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肖衛:湖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賦能鄉村振興

[ 作者:肖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2-10 錄入:王惠敏 ]

【內容摘要】農業大省如何盡快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從傳統小農向高素質農民代際轉換?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組基于這一問題導向,以二元經濟中傳統農業現代化改造相關理論為基礎,從湖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施20年來的政策效應和實踐成效切入,調研形成12個農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典型案例,探討農民大學生如何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永不撤走的工作隊”、鄉村產業振興的“領頭雁”、“非遺”文化價值的傳承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者,從而推動農村人力資源更新迭代??偨Y了“四教”融合的教學模式等四個方面經驗,進一步分析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繼續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升級版,優化“學歷+技能+實訓”的職業化培養模式,構建農業科技應用推廣體系,賦予高素質農民更多政治資源和創新創業機會等建議。

一、湖南省農民大學生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效

進入21世紀以來,湖南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正在經歷二元經濟結構轉型,農村新增勞動力持續向二三產業和城市地區流動和集聚,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劉易斯轉折點”到來,這一趨勢導致農村人力資源和農民專業化素養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2004-2022年湖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但二元經濟結構系數卻階段性上升,主要表現在農業部門生產效率不到現代產業部門的1/5;農業勞動力職業素養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農民的市場意識與農產品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存在差距等方面。這些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最終要歸結到核心生產要素——農業農村人力資本的優化配置上。2004年,教育部開始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委托全國24個省級開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培養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種植、養殖、管理類專業農民大學生。根據湖南農業農村發展具體實踐,2014年和2022年,湖南省委組織部聯合相關部門分別下發《關于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通知》《關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持續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通知》,致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和新型農村實用人才。

(一)賦能鄉村人才振興:更新迭代的新型職業農民

20年來,湖南省“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培養了一大批農村高素質實用人才,促進農村人力資源整體提升。根據湖南開放大學農民大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編發的《2023年“湖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工作簡報第一期》,截至2023年底,湖南開放大學系統累計招收培養農民大學生超過15萬名,大約占全國農民大學生招生總數的1/6,實現了全省2.36萬多個行政村全覆蓋。對畢業生調查統計顯示,有77.2%的學員成長為村干部,55.6%的學員成長為致富帶頭人。農民大學生根植鄉土,服務“三農”,逐漸發展成為鄉村建設領路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項目實施以來,湖南有上10萬名農民大學生扎根農村,鍛造成為一支專業化的職業農民隊伍,成為引領鄉村振興各項創新事業的先鋒模范,正在逐步推動農村人力資源的更新迭代。

(二)賦能鄉村組織振興:“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湖南省委組織部推動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把農村黨員干部培養作為重點任務,提升成農村黨建的“強核心工程”,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任職,為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農民大學生來自本地農村,在自己的村莊和鄉鎮任職,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永不撤走的工作隊”。根據湖南開放大學農民大學生領導小組辦公室編發的《2022年“湖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工作簡報第一期》,在湖南省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中,有1779名農民大學生當選為村支部書記,22734名農民大學生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例如,華容縣農民大學生戴蜜作為村總支書,為了突破中藥材種植技術與經營管理等瓶頸,參加“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項目培訓,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經驗,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逐步形成了中藥材供種、育苗、肥料供應、病蟲害防治、藥材收割、藥材初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格局。202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1.3萬畝,經濟收益超過4000萬,帶動380戶農戶走上致富路。古丈縣農民大學生田秀芝作為村支書,立足本村山地優勢發展湘西黃牛養殖,脫貧攻堅6年間,養殖場從幾個小牛棚,發展成集“產、供、加、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建有標準化牛舍8棟、人工種草基地1900多畝、黃牛存欄700多頭,帶動3個鎮6個村300多戶1000多人共同致富。江華縣農民大學生黃翠蘭作為村婦女主任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織錦傳承人,把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成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產業項目,創建江華古瑤工藝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產品,按照“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實施以來,湖南農村基層干部整體素質不斷提升,干部隊伍逐步優化,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新生力量。一大批黨委、人大、政協的基層代表從農民大學生中產生,全面提升了基層政治代表的學歷水平和職業素養,能夠更加有效利用政治資源解決鄉村振興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例如,通道縣農民大學生粟田梅作為村支書和全國黨代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讓侗族侗錦變成世界侗錦。40多年傳承侗錦技藝,讓非遺成為產業,開辦侗錦編織坊,建立集展示、織造、交易于一體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帶領4000多人學藝致富,利用互聯網拓展市場,推動侗錦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衡山縣農民大學生羅立人作為省黨代表心系共同富裕,打造竹木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和帶動效應。立足衡山縣楠竹資源優勢,創辦衡山人和竹木加工企業,走“生態+產業”發展模式,注重改進制作工藝、品質品牌,產品暢銷廣東、湖北、浙江等10幾個省,出口馬來西亞。通過分享技術,打造竹木產業集群,全村共有工廠門店40多家,年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

(三)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造福一方的“領頭雁”

