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青旅論:本文主要觀點是:既然是鄉村旅游當然離不開農業,農業是鄉村旅游的產業載體和基礎產業,是一、二、三產融合的基本點。牧青附議:除了農業,當然還有農村與農民,“三農”是一個整體,農村是其空間,鄉土景觀和田園環境雖在中心城市周邊是相似的,但對于城市就是帶有鄉土氣息的活景觀。進一步講,鄉俗、鄉情、鄉音、鄉禮、鄉物、鄉風、鄉貌都離不開鄉人,農民是鄉村旅游生活和生產體驗的主體,有農民的參與,鄉村旅游才是完整的、有味道的。搞鄉村旅游,空間在農村,農業是蘊含著農耕文化乃至漁樵耕讀傳統文化的基礎產業,農民不能淪為看客。
旅游并不適合所有鄉村,話雖如此,但通過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已有相當共識。再者,近年發端于浙江臨安的鄉村運營,更是將文旅化村莊運營助力共同富裕,推向高潮,南北鄉村,奔浙取經,歸來探索,多元嘗試。
實踐中,確實亮點不少:大小活動,催動村莊;百姓賣貨,居家小賺;鄉村名氣,日盛一日。此番鄉里,似有振興之勢,惹得青年回村,創業織夢;鄉賢榮歸,投資鄉旅。如此種種,不可謂不好。然而細究其中,鄉村旅游也好,鄉村運營也罷,鄉村主場,“農業”存在感略顯微弱。鄉村旅游似有城市產品和業態借鄉村環境,異地重現之感。弱了農業,農民則難以系統化參與鄉村旅游和鄉村運營,淪為看客,收益邊緣化。長此以往,這般鄉村旅游將不再“鄉村”,鄉村也就難以振興,或者說,振興的未必是鄉村。
那是因為:于國,無農不穩。農業是安定國本的根基,食品安全更是健康社會的最后保險,還有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農業文化,農業的弱化,農業文化處安放,更遑論傳承。于民,無農不活。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食物是百姓的憂心之物,即使當下,疫情封控,食物危機立刻顯現。于村,無農不存。農業造就了農村,塑造了農民,形成了農俗,生發了鄉愁,換言之農業弱,則鄉村危。因此,鄉村旅游,鄉村運營必須重視農業的價值,貼合時代轉化農業的價值。
首先,結合鄉村旅游,發展種養殖業,安全生產,安全食材,方可安享健康。在興辦鄉村休閑餐飲的同時,借助鄉村運營力量開通線上銷售平臺,迎合時下的購物時尚喜好,減少銷售瓶頸,提升農業效益。
其次,鼓勵鄉村傳統產業的創新和創業,聯合運營團隊支持年輕人下鄉當時尚農民,創新農場、農莊之類的生產形式,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推動定制化生產,強化農產品創意設計包裝,重視并助力年輕群體對農業和鄉村的傳播分享,也是增強鄉村運營的動力。
再次,除了常規的農家樂、民宿等鄉村旅游產品外,利用農田山林、溪流等空間,植入農業元素,發展戶外體驗。此外舉辦各種類型、各種場景、各種創意的鄉村市集、后備箱市集也是很好的。
最后,盤點村里各種農業類資源,梳理推介,進行農業類招商,將純農業生產和旅游農業結合,通過鄉村運營提升村莊產業興旺的能力。當然,少量村莊可以淡化農業,植入新產業內容,但是總體上鄉村振興必須以農業為基礎內容。
(作者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