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判斷會引發錯誤的結果,形成黑白顛倒、指鹿為馬的效應,中國的“三農問題”就是這樣。
晏陽初先生所說的“愚窮弱私”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中國經濟、文化等遭受戰爭等災難深重的時代,是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交替之際,特殊的時代可能會出現晏先生所說的情況,或許也有可能就是晏陽初先生對農民問題的一種片面性的判斷。
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越來越感覺到中國需要一種精神。什么精神?
前聯合國執行局主席,名叫特維叟.萊特說: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葉歸根”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中國人的奮斗目標?!?/p>
比如說誠信、道德、溫度、互助、傳統、工匠、信仰、生態、孝道、尊天敬地、忠義、仁慈、節儉等,這種曾經被認為的愚昧與落后,今天突然感覺很珍貴,是方向,是信仰,是一種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這些文明的擁有者恰恰是中國的農民,他們也是世界農耕文明之一的諦造者,并且唯一延續5000年。這種延續與持續是什么?我認為就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跨越了幾千年,歷經幾千年文明的檢驗與磨練,修成正果。
認識了農民就認識了中國,認識農民精神就認識了中國性格。
近百年的歷史,凡錯誤的就是農民,凡正確的就是城市文明。西方的永遠是正確的,科學技術永遠是科學的。把農民歸屬于“愚、窮、弱、私”,是沒有文明,沒有文化的低端人群。每一種文明都不會盡善盡美,都有自身的缺陷,可是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還不至于到了“愚、窮、弱、私”的地步,如果相信了這些理論,還能成為全世界唯一僅存的文明,并讓今天的現代文明對其充滿渴望。傳統、道德、自律、互助、生態、慢生活、鄉愁與溫度可能才是現代化的終極目標。
農耕文明創造了以城市文明望塵莫及的文明形式。一是把保護生態與環境、生產、生活融為一體;二是以誠信守約支撐國家法制;三是以小農經濟回避市場風險,讓鄉村文明千年依存;四是家譜祠堂的形式形成“天地君宗師”的生活中信仰,佑我華夏3500年;五是做官,村干部才是真正的官,一個村干部可做幾十年,有的做到死,還有老子做了兒子做。正是這種以品德、公正、忠孝讓中國有了一個徳與法永恒的文明生態;六是鄉村人盡其才,五歲到八十歲都可以工作,不用退休。小孩伴老敬孝,老人引領家風;七是把建筑融入教育、民約、孝道、風水地理、信仰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八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發展手工制作工藝、教育、金融、建筑、哲學、民主、城市建筑。9000年的文明中有8000多年一直很牛逼;九是食品安全、誠信、道德、教育、經濟、文明、禮儀、人力資源管理、勤儉持家、家族管理、傳宗接代等,注定成為城市文明難以攀登的文明高度;十是農耕文明中從來沒有垃圾場概念,萬物循環,天地共生。這些是農民創造的中國,也是農民的哲學思想。
1911年前后,百年中國的治理過程中,凡是不能正確的面對農民,所有的中國鄉村實踐都不會成功。毛澤東了解農民,崇敬農民,愛戴農民,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毛澤東成功了。毛澤東把一個村書記(大寨村書記陳永貴)提為國務院副總理,才有了百年中國鄉村建設中最有效的時代。
2005年,我從河北翟城晏陽初鄉建學院知道了“愚窮弱私”。幾乎過了近100年,“愚窮弱私”依然像火烙一樣死死的扣在農民身上,也是被專家學者長期引用的一句話,并嚴重影響政府的政策法規,這可能是今天三農問題之根源。
隨著時代的變化,大約到2011年做郝堂村實驗時,我對“愚窮弱私”有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我以“忠信禮義”來更正晏陽初先生的“愚窮弱私”,以道義、誠信、孝心、忠君愛國來重塑農民精神。
說農民“愚窮弱私”一定不會是農民,是城市精英人群,也不是普通市民在說。2003年之前我也這么認為,今天我醒悟了,真正的“愚窮弱私”并不是農民專利,而是城市文明。為什么這么說?我們說說近三十年的“三農問題”吧。
愚
農耕文明是農民鑄造的,不是城市創造的。今天,因為農民是小農,就說農民沒知識沒文化,被確認為愚。于是,開始了以不種田、不務農、很多五谷不分的三農專家引領中國的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以城市人的智慧與科技全面代替農耕。大棚、化肥、農藥、工廠式養豬,智慧農業,無土栽培,后隨著無公害、綠色、有機標準,這一切看上去很科學,結果呢?不到三十年,全國人民就吃不上有機食品,相反37年前,沒知識沒文化的農民保證了全國人民吃的放心與有機產品,這里要問誰愚,是農民還是市民?其答案不言而喻。毒品、農藥、污染、監獄、養老、轉基因、垃圾等,唯錢似娘,唯財似命的城市文明難道不夠愚蠢與悲哀嗎?
