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桂華:把握國情農情大力振興鄉村

[ 作者:桂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23 錄入:王惠敏 ]

  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從意義內涵、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基本原則和實施機制等方面,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振興鄉村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和消除城鄉不平衡,而且在于繼續發揮鄉村在我國整體經濟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鄉村社會的穩定格局,整個經濟社會建設工作就會喪失根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的是要立足國情農情,做到順勢而為。

  

  縱觀現代社會中的城鄉關系,大體可以區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第一種是政策主導型,最典型的是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城鄉關系,當時國家通過體制上、政策上的差異化制度安排,建立起城市優先、工業優先的城鄉二元結構。第二種是市場主導型,城市與鄉村作為兩類經濟社會形態,存在著各種要素交換關系,城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產業集聚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要高于鄉村地區,在市場主導型的城鄉關系下,通常發生人財物從鄉村流向城市的自發集聚。當前,我國以外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城鄉關系屬于第二種類型。再就是第三種類型的城鄉關系,即保護型城鄉關系。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逐步取消城鄉差別化的政策安排,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央提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思路,并通過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等政策手段落實相關目標。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的城鄉關系,從對立性的城鄉二元結構調整為保護型關系。目前中央確定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更加鮮明地體現出了保護型城鄉關系特征。

  保護型城鄉關系的本質是,一方面,在體制和制度層面上消除對農村和農民的“歧視”,平等賦予農民各項經濟社會權益,開放農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機會,讓農民公平共享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國家則又基于農業的相對弱質性和農民參與市場能力相對不足性,針對性地制定保護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政策措施,避免農民在市場競爭中陷入不利地位。

  對比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純粹受市場力量支配的城鄉關系,盡管會帶來統計意義上的城市化率提高,但是卻以貧富兩極分化和社會發展受限為代價,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城市“貧民窟”現象便是例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城鎮化發展,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至2017年末的58.52%,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同期,城市失業率持續保持低水平,農民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進城農民逐步擴大享受市民待遇。我國實現又快又好的城鎮化,避免出現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堅持了保護型城鄉關系。

  鄉村在經濟社會建設中扮演著“穩定器”和“蓄水池”的功能,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奧秘之一。在保護型政策設置下,我國鄉村社會保持穩定,成功發揮著我國經濟社會“壓艙石”的功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需要正確地處理城鄉關系。目前我國城鎮化不足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更低。加快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繼續開展城鎮建設,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維持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全世界的一般規律是,每個國家和地區在城市化加速階段,都會出現鄉村相對于城市的衰敗化和空心化的狀況。只有等到現代化已經實現和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城鄉完全平衡。我國的城鄉發展也要遵循這一客觀規律。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現實基本情況。總體上看,我國的鄉村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包括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城郊農村;第二種是一般農業型農村,在廣大中西部地區廣泛存在。發達地區農村的特點是,區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高,屬于人口流入地,地方政府的財力雄厚,本地經濟機會多,農民收入高,農業的傳統功能弱化。一般農業農村的特點是人口凈流出,遠離大中城市,工業化程度不高,農民進城意愿強,村莊空心化趨勢加劇。農村發展不平衡狀況,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農村的實施差異。

  中央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日趨多元化,農民分化狀況也日趨顯著。從村莊內部看,少數農民較早到村莊之外謀求機會,他們當前已經在城市買房并獲得穩定工作,成為離農進城戶;還有部分農民在農村生存發展,利用當前政策機會,成為種養大戶和農村經營能手等;另有大部分農民充分利用家庭勞動力,形成子代外出務工和父代留守務農的“半工半耕”家庭生活方式;還有少數缺乏勞動力或基于其他原因而陷入生活困難的農村貧困戶。不同類型農民在整體經濟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位置、主體的城鎮化能力和動力、他們對鄉村的依賴和預期等,各不相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立足當前農民高度分化的狀況。

  

  中央將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到2050年,鄉村振興涵蓋鄉村產業、鄉村生態、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和農民生活等各個層面,推進這項全局性的戰略工作,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農村和具體的農民。立足國情農情的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保持城鄉的辯證關系。鄉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當前我國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表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徹底消滅城鄉差異。縱然是在已經高度發達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城市和鄉村之間也還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城鄉差異不可能被機械地消除。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是明確鄉村在追求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的定位。

  中央在作出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之前,已經確定了新城鎮化政策,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建設并不矛盾,它們包含了辯證性地處理城鄉關系的發展智慧。整體而言,城市和鄉村在經濟社會建設分別扮演一“動”一“靜”角色,當期階段我國的“發展極”依然在城市,因此要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擴大農村人口轉移力度。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農村的“穩定極”功能,明確鄉村振興的底線目標。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可能預期將我國鄉村建設地與城市一樣好甚至超過城市。振興鄉村的合理定位在于,通過鄉村建設來構筑整個社會的穩定基石,通過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讓暫時不能進城的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其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到因地制宜。我國農村發展存在著地區間的突出不平衡,部分貧困地區農村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的差別程度,甚至高于沿海城市帶內部的城鄉差異。城郊農村與遠郊農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與中西部地區農村,在人口流動趨勢、地方政府財力、村莊集體經濟實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通常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更有條件率先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經濟發達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走在前頭,容易形成先進工作經驗。中西部廣大一般農業型地區農村并不具備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建設的外部條件。人口流入和經濟密度高的發達地區鄉村建設有條件做到更強、更富、更美,相較而言,人口流出和經濟密度低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的鄉村建設,則應當更加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務的健全。

  再者,鄉村振興應當抓住農民中的絕大多數。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這決定了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依然有數億人口生活在農村。人地關系緊張、農業生產剩余有限和農村發展機會相對較少的鄉村基本格局,將繼續維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要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另一方面還要堅持保護型城鄉關系,支持農村、保護農民和扶持農業的政策理念不能改變。

  針對農村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中央在一些關鍵方面已經作出了明確要求。譬如,劃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線、要求研究制定扶持小農生產的政策意見、禁止違法買賣宅基地和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等等。當前我國一部分農民已經成功進城落戶,還有大部分農村正處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民的進城預期還不穩定,這些農民還可能遭遇進城失敗的風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開放農民的進城機會,又要為這些進城奮斗農民提供退路和兜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向億萬農民的利益,在此過程中尤其要警惕城市過剩資本借各種名義下鄉與農民爭地爭利。

  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追求現代化的事業是人類前所未有的,中國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前所未有的。尊重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農情,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核心要義,也是決定鄉村振興目標實現的關鍵。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海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级精品在线高清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 |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五月婷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