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在主題為“重構鄉村——互聯網時代下的三農”的2018首屆遂昌論壇上,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在“重構鄉村-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村”主題演講中,指出電子商務是互聯網+時代下重構鄉村的標配。盡管面臨著農村居民理念落后和創業者經驗缺乏等挑戰,仍應堅持“目標選擇,先于路徑”,真正“用鄉學溫暖鄉村,用網絡助力振興!”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發言原文如下(內容為現場速記):
諸位上午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話題“重構鄉村-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村”,在講之前我想借此機會衷心地祝賀2018首屆遂昌論壇盛大開幕,希望它能夠形成一個起點,在國內做成一個品牌活動。
這個話題我想從兩大戰略說起。我們國家正在實施幾個重大戰略,其中兩個重大戰略,一個是網絡強國戰略,一個是鄉村振興戰略,這兩大戰略非常重要,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呢?在我看來,鄉村振興是網絡強國最重要最基礎的領域,沒有網絡鄉村,就沒有網絡中國,也沒有網絡強國;反過來說,鄉村振興又離不開網絡,網絡強國是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我們現在面臨的鄉村振興不是用傳統的比如梁漱溟、晏陽初他們當年的方式在振興鄉村。處在互聯網的時代必須得有互聯網,這是時代的要求。
重構鄉村可以多點融入,“互聯網+”鄉村振興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有這些領域都有互聯網的滲透,互聯網是全面融入到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這些點是今年一號文件中中央的部署,體現了網絡強國和鄉村振興的全面融入,因此在不同的地方,“互聯網+”鄉村振興有著不同的融入點、切入點,從這些點撕開口子,形成從點到面全面融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想說,當我們鄉村振興遇到互聯網,電子商務是標配。一方面,鄉村振興必須以產業振興為基礎,安居樂業、可持續——這是鄉村振興的根;另一方面,“鄉村振興”得有人在鄉村做、在鄉村干,而要實現這種有人在、有人做,“互聯網+”所有的應用中間有一種應用,是一種可交易可增收的應用,是其它互聯網應用的基礎,而這種可交易可增收的互聯網應用是什么?它就是電子商務。
我們這么多年在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過程中有很多教訓,這些教訓告訴我們,如果沒有這些應用,建到村里的信息化系統面臨著什么情況呢?用戶不在那兒!用戶進城打工去了!如果沒有人在那兒,那么圍繞“互聯網+”所做的種種比如文化上的、治理上的努力都是徒勞。所以鄉村“互聯網+”離不開“有人在那兒”這樣的可交易、可增收的應用為基礎,因此電商是必不可少的標配。
反過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未來的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而未來產業的用戶是互聯網的。今年在微信朋友圈有一段時間大家在曬18歲的照片,為什么呀?是因為新世紀出生的人18了,成年了,就因為這個!所以九零后那些互聯網的原住民不斷地成為未來的用戶的主體,我們鄉村的產業振興能離開電商嗎?離不開!所以它一定是標配。
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有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案例,多樣的精彩”,這次我自十號從北京離開,我先到了沙集,又到了半湯三瓜公社,昨天我們跟魷魚(潘君躍別名,趕街公司創始人之一)一起從那邊來到了遂昌,我就從這個三個地方做個點評,也沒時間展開說。我們知道,遂昌那是在原有的農村農業的基礎上加互聯網,趕街有一塊牌子——農村互聯網,那是在原來基礎上加進來的,然后滲透到鄉、滲透到鎮、滲透到村、滲透到農戶。
我們在沙集看到另外一個路徑,它是“互聯網+”農村,原來的農業、原來的農村因為有電子商務拿到了訂單,用家居業為產業依拖,這個產業原來在這個地方是沒有的。結果在去年的時候,生生地在一個六萬人額鄉鎮做出了網絡銷售88.9個億,將近90億的大產業,如果說遂昌是農村+互聯網,沙集是互聯網+農村。我們最近又在三瓜公社、在半湯這樣的地方看到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模式,那個地方沒有孫寒,那個地方沒有潘東明,但是外來的人、社會的資本進入以后,讓那一個空巢村兩年半的時間轉身一變,今年前三個半月,鄉村旅游的游客突破了三百萬,然后農村旅游拉動了人氣,人氣帶來了需求,需求驅動了產業,做出來茶系列、泉系列、農特系列、文創系列四大系列兩千種產品的一個大產業,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一種新的“互聯網+”鄉村的一種新的模式、新的路徑。
“用互聯網重構鄉村”挑戰是非常非常大的,有的做成功了,但未必大家都能成功,這里面我特別想說的是,我們要回歸到本源,要尊重規律。在很多地方,我們面臨著那樣的地方、那樣的人口、做這樣的產品,我們的經驗不足、還有理念上的問題,我們面臨主觀的挑戰、客觀的挑戰,這一切讓“互聯網+”鄉村這樣一種美好的愿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是說所有的途徑是很清晰的,我們照本宣科就可以了,這里面很多未知的空間、不確定的因素、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像遂昌、像沙集、像半湯三瓜公社這樣的探索是異常的寶貴。
同時我們不要只關注到路徑、方法,在我看來,目標的選擇,比那個路徑、那個方法更重要。我們未來的鄉村是什么樣子?鄉村振興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希望能夠拆出一個新鄉村來,大拆大建,用城市化的那種理想來搬到鄉村來,結果樓起來了,青山綠水沒了,鳥沒了,文化沒了。
農村不僅僅是具有生產功能,它有生活的功能、文化的功能、養護的功能、生態的功能、鄉愁的功能,所以我們要想,我們用互聯網重構鄉村,要重構的是什么樣的鄉村,三瓜公社有句話叫做——我們的鄉村,要讓年輕人回來、讓鳥兒回來、讓民俗回來,鄉村振興是全面的,只有把目標想清楚了,然后再考慮用“互聯網+”。用互聯網重構要的是什么樣的東西,要的僅僅是一個農業的產量嗎?我們想要的可能是一種家園,這很關鍵,這比路徑的選擇更為關鍵,所以在三瓜大家有句話叫作“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而不是城市,認為鄉村是未來中國人的奢侈品。這樣的鄉村、家園式的鄉村越來越少了,所以出發之前我們要仔細想想我們的目標,然后再來考慮路徑、再來考慮辦法。
這里邊我前面說過,有很多未知的空間、不確定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就特別希望遂昌,希望遂昌論壇能夠為這樣的探索提供一個新的平臺,讓我們一起以鄉學溫暖鄉村,用網絡助力振興!
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趕街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