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既具有鮮明的文化符號意義,也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既是對悠久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的繼承和弘揚,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既彰顯了我們黨對農民的關心愛護,也充分體現了領導人深厚的愛農情懷。
近日,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一件令億萬農民歡欣鼓舞的大喜事,對于提振農民群眾的精神自豪和文化自信,匯聚鄉村振興的主體性創造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體性力量。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節點上,“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既具有鮮明的文化符號意義,也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既是對悠久厚重的中華農耕文明的繼承和弘揚,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既彰顯了我們黨對農民的關心愛護,也充分體現了領導人深厚的愛農情懷。
情感是力量的策源地。鄉村振興,始于愛農。6月1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山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為民情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親民愛農是關鍵。實現鄉村振興,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心中裝著農民,腦海中惦念著農民;必須深耕親農沃土,厚植愛農情懷。
要有深厚的“黃土情結”。習近平總書記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樸實的話語透出深厚的農民情結。他多次強調:“我是黃土地的兒子。” 2012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訪美期間談到:“我曾在中國西部地區當過7年農民,還當過一村之長,……對農業、農村、農民很有感情。”他把這種感情稱之為“黃土情結。”由于這種情結,他始終掛念著農民,尤其是生活困難的農民。每逢春節,他總是出現在最貧困地區:深入農村、訪貧問苦,給鄉親拜年,為農民送福。從“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北境邊陲阿爾山哨所,從陜西梁家河的窯洞到革命老區井岡山,從河北張北縣困難群眾家到四川大涼山深處……黨的十八大以來,每逢春節,中國最貧困的角落都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是思想與情懷碰撞的結晶,浸透著濃重的愛農色彩。
鄉村振興不同于單純經濟建設,不僅要尊重經濟規律,還要有對農耕文明的熱愛,自始至終要充滿溫度。否則,就會糾結于眼前的“政績”,無法達到“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沒有深厚的“黃土情結”,就不可能真心實意地為農民著想。只有真正把自己當成是“黃土地的兒子”,才能設身處地地為農民著想,心甘情愿地與最貧苦的農民交朋友、與最困難的群眾打交道。否則,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要有“樹高千尺不忘根”的家國情懷。“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干部的諄諄教導。他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從正定、到寧德、到福州,到浙江,他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與農民結下不解之緣,用實際行動昭示世人:不熱愛農村就意味著忘本,致力于鄉村振興就要培育濃重的家國情懷。
尋根念祖,是華夏民族共有的精神品質。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流淌著農耕文明的血脈,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每個人,都與故土鄉關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聯系,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無時無刻不在腦際中夢牽魂繞。這就是華夏民族特有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稟賦。這種情懷和稟賦,把我們每個人緊緊地與家園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不管你是權貴要人,還是布衣平民,在每個人的情感世界中,家鄉的位置總是第一位的,故土的分量永遠是最重的。鄉愁,成為人們心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不管你出身何處、身在哪里,只要你一踏上這片土地,只要你一聞到瓜果飄香的味道,只要你一聽到鄉音呼喚,你的感情的潮水就會抑制不住地放縱奔涌,你的心中就會情不自禁地涌動起為改變鄉村面貌而奉獻的情感浪潮。
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但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的熱情,我們的鄉村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無限希望。
要有“以天事之”的敬農情懷。民以食為天,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里充滿了國人對農民、農業的敬重、感恩之心。
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農科院召開的座談會上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黨的十九大上,他進一步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此次視察山東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農業獨立起源、自成體系、特色鮮明。農業文明孕育了中華文明,養育了中華民族,推進了歷史發展,也不斷完成著自身的更新換代。從原始農業到溝洫農業,再到精耕細作時代,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農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經過七千多年的發展,中國農耕文明培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尤其是城鄉二元社會的阻隔,中國農業逐漸式微,鄉村日漸凋敝。此時,城市理應承擔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責任和義務。這不僅是政治義務,也是脫胎于農業母體中的其他文明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人生境界。“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我是在插隊落戶時便耳聞目睹,嘆為觀止的。……我從中領略了不少生命和運動的哲理。”“喻之于人,是一種前仆后繼、勇于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喻之于事,則是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辯證法原理的成功顯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的文字,雖然距今已近三十年,但其觀點和方法,依然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實現鄉村振興,尤其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思想高度和人生格局缺一不可。思想水平不高,容易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最終歸于失敗;人生格局不大,容易畏難發愁、避重就輕,虎頭蛇尾。因此,堅持久久為功,是建立在對鄉村振興戰略充滿信心之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堅持功成不必在我,是建立在對農村農民飽含感情之上的一層人生境界。要把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就要實現認識與境界的結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鄉村振興中,要有縱覽全局的事業和思想,更要具備滴水穿石的恒心和勇氣。這一切都源于對黨和人民事業勇于擔當的覺悟和情懷。只要我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一代接著一代干,后人踏著前人的足跡前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往前奔,不慕虛榮,甘做人梯,勇于奉獻,鄉村振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作者系山東省委黨校中國農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2018-06-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