培養計劃搭建了“遠程教育+實踐基地+創業扶持”平臺,激勵農民大學生創新創業,形成帶領農民致富的“頭雁效應”。一是通過土地流轉、托管,實現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機械化生產、規?;洜I。農民大學生成為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頭人,通過機械化、規?;岣邉趧由a效率,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形成農業龍頭企業競爭優勢,帶動周邊散戶、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進行現代化生產經營(如附表案例1和案例2)。例如,安仁縣農民大學生李嘉亮依托水稻合作社創建鑫亮糧油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中心,先后申報專利26項。針對糧食主產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為了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開展水稻種植代耕地、育秧、機插、機防、機收、烘干、清理、倉儲、加工和銷售“十代”服務。2021年公司盈利611萬元,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吸引入社農戶3566戶,涉及13個鄉鎮,總承包面積5.19萬畝。二是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打造具有品牌效應、富有競爭力的特色精品農業。湖南作為一個地形特征多樣,山地、丘陵分布廣的中部省份,為了推進農業在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農民大學生創業一般優先選擇發展特色精品農業:基于當地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特色產業,應用種植養殖和加工的核心技術,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組織生產經營,進行標準化種植養殖、規?;a加工,注重品牌營銷策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域性龍頭企業與小農戶、村集體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組成產業利益聯盟,形成“興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共同富裕發展格局。例如,冷水江市農民大學生易強強利用在開放大學學到的種養殖技術,帶領團隊研制出羊肚菌“芊炎一號”,并發明了雙層覆膜控溫技術和溫光氣濕動態管控系統,使羊肚菌畝產從50斤提升到400斤。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婁底市10余個村共123戶貧困戶種植羊肚菌,盤活土地1300余畝,為入社農民帶來了每年2萬余元收入。三是基于互聯網電商平臺創新創業,引領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脫貧攻堅期間,湖南共有79個縣獲得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政策支持,鼓勵了一大批農民大學生進行農村電商微商的創新創業,不斷增強基于線上線下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能力、品牌意識、互聯網思維,逐步形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優良生態,推動傳統農業的信息化改造,為減少貧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和促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龍山縣農民大學生余小龍回鄉創業成立龍山縣印家界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收集百合種源和建立種質資源庫,采用自主研發的抗病育種專利技術開展百合育種,現已收集和種植國內外百合種質資源595個,擁有百合種植基地1500畝,2020年產值超過1600萬元。建立了世界百合博物館,百合品種數量在湖南省乃至全國位居前列,形成了核心競爭力,鏈接銷售市場和生產基地,利用互聯網推動產銷對接。四是重視發展多種形式村級集體經濟,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每個村的黨員干部中都有一定比例的農民大學生,在政策支持下積極探索農村資產經營、多種形式集體產業發展和“以工代賑”等中小項目承建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為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解決農民就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作出重要貢獻。例如,長沙縣農民大學生宋海晏作為村莊帶頭人按照“簡潔、現代、自然”的理念打造金龍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一區、兩線、三點、四園、五片”,爭取項目支持在長沙近郊建成1000畝無公害蔬菜園、1500畝有機茶園、1000畝優質稻園和500畝生態體驗園,形成“江南秀美村莊”素雅風格,兼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經濟利益,形成發展凝聚力。

(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非遺”文化價值的傳承人

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學生積極投身到農村社會公益、傳承鄉土文化,讓鄉村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中歸位和復興,是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無論是一項傳統精妙的手工技藝、一場具有民俗風情的精彩表演,或是一個生動深刻的民間故事、一段具有傳統價值觀的族規家訓,還是一道令人留念的傳統風味小吃、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慶,都給鄉村振興賦予了生命力,彰顯了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古村落保護性開發和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功能。例如,寧遠縣農民大學生陳各輝傳承高源土陶技藝,建立寧遠高源舜陶作坊,創辦公共藝術惠民地——寧遠非遺館,不定期舉辦土陶、木雕、篆刻和竹編藝術創作體驗活動,傳播傳承地方工藝文化,豐富鄉村民間文化藝術活動。

(五)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者

農民大學生在鄉村治理和返鄉創業中,遵循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依托當地“綠水青山”生態資源,轉化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生態農產品和農旅融合業態。借助市縣全域旅游發展機遇打造田園綜合體、秀美村莊,實現農業的多功能價值,創新農村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模式。在國家戰略支持下,推動傳統資源型產業綠色化轉型。例如,安化縣農民大學生黃華明借力安化縣全域旅游、茶旅融合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啟動生態農業休閑項目,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合作社成員達到120戶,每戶增收5000元以上。中方縣農民大學生向往帶領村民走果園開放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致富道路,先后發展核桃100畝、茶葉200畝、黃桃1500畝、葡萄2000畝、油茶4800畝,實現了中方縣半界村“山林變園林,村民變果民,農舍變客舍,上山變上班”的跨越。

