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為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標方向、明確了實施路徑。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振興鄉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需要在“四化”上下功夫。
在“教化”上下功夫。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隨著鄉村振興尤其是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毋庸諱言,有的地方仍然重農民“口袋”,輕農民“腦袋”,甚至出現“走得太快,靈魂落在后面”的現象。比如,貧困竟然成為少數人的“底氣”,幫扶干部如果不幫我脫貧,你們就走不掉,理直氣壯等幫扶;有的子女日子過得很寬裕,卻不贍養老人讓老人“成為”貧困戶,等等。“凡教化之不立,而萬民不正也”。治理以教化為本,說服教育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要廣泛深入、毫不松懈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特別是要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等重要思想家喻戶曉、入腦入心,使大家都真正明白,無論是脫貧還是致富,“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必須自強不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從而點亮農民的精神世界,激發其內生動力。
在“轉化”上下功夫。當下,農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但一些地方風氣并未隨之好起來,傳統美德失靈,公序良俗失效,陳規陋習盛行,有的地方出現“三不起”現象:“娶不起、死不起、人情債還不起”,婚喪大操大辦、搞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甚至導致因婚致貧、因人情債返貧。鄉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債。對此,同樣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轉化為崇尚文明、艱苦奮斗的動力;把鄉村振興過程中,經濟發展向上向好的景氣,轉化為社會風氣向善向美的景象;把農耕文明的優秀遺產,轉化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德基石。
在“凈化”上下功夫。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生活環境普遍得到明顯改善,但還有不少地方存在違規亂占、農房亂建情況,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一些地方依然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隨時隨地隨便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人能改變環境,環境也能改變人”。提高鄉村文明程度,需要發動農村群眾持續開展生產生活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著力推動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整治“三大革命”,治理臟亂差,建設潔齊美。同時,要繼續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有人形象地說,多一個廣場就會少一個賭場,多看一次“名角”就少拌一次口角。要引導文化產品和服務向鄉村傾斜,既豐富農民精神生活,也不斷鞏固傳統陣地,占領新興空間,滌蕩“精神霧霾”,讓鄉村“藍天更藍、明月更明”。
在“固化”上下功夫。普遍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上尋對策,反復發生的問題要從規律上找原因。從根本上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還需要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結合,特別要把握鄉村是“熟人社會”這一特征,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善于用鄉規民約把好風氣固定下來、堅持下去。“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要注重地域特色,深入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廣泛發動鄉村按照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制定和完善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增加體現新時代特征的內容,強化正確價值導向,使農民群眾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要健全和完善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發揮他們定紛止爭、調諧鄰里作用,提高農民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能力。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有助于鄉村振興;看農村面貌最直觀的是看農民精神風貌,提升農村面貌最艱巨的是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松,成風化人,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在新時代讓鄉村文明煥發出新氣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