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金祥:積蓄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 作者:劉金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13 錄入:王惠敏 ]

    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源于鄉村生活、迥異于城市文化的傳統文化形態,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讓每個村民真切地體會到屬于自己的“根脈”,切實地尋找到真正的鄉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是先導和基礎。只有全面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精神動力,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精神基礎。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魂魄

  鄉村文化是廣大農民的精神原鄉。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界定了我國鄉村社會的基本形態:“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鄉”指的是一種基于地緣和血緣的范圍,“土”則表示鄉村社會形態賴以維持延續的生存方式,這種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緣和血緣的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有著“和而不同”的人文風貌與倫理規則。鄉村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也是培植民族優良品質的沃土,更是廣大農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園。無論社會如何演變、時代如何遷變、鄉村如何嬗變,也不管人們何時離鄉、去家多遠、棲居何處,鄉村永遠是人們抹不掉的記憶和殷殷牽掛,鄉村文化始終是人們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

  鄉村文化是國人的心靈寓所。鄉村文化是我國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由價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歸宿、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等組合而成的精神規范,表現為民俗民風、契約章法和信條準則等,其以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感染、教化著鄉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體國民的理想追求、處事原則、生活憧憬以及對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考量和認知模式等,是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在城市化迅疾推進的當下,鄉村短時間內的大量消失并不代表鄉村文化的立即消亡,相反,鄉村變得更加稀缺、更加珍貴,在人們的記憶里和夢幻中,鄉村依然是安泰祥和、恬淡自足的象征,仍舊是流連忘返、魂牽夢系的地方,回歸故里、榮歸桑梓不失為國人的現實期許和人生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文化是當下國人心向往之的心靈寓所。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是具有獨特內涵和殊異稟性的傳統文化形態,其蘊含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織構成農村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呈現本土性、內生性與多元性的鄉村文化,在我國基脈甚廣,源遠流長,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與當下以城市為中心的大眾文化迥然有別。對鄉村文化的尊重與延續,既是對傳統文化歷史源頭的守護和對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文化“軟實力”的鍛鑄塑造。優秀鄉村文化既有以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統攝的古老民居文化,又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現代村落文化,無論是原始古樸的民居文化,還是氤氳時代氣息的現代村落文化,都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都是農村繁盛昌達的動力源泉。

  鄉村文化式微的現實因由

  文化是鄉村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改革開放40年來,盡管我國農村經濟面貌發生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鄉村文化由于受多種外在因素強烈沖擊,其根基越來越羸弱、種類越來越稀少、底蘊越來越淺薄,其作為人們精神家園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新型城鎮化的沖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寫道:“近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的歷史”。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鄉村城市化過程,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概莫能外。伴隨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村莊數量逐年減少,承負鄉愁的載體正在流失。從某種意義上講,鄉愁是城市文明的伴生物和衍生品,是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都市文明轉變中誕生的心靈景觀,更是一種文化情感和心理認同。鄉愁作為鄉村記憶的片斷,可以是一碗水、一杯酒,或者是一棵樹、一片云,它是人們對故鄉終生難以割舍的情愫,記住鄉愁,就是不忘初心、記住本來、延續根脈,就是傳承深藏于鄉村文化中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

  外來文化的侵蝕。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共榮的時代,不同文化之間既有交流和交匯,也有排斥和抵牾。作為長期滋養中國農民的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中逐漸被邊緣化。應清醒地看到,某些農村地區的政府決策者們出于對西方工業化理念和城市文化形態的艷羨和盲從,往往將這些理念和形態不加思考地引進鄉村,加之目前很多鄉村并未意識到自身文化價值空間與潛力,被動地復制已經異化了的設計改造,而經過改造的鄉村從表面上看盡管房子更加漂亮、村容更加整潔,但卻打破了鄉村社會固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破壞了鄉村代代因襲的社會秩序,終結了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導致鄉村傳統文化逐漸褪色和不斷消亡。