二、“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 實施20年的四條寶貴經驗

經驗一:優先培養農村基層干部和發展帶頭人。在資源和條件有限情況下,優先培養引領鄉村治理和農村發展的關鍵少數,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優先序。12個案例(見附表)均體現了把農村黨員干部、高素質農民、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經驗二:采取“四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按照“思想政治、通識教育、專業技術、職業技能、專業拓展”五個模塊構建課程體系。以學員為中心,實行生產與教學、集中與分散、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靈活教學模式。農民大學生所學的通識和技術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轉化。

經驗三:實行“學歷+技能”雙證書制度。線下教學突出集中面授、實踐教學、技能集訓,確保農民大學生獲得學歷的同時,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成為農村實用人才。獲得雙證書的農民在就業創業中能夠跨越人才門檻的限制。

經驗四:突出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推廣。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在各縣市區挖掘利用已畢業學員創新創業基地資源,采取“理論教學+實踐實訓”方式建設推廣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性教學占到總課時的30%-50%,并引導鼓勵學員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

三、湖南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農民大學生等高素質農民規模不足以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盡管20年來湖南開放大學系統培養了15萬名農民大學生,全省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4萬人,與785萬農業從業人員總數相比,數量和比例仍然不足以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第二,以農民創新創業為主體的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尚未健全。農民大學生在農業領域新模式、新業態創新較為普遍,但對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較少,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成果尚未建立起與高素質農民的有效鏈接機制。

第三,鄉村振興中的涉農整合資金對農業人力資本投入嚴重不足。近10年來,農業投資主要集中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農田水利建設,但是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農業人力資本投入較少。

第四,對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缺乏。雖然實踐實訓培育模式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全省范圍缺乏對標現代化的系統性、標準化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類培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實訓基地。此外,當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還存在各類農民培訓執行主體分散碎片化、農民綜合素質提升難,以及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

四、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實現農民代際轉換的建議

第一,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升級版,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可持續的人才保障。繼續由組織部牽頭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升級版:研究制定《湖南農民教育培訓促進條例》,構建農民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建立標準化農業雙元職業教育制度,構建服務農民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體系,建立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健全農業農村人力資本可持續投入機制,完善高素質農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常態化機制,加快實現傳統小農向高素質農民的代際轉換。聯動相關部門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和鄉村工匠培養等人才項目納入統一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分層級、分梯隊、系統性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

第二,建立標準化農業雙元職業教育制度,優化“學歷+技能+實訓”的職業化培養模式。在農民大學生“學歷+技能”雙證培養方式基礎上,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農業職業教育經驗,在農業領域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學校進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在農業企業及生產基地建立標準化職業培訓基地,呈現各領域現代農業技術、案例和場景,開展實踐實訓教學。在“專業導師+創業導師”雙導師制度下,實現“培訓鏈”和“發展鏈”深度融合。人力資源等涉農部門支持農民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讓“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成為專業技術人才。

第三,依托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體系。農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就是新農人應用新技術創造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過程。針對湖南湖區平原、丘陵和山區等不同的資源稟賦條件,建立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實踐基地構建“研發中心(省農科院等)+孵化園(市州農科所等)+產業基地(一縣一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體系,實現培訓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發展。從而加快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新能源技術,推動農業與醫療健康、可再生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農食一體、生物制造等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新興農業產業。為農民創新創業者聘請技術專家、創投代表等創業實踐導師,解決好創業中的技術瓶頸、信息不暢等現實難題。

第四,建立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打造一批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樣板工程。組織高素質農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創新實現鄉村經濟、生態、文化等多重價值。深入實施能人返鄉創新創業工程,加大農業農村雙創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建設,形成創業孵化、品牌營銷、金融服務等一攬子服務體系。開展現代農業領域創新創業大賽,發揮農民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推動鄉村振興帶頭人等傳統鄉土人才與農旅星達人、民宿主理人、非遺手藝人、美食開發師等新興鄉土人才群英薈萃、聚才匯智,培育形成農業農村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第五,中央和省級財政涉農整合資金中單列專門項目,加大農業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借鑒浙江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計劃,從每年度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涉農整合資金中列出提升農業農村人力資本的專門項目,用于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支持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返鄉創業,形成可持續的農業農村人力資本投入機制。財政和農業農村部門要以高素質農民創新創業為重點進行資金獎補、項目傾斜和產業幫扶,發揮高素質農民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帶動效應。

第六,賦予高素質農民更多政治資源,帶動社會資本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注重從高素質農民中選拔產生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委員和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完善其參與政治生活的常態化機制,讓基層政治代表擁有豐富的農業農村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鶎哟硗ㄟ^政治履職,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政策供給和基層需求更加均衡匹配,更有效地把政治資源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社會資本。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發展中大國多元經濟結構轉型:理論重構與實證研究〔16AJL005〕”階段性成果。課題主持人:肖衛)

(作者系懷化開放大學校長、研究員,本文原文發表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要參》2024年第29期(總第2647期),由作者在原文基礎上修改后推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中文一二区精品在线 |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网 | 只有国产99有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