, 確保202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因此, 旅游扶貧作為脫貧攻堅中的有效方式, 研究切實有效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顯得極為重要。目前某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良好, 如甘肅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以鄉村旅游為主體, 調動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不斷拓展新農業, 拓寬農村空間, 實現農業升級, 并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從經濟角度出發, 鄉村旅游農戶單位能源產出的經濟效益 (4.53元/kgce) 相比傳統農戶提高2.86倍, 且生態效益 (0.11元/kgce) 和社會效益 (1.09元/kgce) 也顯著提高[2]。但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發展不平衡、差距大等現象普遍存在, 因此, 當前有必要在旅游扶貧的背景下, 科學合理地規劃鄉村旅游模式, 構建完善的鄉村旅游體系, 讓鄉村旅游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 實現脫貧致富。

1、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概況

1.1 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的重點是借助鄉村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未經開發的天然景觀, 以異于城市化的鄉土文化為基礎, 整合農村的自然旅游資源加以開發, 還原樸素的本色生態旅游, 著重表現農村自然樸素而又親近自然的新旅游模式[3]。至今我國大部分省市的鄉村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旅游產業, 其旅游收入在當地政府經濟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 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3種: (1) 側重于自然景觀旅游的景區開發。依托當地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區位因素, 當地政府投入資金進行合理開發和建設, 將其轉化為具有觀賞或休閑娛樂價值的天然生態旅游景點, 如我國北部沿山沿河鄉村所開發的黃河游覽區、黃山游覽區等; (2) 針對人文資源與歷史背景區域的景區開發。某些歷史悠久的鄉鎮鄉村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 或發生過有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 或誕生過遠近聞名的歷史人物。政府通過宣揚當地精神文化來開發鄉村旅游業, 形成具有歷史內涵和人文氣息的旅游景點, 如遵義的紅色精神旅游勝地, 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等; (3) 民俗風情旅游。依靠當地別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通過宣傳吸引國內外的游客前來體驗。

1.2 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提出到推廣, 鄉村旅游扶貧模式至今已初具規模, 但其中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基礎旅游設施不完善。如欒川縣的道路狹窄, 導致游客在行駛途中艱難。公共設施簡陋, 住宿條件差, 難以留住游客。其次旅游項目單一, 特色不突出, 進而缺乏凝聚性, 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甚至有些鄉村由于過度依靠鄉村旅游業發展, 對鄉村進行不合理的效益型開發, 導致在自然風景上過渡投入而忽視人文風情的表達, 有的卻在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宣傳上大做文章, 忽視基礎旅游設施的建設, 以至于該現象導致的“木桶效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業后期的發展完善[4]。最后旅游管理水平低, 由于貧困地區的農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 又缺乏旅游專業方面的培訓, 導致建成的旅游項目在管理上受到限制。

2、旅游扶貧開發的含義、特征及其原則

2.1 旅游扶貧的提出及實踐

旅游扶貧是利用鄉村獨特自然特色和地理優勢, 開發鄉村旅游業, 刺激旅游經濟緩解當地旅游財政收入的缺口。多年的實踐證明, 鄉村旅游是一條幫助農民擺脫貧困, 走向富裕的好途徑。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旅游扶貧理念, “十二五”期間,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 我國帶動了約10%的貧困人口脫貧。預計到“十三五”末, 可以帶動約1 200萬貧困人口脫貧??梢? 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工作關乎國家戰略與民生。無論是在我國西北的草原地區, 青海西藏的高原地區, 還是西南的云南貴州等地, 都大力開展旅游扶貧理念下的鄉村旅游建設, 建成了依靠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封閉環境下的人文特色為一體的扶貧鄉村旅游。2015年國家旅游局攜手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宣布, 到2020年在全國形成15萬個鄉村旅游特色村, 300萬家鄉村旅游經營戶, 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 收入將超過1萬億元, 受益農民5 000萬人, 預計帶動約1 200萬貧困人口脫貧。2016年全國減貧1 240萬人旅游扶貧覆蓋2.26萬個村。

2.2 旅游扶貧的特征

我國貧困地區分布范圍廣, 呈現面狀分布, 很難通過對貧困點的經濟投入來扭轉這一趨勢, 因此貧困鄉村必須找到內在經濟源頭來支撐本地的基礎經濟建設[5]。旅游扶貧正是在該復雜的大環境下孕育而生, 正因為如此, 旅游扶貧有它獨有的特征: (1) 政府主導。農村旅游項目建設是永久性的工程, 一經投入使用即可長期存在并產生可觀經濟效益。許多成功案例表明, 只有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 旅游扶持才能取得顯著成功。 (2) 當地特色。以當地特色資源為依托, 優化組合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 (3) 持續性強, 返貧率低。在旅游扶貧的背景下, 發展可持續的鄉村旅游, 可實現當地農民徹底脫貧與地方經濟持續增長的雙贏。