  文化傳承的內在斷裂。傳承性是包括鄉村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的基本屬性,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根本途徑,但傳承需要建立在社會化基礎之上,正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所說:“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其文化的傳承、流布、創新和發展,都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完成的,社會化使得文化在生物學意義上進行繁殖,從而確保文化世世代代延續下去。”近年來,伴隨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村大量村落毀棄于城鎮化進程中,眾多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謀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日趨增多,很多村落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一些留存的村落也面臨著工業化沖擊和城鎮化挑戰,鄉村文化傳承的社會基礎開始動搖。

  振興鄉村文化的主要路徑

  無論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解決“三農”問題,都必須加快重建鄉村文化。

  堅定鄉村文化自信。文化興則鄉村興,文化強則鄉村強。鄉村文化興盛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參贊天地之化育”“郁郁乎文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涵育與傳承文化的民族,歷朝歷代都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久之形成了以深湛人文基脈和厚重人文底蘊為依托的高度發達的中華文明,而這種文明又是把鄉村文化作為核心和主體的農業文明。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相互疊加、互相更替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復興鄉村文化、發揮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的人文功效,既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尺。就文化發展歷史跨度來說,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發展鄉村文化的深厚傳統,假如今天全盤否定或故步自封已傳承了五千多年的鄉村文化,不僅難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精神支撐,而且抽掉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固歷史根基,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鄉村文化價值,大力釋放鄉村文化的時代功能,努力提振全社會對鄉村文化的信心和信念。

  明確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向與思路。鄉村文化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和發展必須把握和處理好主旋律與多元化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國鄉村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就是要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以主旋律引領鄉村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努力實現鄉村文化建設主旋律與多元化的高度統一與有機結合。鄉村文化建設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業,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因此,建設鄉村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始終圍繞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進行,始終圍繞滿足廣大農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來開展,始終圍繞統籌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來安排。鄉村文化建設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態勢,可以說沒有鄉村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鄉村振興戰略就難以實施,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格局就難以形成。因此,要用鄉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帶動鄉村文化發展,讓鄉村文化建設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發展規律運行,在理論與實踐互動中展現當代中國鄉村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鄉村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和開敞空間,只有堅持地域特色、民族風格與外來文化同構并置,才能將鄉村文化的物質形態與精神氣質有機融合起來。那些似景如畫的自然風貌、穿村而過的潺潺溪流、夕陽西下的裊裊炊煙、肅穆幽靜的祠堂廟宇、風骨猶存的廊橋書院,大都刻滿了鄉村文化的印記,承載著遠方游子的牽掛,對這些新時代的鄉村文化,無論是以物質形態呈現的亭臺樓閣、路橋圍屋、民宅民居,還是以非物質形態呈現的歌舞說唱、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戲曲廟會等,農村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都應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精華,充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表達新型農民的精神追求,使其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要根據新時代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對鄉村文化各種形態樣式進行大力傳承和積極創新,使鄉村文化在涵養鄉風文明、培育新時代村民實踐中發揮應有作用。

  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石,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依托,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維度。滿足廣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必然離不開相應的文化場地和文化設備,如文化館、圖書館、農家書屋等,這就要求農村各級文化管理部門要堅持因地制宜與政府主導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按照功能完備、設施全面、渠道暢通、形式靈活的基本要求,加速推進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構建鄉村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不斷改變鄉村文化設施匱乏、現代化文化網絡硬件不足的狀況。要始終堅持社會事業社會辦的工作理念,政府部門通過制定出臺文化政策,鼓勵和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積極構建活動共辦、資源共享、社會力量和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的鄉村文化活動新模式。要切實發揮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的帶動和引導作用,充分挖掘鄉村特有文化資源,努力提升文化設施利用效率,進一步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由于受教育水平、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一些地區的農民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近年來部分農村地區宗教發展過熱、信教群眾發展過快且呈低齡化趨勢,一些農民依法信教意識不強,容易成為非法勢力蠱惑和利用的不和諧因素。因此,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村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宗教觀,使村民逐漸接受新思想新觀念。要通過開展鄉村素質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技能,提高村民科學素養,促進他們確立現代生活理念和科學生活方式。要制訂鄉俗民規,破除封建陋習,弘揚傳統美德,選樹鄉紳鄉賢,深入挖掘鄉村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風尚。

  作者系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1 |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