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要以農業作為根本支撐和產業基礎,脫離農業基礎的鄉村旅游不是真正的鄉村旅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要回歸鄉村旅游的農業本色,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同時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重點進行部署,強調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新階段我國鄉村旅游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這既強調了鄉村旅游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和產業效應,又提出了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和前進方向。如何持續深化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國新征程中需要持續思考的重要議題。
一、強化鄉村旅游的農業基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要以農業作為根本支撐和產業基礎,脫離農業基礎的鄉村旅游不是真正的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產業是農文旅融合的產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要回歸鄉村旅游的農業本色,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
一方面,深挖農業資源特色,夯實鄉村旅游產業基底。一是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將農業農村特色資源轉換為旅游特色、品牌和優勢,豐富旅游資源的農業內涵,強化農業旅游資源吸引力,打造“一村一品”鄉村旅游品牌。二是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以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休閑功能和教育功能拓展鄉村旅游的體驗效應。三是深化農文旅產業融合,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農業生產景觀、農業產業形態、農業現代設施與鄉村旅游產業相融合,強化農業生產、產品和產業的旅游化關聯,拓展農業生產邊際,提高旅游附加價值。
另一方面,發揮旅游產業優勢,拓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途徑。一是發展鄉村旅游+元宇宙。推進數字技術融入,將鄉村農耕生產、鄉村生活、田園景觀、蔬果種植、生態養殖等進行復刻,將農業生產活動進行可視化展示、推廣和管理,實現游客遠程在線沉浸式體驗,推動農村數字經濟發展。二是發展鄉村旅游+美食。注重鄉村餐飲購物、旅游休閑等生活服務,結合當地特色農業資源,研發特色菜譜,融入健康生態食品理念,舉辦游客采摘制作活動,增強游客的鄉村餐飲體驗,構建鄉村旅游特色美食體驗體系。促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參與農產品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鄉村特色商品,以鄉村旅游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發展。三是發展鄉村旅游+研學。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研學產品和服務,實施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鄉村自然地域文化資源、產業資源、生態資源、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勢,讓城市居民在鄉土研學體驗中認知傳統農耕器具、習俗、歷史以及現代農業生產流程、科技等農耕文化知識,到田間地頭體驗采摘的樂趣和耕作的艱辛,接受自然和半自然生態教育,促進農耕文化與現代教育相融合。
二、增強鄉村旅游的土地支撐,提升農村土地利用效益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農民居住、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空間和產業用地需求,出臺鄉村振興用地政策指南。這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土地政策支持和保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要在繼續堅守土地利用政策剛性約束的前提下,從盤活存量土地和提升旅游效益角度深化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助推農村土地利用效益提升。
一方面,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益,增強鄉村旅游的用地保障。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對土地的依賴不同于其他產業,其產品開發、要素拓展、產業發展可以建立在土地復合利用基礎上,從而減少對土地利用的增量依賴,提高農村存量土地利用的效益。一是通過生態技術修復農村工礦廢棄地,應用現代工程技術建設特色旅游體驗項目。二是通過現代工程技術開發利用農村“四荒地”資源,增加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以開發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生態旅游項目。三是通過復合功能手段,在不改變耕地、菜地、園地、林地、水域等原有功能基礎上,合理開發旅游休閑服務功能,增強鄉村土地的立體利用。
另一方面,發揮旅游產業的導向作用,探索旅游導向型土地整治模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發揮土地整治的文化、休閑、旅游綜合效益。鄉村旅游導向型土地整治是構建高質量國土空間體系的創新探索,可以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自然生態、鄉土文化空間。以旅游為導向綜合整治“山、水、田、林、草、路、村”等要素,更好地保護山體景觀,優化水體形態和布局,美化鄉村湖泊堤岸,生態化處理河道景觀,復墾整理草地、葦地,科學規劃建設水上游覽項目,修繕、設計村莊道路,打造鄉村多層次旅游慢行交通,營造鄉村民宿聚落空間,有利于共同建設鄉村發展的整體性旅游休閑空間和環境,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也為城市居民旅游休閑度假提供產品、功能和空間支持,提高農村土地現代化利用的旅游效益。
三、突出鄉村旅游的文化價值,重構鄉土文化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文化是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最濃的底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資源之一。
第一,深度開發鄉土文化遺產資源。深度開發鄉土文化遺產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內在要求,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征。一是系統開展資源普查工作。在全面考察、詳細記錄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資源實施精細分類和信息化存儲,及時追蹤更新資源狀態。二是深入推動創意設計。對接市場需求,在資源細化基礎上,增強產品形態、包裝樣式、展現手法等方面的創意設計,開發高質量鄉土文化遺產創意產品。三是持續強化技術升級。從數字化普查、數字化展示、數字化體驗等入手,打造鄉土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建設鄉土文化遺產數字展館,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娛樂等技術打造鄉土文化遺產數字體驗場景,拓展游客沉浸式體驗,用數字技術激發鄉土文化遺產的生機、活力,使鄉土文化遺產“活”起來,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第二,精心打造鄉土文化IP體系。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應避免陷入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困境,打造鄉土文化IP是破除這一困境的有效舉措。打造高品質的鄉土文化IP,一是要全面系統調查鄉村文脈、地脈、鄉土文化遺產、生態資源,篩選獨特的文化元素,如自然山水植被、歷史文化符號、社會人文風俗,打造獨一無二的鄉土文化IP品牌形象。二是圍繞鄉土文化IP核心文化要素,從形、色、味、情入手開發鄉土文化IP體系。鄉形,即帶有IP文化要素的鄉土文化空間形態和物理形狀,如鄉村聚落、特色物體形狀;鄉色,即鄉土色彩文化景觀,如朝暮田園景象、四季田園景觀、節氣景觀等;鄉味,即融入IP符號的鄉土美食產品和服務;鄉情,即融合IP符號的鄉土懷舊情感體驗。三是修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館、鄉土博物館等鄉土文化IP集合體,集中展示和傳播鄉土文化IP符號。
第三,全面助推鄉土文化空間重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村莊風貌。這為推動整體性鄉土文化空間重構提供了重要抓手。和美鄉村建設及特色村莊風貌的恢復,既能再現村民往日的生活場景,又能滿足游客的鄉土文化體驗空間需求。鄉土文化空間體系重構,是對鄉村原生態文化基因、產品和符號的重修和鞏固。一是加強鄉村私人文化空間建設,如鄉村居民房屋形態、墻體裝飾、房前屋后菜園生產生活管理和建設。二是加強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如村域整體格局(如八卦村等)規劃修復,村內標志性建筑、村民議事活動中心、步棧道和村道景觀、池塘觀景平臺、古樹名木、景點等規劃建設。三是推動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融合,通過統一規劃設計,在鄉村建筑和產品中植入鄉土文化元素,彰顯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
(作者羅文斌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校聘教授;劉陽杰單位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旅游報》 2023年2月24日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