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的全副心思都在城市身上。城市棲居著超過一半的人類,這成為了全心全意關注城市的借口。人們把城市看做經濟增長的引擎、獲得解脫和釋放之地和最終的“生活方式”。自從寫作《癲狂的紐約》(1978年)以來,我似乎被當做全神關注城市、大都市和都市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在2018年,為了準備在曼哈頓一座螺旋狀的重要場館的展出,我將研究一切和城市無關的事物。在今天,對于鄉間的探索幾乎是一片空白。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鄉間正經歷飛速而徹底的改變,而“城市”在許多層面上依然是一種古老的共存方式。
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這點的是個瑞士村莊——恩加丁(Engadin)。我在過去25年間頻繁造訪這里,逐漸意識到它正在經歷著巨大變化。村莊一邊成長,一邊變得空心化。
有個男人我一直以為他是農夫,后來才發現他是個對生活不滿的法蘭克福核物理學家。牛群消失了,空氣中不再彌漫著它們的氣味。房屋翻修成了極簡風格,成了吸收新業主都市焦慮的緩沖之地。在田里干活的都是來自斯里蘭卡的工人。這些每年來住上一周的業主帶來了村莊的擴張,他們的家、孩子和寵物由從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雇來的保姆、護士和助理打理照顧。
這種現象促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多地探索鄉間。讓他們意識到為了養活和維持不斷生長的城市并為其提供娛樂,鄉間正在變成以笛卡爾式的嚴謹組織起來的巨大后臺。這套系統,雖然并不總是令人愉悅,但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擴散,導致了劇烈且無所不在的轉變,并在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呈現。
比如在美國,種植區橫貫整個國家中部,衛星信息直接影響著農業。每平方英寸土地的詳細信息都被傳到農夫的筆記本電腦中。電腦變成了新的土地。農夫再通過電腦把數據傳給自動拖拉機。每個季節都會出現由收割機組成的無敵艦隊,這些龐大的機器極其昂貴,必須以共享方式24小時運作。它們以近乎軍事行動的方式,隨著氣溫升高,從南自北移動,逐漸打造出線性的白板(tabularasa,),將美國一分為二。
俄羅斯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范例。擁抱市場經濟后的俄羅斯航空大幅削減了其一度龐大的空中航線,僅保留了一小部分。曾經互相連接的城市被迫回歸到19世紀,需要找尋新存在目的。結果讓人驚訝,有時還平添了一份寧靜:它們善用這種非自愿的與世隔絕,博物館的數目增加了,每個州都對自己的那點兒家當格外珍視。除此之外還有全球暖化的影響,北方永凍土正在融化,破壞了不少房屋和基礎設施,但另一方面新的地區變成了可耕地,大量耕作被轉移到北方。
還有許多事例能體現鄉間正發生的變化;從德國希望通過引入移民來重振失去生機、處于半廢棄狀態的地區,到中國的鐵路對非洲中心的影響和改變。無論是斯大林或是毛澤東的專政治理,還是歐盟統一的農業政策,宏大的政治性新設計都會對鄉間產生巨大影響。簡而言之,在全球范圍內,無論好壞(通常兩者皆有),鄉間都完全被卷入了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建筑師,邊看邊學
作為一名建筑師,我對于硅谷虛擬活動對現實的影響十分著迷。數據庫和配送中心正在形成新的衡量尺度。建筑日趨龐大,特斯拉位于內華達州的電池工廠Gigafactory目前暫居其首。這些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和機器人使用率都越來越高,內部人類數量很少。人類尺度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現在不少大型溫室引入光線并不是為了讓人類愉悅,而只引入光譜中一小部分對植物生長有利的光。這是對極端功能性的回歸。鄉間大型建筑越來越多,而人類活動很少,建筑有了變得更激進的可能。今天的人類需要米色,我們無法接受對比度強烈或高強度的顏色。但在新科技空間,色彩強度令人炫目。編程創造了自己的美學。
我們正在目睹一種全新的壯美逐漸顯現成型。不僅建筑界,整個人類社會都會感受到它的影響。它內涵之美著實讓人贊嘆不已。
(來自《The World in 2018》雜志,《財經》雜志獲《經濟學人》獨家授權出版,翻譯:孫曉鈺,審譯:康娟)
作者系大都會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和共同創始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雜志(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2-1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