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還有鄉村嗎?是不是可以告別農業、告別鄉村?鄉村的功能價值在哪里?我在上海農業農村部門工作,常常會被人這樣問道。
回答不僅僅是鄉村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容忽視。于是,便有了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價值的問題。
5月7日,市委書記李強在金山調研時指出,農業要更強,優勢農產品要提質增效打造品牌,形成一批富有吸引力的農業旅游和特色休閑產品。農村要更美,既塑形又留魂,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讓鄉村既有外形之美,更有內涵之美、文化之美。農民要更富,在持續增收上要有新思路、新舉措,讓廣大農民也能享受高品質生活。
事實上,鄉村價值是有歷史的,也是有文化的,有詩為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美麗如畫,恬靜如歌,詩詞歌賦中對鄉村的描繪大體如是。
鄉村是令人神往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陶淵明筆下的美好田園。遠處村落依稀可見,裊裊炊煙隨風而起,親切自然。
鄉村是富有人情味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樸素醇香的酒肴,卻勝似玉盤珍饈。
“鄉村”是詩句里的平仄,也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
鄉村價值是多功能性的,體現在空間維度,具有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空間功能;體現在時間維度,則具有傳承文化、旅游休閑的功能。
生活空間功能是鄉村價值的首要功能,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是生產空間功能。鄉村為農業提供生產空間,為都市市民提供周邊省市難以替代的鮮嫩、鮮活的蔬菜、畜禽、果品及水產品。比如,上海每天要消費7萬噸食物,其中90%的綠葉菜、70%的鮮奶、20%的水產品都是郊區鄉村提供的。都市鄉村的農業為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生態涵養功能。鄉村生態是城市生態的背景和襯托,離開它,城市就會缺乏生機。鄉村生態農業凈化環境的機能是難以估量的。如水稻田就是城市長期、穩定的季節性濕地,是有生命的基礎設施,也是城市的一大景觀。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鄉村高度統一和諧的生態環境,為城市創造一個優美的生存環境,能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為城市降溫凈氣,減少減輕“水泥叢林”和“柏油沙漠”對都市人帶來的煩躁不安。
第四,文化傳承功能。親自體驗農業鄉村活動,能加深人們對農村特有風俗的理解,傳承發展農業文明,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培養人們對大自然及科學的熱愛。
第五,旅游休閑功能。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到秀美田園風光和清新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愿望越來越強,走進鄉村、親近鄉村、享受鄉村的人越來越多。未來的日子里,人們最大的奢侈品就是鄉村。在都市內保留一些鄉村空間,開發農業旅游和鄉村休閑產業,既能改善都市生態環境,又能為市民提供旅游休閑的活動空間。
多功能性的鄉村價值構成了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建設美麗鄉村、富裕鄉村、和諧鄉村,實現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使城市內部的水系、綠地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
建設與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地位相得益彰的農業農村,推進有上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優質農產品需求,而且有利于優化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建設現代城市“后花園”。在促進生產上,通過做優做強特色農業,發揮品種、品質、品牌上的優勢,可以為城市經濟發展培育更多的綠色低碳產業。在改善生活上,通過開展鄉村旅游、休閑、體驗等服務,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多回歸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傳統文化的去處。在提升生態上,通過增加農業綠地、濕地等生態資源,可以減少大氣和水土污染,為城市守住綠水青山、留下藍天白云。
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正是有了鄉村的滋養,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續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我們責任在肩,唯有不懈努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民晚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