2.3 旅游扶貧的原則

旅游扶貧以旅游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 通過綜合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 甚至經濟跨越, 但是旅游扶貧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力求經濟投入輕量化, 經濟產出高產化, 實現貧困地區落后狀況改善后還能自給自足和諧發展; (2) 堅持旅游與地區資源高度利用, 爭取在鄉村旅游建設中在本地取材, 本地消耗; (3) 開發過程中對自然資源要做到合理化, 綠色化及可持續化。

3、基于旅游扶貧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構建策略

3.1“立體化”的鄉村旅游模式

“立體化”模式是從鄉村旅游項目構建初期至旅游項目投入運營, 均采取“人-自然-旅游”三位一體的立體化開發思路, 即人促進自然與旅游的結合, 自然提供人和旅游建設的基礎, 旅游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6]。“立體化”模式具有很鮮明的特征, 開發過程強調三者聯動, 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開發進度及效果, 強調旅游開發的整體性, 保持人、自然和旅游關系的平衡, 促進當地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7]。

3.2“政府扶持, 農旅互助”鄉村旅游模式

2016年9月30日, 國家旅游局發布《關于實施旅游萬企萬村幫扶專項行動的通知》指出, 5年內幫助1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幫扶、互動如貴州, 貴州省歷年來是我國扶貧的主戰場, 扶貧任務相當艱巨。對此政府下發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 其中都勻市墨沖鎮通過“農旅互助”模式, 以蔬菜產業園為核心, 在良畝村已有的果林及河流資源的基礎上, 將良畝村改造成“上山有花看、下山有菜吃及水里游魚蝦”的生態農業旅游形態, 真正做到了以農促旅, 以旅興農, 有效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4、旅游扶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4.1 以旅游扶貧為契機, 促使招商引資工作的推進

鄉村旅游既是當前也是未來旅游開發的中心和焦點。在我國旅游扶貧政策的推動下, 鄉村旅游的開發工作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迎來鄉村旅游的黃金時期。旅游扶貧是貧困鄉村發展的資源平臺, 但僅依靠理念無法給貧困鄉村帶來實質性的旅游項目, 難以實現經濟跨越。結合扶貧政策、開展招商引資, 依靠現有的旅游設施和經濟基礎, 吸引大企業進駐當地, 不僅能為當地注入流動資金, 而且能加快當地旅游業基礎設施的建設[8]。

4.2 以旅游項目啟動扶持為重點, 推動造血式扶貧機制的形成

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是建造穩定的具有經濟再生能力的旅游設施, 形成自給自足的鄉村旅游體制[9]。在貧困鄉村旅游的建設初期, 經常出現資金投入的現象, 這樣的經濟漏洞很難由地方政府全部承擔, 因此鄉村旅游應以旅游項目啟動為根本落腳點, 將造血式扶貧機制下的旅游項目參與到經濟造血中, 成為扶貧機制的主體構成。為了更好地提高鄉村旅游的造血能力, 應引進大量旅游方面的專家學者前往一線, 幫助扶貧, 號召旅游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志愿者相繼參與, 為貧困鄉村旅游提供可持續的幫助。同時提升當地農民的自身能力, 更好地推動造血式扶貧機制的形成、發展和完善[10]。

4.3 提高當地農民的參與意識和管理能力

首先要調動當地農民對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工作的積極性, 并參與其中, 使農民真正參與到旅游業的發展中, 通過旅游技能培訓, 提高農民的旅游服務意識, 將旅游工作與農民自身利益結合起來, 增強其對鄉村旅游的認識, 理解參與的含義。其次, 農民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快更好地發展旅游, 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4 將旅游扶貧計劃納入整個國家扶貧體系中

旅游扶貧計劃是近10幾年來新興的扶貧政策, 逐漸在基礎旅游建設計劃中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思想。旅游扶貧是我國扶貧政策在鄉村貧困地區的大膽嘗試, 并在一些地區已經取得不可忽視的成效, 在當前階段貧困地區的扶貧政策不能依靠一味的資金傾注, 而應采取更生態更循環的旅游扶貧來解決貧困問題[11], 因此對于貧困鄉村的旅游扶貧計劃應納入整個國家扶貧體系當中, 將鄉村旅游扶貧作為城鄉建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不僅有利于從宏觀層面調節鄉村旅游扶貧政策的運行姿態[12], 而且在納入國家扶貧體系后可以共享扶貧體系中的大量資源來推動鄉村旅游建設更上一層樓。

5、結論

在旅游扶貧背景下, 以當地政府為依托, 運用科學合理的扶貧政策, 通過發展招商引資, 以旅游項目啟動為重點, 結合貧困地區特有的自然風景及人文特色, 帶動當地農民積極參與, 發展貧困地區獨特的旅游模式, 實現造血式扶貧機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亭亭亚洲Av | 又黄又湿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