窮
小農經濟一直被認為落后,影響現代文明,農業是農民窮的主要根源,我在很多三農專家的文章中看到,說農民數土地,怎么都少一塊,后來發現在草帽下蓋著一塊,以此恥笑農民的落后與愚昧。
9000年的農耕與井田制一直在伴隨著農民,養育著中國人過著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生活,怎么到了今天就養不活了,而且連續十幾年都是豐收年,后來國家又免去農業稅,種田還有補貼等,農村依然留不住年輕人,貧困一直圍繞著鄉村,為什么?
今天農民貧窮,更多是政策因素所致,是城市精英人群不懂農業,不懂農民所至。90年代之后農民就逐步走向貧窮,就是有城市精英,尤其是從西方學了一些皮毛學科與知識,視圣典來管理。“三農問題”也就從此誕生。
制度與體制破壞是第一步。1989年把美國選舉總統的形式引進了中國鄉村,改變了以自治與道德來治理的鄉村民主,讓一個以血緣與熟人社會的鄉村管理形式遭受破壞,2005年前后鄉鎮七站八所被取消,從此鄉村技術人才與行政保障機制徹底消失。2002—2004年中國精英人群先后出臺了“無公害、綠色、有機標準”,這個標準幾乎徹底把六億精耕細作的小農趕出主流市場。超市與電商,市場經濟之后的中國,從80年代初至今,農產品價格只增長20-40倍,而工業產品增長60-100倍,醫藥、保健、化妝品、土地等升值上千倍,遠遠比八國聯軍還要厲害。這一切讓農民形成今天的貧窮。這真的是他們貧窮嗎?不是,是城市在掠奪鄉村,是所謂的精英在剝奪農民的公民權利。
農村雖然在經濟上貧窮,但是在精神上比城市人富有。在居住環境與服務上相比,城市一定比鄉村便捷,可是在生態環境、人間溫暖、誠信守德上,鄉村一定比都市幸福;大都市人追求的慢生活,低奢求,田園生活,中國鄉村正一步步走近,這不是幸福嗎?
弱
弱?中國農民弱小嗎?我估計城市精英最不應該也無權說這樣的話,歷來推翻政府的是農民,跟隨毛澤東推翻蔣介石的還是農民,推開中國改革之初的小崗村冒死按下了十八個手印,依然是農民。改革開放三十年,守護環境,堅守傳統的還是農民。當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時,只有農民不屈不撓,以死相爭。當有人動了農民祖墳,動了農民家的風水,動了本該屬于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權,幾乎絕大多數農民會像《我不是潘金蓮》為爭一口氣,為保一個名。
他們弱嗎?是的,農民肯定不比城市人富裕,可是農民在精神上與節氣上一定比城人富有,最重要的是農民在道德上遠遠高于城市文明,他們弱嗎?農民為我們的衣食父母,農民以世界上最少的土地養活了最多的人口,并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無怨無悔,這不是高尚?難道還視為弱?是農民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新中國。
私
我到所有的地方,政府官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這里民風很淳樸”,毛澤東之所以能革命成功,就是他選擇了最有奉獻精神,最有忠孝兩全,最有保家衛思想的農民作為革命的主體。革命老區津察冀的阜平縣9萬農民養活了9萬解放軍,新縣15萬人犧牲了5萬農民,他們自私嗎?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說到底還是他們不了解誰是他們的真正依靠?他們沒有選擇農民,而是選擇城市精英人群,選擇了資本市場。中國鄉建也是如此,鄉村建設以城市精英為核心的均難成功。毛澤東為何會選一個村書記做副總理?因為毛澤東知道誰了解農民,了解哪些人群具有大愛,最有文化與文明之德。梁漱溟先生說的中國精神就是“倫理、向上”,這一點只有在農民身上還能找到。
中國近三十多年之所以出現“三農問題”,就是以城市精英人群在駕馭鄉村,以城市人的自私、爭利、無德、競爭的文化,來治理鄉村。把農民的大愛理解為私,把農民的節氣理解為愚,把農民的忠義理解為弱,把農民的奉獻理解為貧窮。城市建設以不仁、不義,逆天而行,以人為中心代取以自然為中心。讓城市環境、道德、誠信、市場、食品安全、人性、信仰等,出現了與“三農問題”一樣的貧窮。
十九大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堅持反對土地私有制,堅持自治、法制、德治,2020年向全國人民承諾,6700萬貧困農民全部脫貧。習近平時代注定會讓農耕文明重新找回自信,把鄉村還給農民。
假如今天農民擁有話語權,農民又會怎樣評說城市人呢?自私、冷漠、不孝、不仁、沒有誠信,缺少道德底線,唯錢是爹,是環境的破壞者,把文明當著生意做的人。
“愚窮弱私”今天依然是城市精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們有理由任意草率賤踏文明,賤賣精神,漠視農民,以至于今天中國鄉村與農民問題成為中國重中之重的問題。
中國要奔向現代化,依然需要精神與文明,這種精神就是民族性格,這種文明就是農耕文明,皆源于偉大的農民。
作者簡介:孫君:北京綠十字創始人、總顧問。中國鄉村建設領軍人物、中國本土規劃與設計學派開創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