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許貴元:讓“會說話”的新聞作品講述新時代的農村變遷

[ 作者:許貴元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13 錄入:吳玲香 ]

我的家鄉位于華北平原地帶,土地肥沃,一馬平川,農產品資源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較好,交通十分便利,距離城鎮和都市也較近。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對家鄉“一點一滴”的變化,都看在眼里,記在腦里,喜在心上,難以忘懷。每到逢年遇節,我總是習慣去農村老家住上幾天。但每次都是有備而去的,試圖撈點“原汁原味”的鮮活新聞。通過聽取鄉親們七嘴八舌的嘮嗑和暢所欲言的閑聊,我耳聞目睹了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鄉親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的日益更新,更令我喜出望外,感慨萬千——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民不僅創造了農業生產上的無數奇跡,也譜寫了驚天動地的新時代贊歌。我每年春節回農村老家過年都能輕而易舉地“撈”到不少鮮活的新聞素材。2018年春節,我在農村老家待了3天。正月里與鄉親們聚在一起閑聊,我發現他們特別關注且議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掃黑除惡”,大家毫不掩飾地暢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贊不絕口地說:“今年黨中央在全國發起‘掃黑除惡’的大行動太英明了,真是大得民心啊!今年村‘兩委’換屆肯定會風清氣正順民心,鄉村振興大有希望嘍!”我抓住這個鮮活新聞素材,連夜趕寫了一篇題為《聽聽農民群眾對“掃黑除惡”怎么說》的新聞述評,發往北京后的第二天,就被中央國家若干家權威新媒體采用了。《農民日報》于3月31日在“民主法治”版以《徹底鏟除農村“黑惡勢力”滋生的土壤》為題,全文刊發了。

時至今天,依然使我記憶猶新的是1990年春節前的臘月,我在一個周日回老家的路上驚喜地發現,有不少農民紛紛趕到鎮上提前備置春耕物資。有的開著“三碼子”,有的推著“排子車”,有的趕著馬車,裝滿了化肥、農藥和地膜,興沖沖地往家里運。遇到熟悉的老鄉,我就推著自行車,邊走邊嘮。本村有名的車把式“二胖子”用信心十足的口氣對我說:“現在土地都包到了各戶,不舍得花錢投入,光想拉著架子過大年,只能一時香香嘴巴,虧了‘土地爺’會遭報應的,有錢花在餐桌上,不如給‘土地爺’強筋壯骨!現在提前下手給‘土地爺’備足年貨,就圖來年弄個好收成!”聽了“二胖子”的一席話,我感到心里特別亮堂和爽快!這是多么好的新聞素材呀!在老家我住了一夜,家人也向我介紹說,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都忙著搶購化肥、農藥和種子,以免開春在生產上“抓瞎”。次日,我在回市里的路上,特意到鎮上的生產資料經營部門了解了一下農資銷售情況,經銷人員高興地對我說,今年的農資基本成了農民搶手的“快貨”,僅近兩個月的銷售額,就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以上。這個數字多么令人振奮!回到市里,我連夜趕寫了一篇“新聞特寫”,發到了首都一些主要大報。《人民日報》1990年1月25日在第二版以《春到冀東》為題予以刊發。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還在1990年1月27日以題為《冀東農民讓“土地爺”過“肥”年》發了頭版頭條。此稿還被新華社評為優秀新聞作品獎。直到如今,我還能一字不差地背下那篇“新聞特寫”的導語:進了臘月門兒以后,有冬閑習慣的冀東農民開始忙碌起來了。他們紛紛趕集上店,奔城赴市,不光是為了春節餐桌上的豐盛去操辦年貨,而是提前下手備置春耕物資,競相給“土地爺”打酒(農藥)、買面(化肥)、購嫁妝(地膜),用農民自己的話說:“有錢‘花’在餐桌上,不如‘鋪’在農田里,今年要讓‘土地爺’和我們一樣,過一個歡快的‘肥’年!”冀東農民的“過年觀”變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化,也會不時地洗刷著農民的思想,改變著一些庸俗的禮儀方式。使我依舊難以忘懷的是,那是1993年的春節期間。按以往形成的慣例是,每到正月,一般家家戶戶都要把“宴請”村干部列為首選的“上等佳賓”。村班子成員少的五、六個人,多的七、八個人,不論是哪家請,班子成員基本全部去赴宴。村民管他們叫惹不起的“土皇帝”或“八大金剛”。由于你請我請他也請,村干部幾乎天天有酒喝,有的吃請都“出”了正月,甚至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還依然沒有“掃尾”。其實,有許多老少爺們宴請村干部并非是“真心實意”和“甘心情愿”,只不過是迫于“面子”和說不出的“壓力”,不得不隨大流而已。那個時候,社會上還不盛行“腐敗”這個詞兒。但村干部手中也有“制約”農民的一些權力。比如,你想當兵,你想上學、你想被招工、你想批宅基地,或想在村部干點兒輕閑的“差事兒”等,都得找村干部“燒香拜佛”。否則,他要是給你一“橫”,你就啥事也辦不成。所以,有許多農戶宴請村干部是處于“忍氣吞聲”或“有苦難言”的無奈罷了。誰知,就是這年正月,村里悄然“破”了老習慣,家家戶戶爭先恐后宴請“科技財神”,有的在大年前就到鄉里和鎮上農業技術推廣站,有的還通過其他關系到縣城登門拜訪農業科技人員,邀請他們正月到自家坐客,在酒桌上暢談生產計劃和增收項目。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是“科技興農”。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民眼里一時成了最吃香的“大紅人”,依靠科技增產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農民對科技人員的尊重和愛戴以勝過自己的親朋好友。所以,正月農民請客的主要對象再也不是過來那些所謂“八大金剛”的村干部了,而是把“科技財神”作為“響棒棒”的“桌上客”。因為推廣地膜覆蓋和優良品種、改良土壤扣大棚、發展養殖業等,都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農業科技人員都是有“絕活兒”的人,他們誠心實意地向農民傳授各種實用技術和生產管理知識,面對面地指導農民生產,使農民確實嘗到了“科技興農”的甜頭。正月里農民邀請農業科技人員來“坐客”,當然是一種“自發”的好現象,也是一個生動活潑、意味深長的新聞事實。看到家家戶戶爭著搶著、喜笑顏開地宴請農業科技人員“坐客”的動人情景。高興得我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腹稿”。早晨起來,我從文件包里抓出一本稿紙,一氣呵成地寫出了——《“老科”:農家新春桌上客》和《科技興農農民樂,新春佳節請老科》的新聞特寫。(“老科”,是當時農民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尊稱)裝進信封,貼好郵票,當天就發走了,很快就陸續見報了。新華社國內新聞編輯室專稿組編發了“專稿”,1993年1月19日,《科技日報》首先在報眼上以醒目的標題——《“老科”:農家新春桌上客》刊發。而后,《農民日報》、《中國勞動報》和《中國工商報》等十來家報紙也分別轉載。

二十一世紀初,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無疑開啟了農村劃時代的進程。我的家鄉和全國無數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載和印證了祖國的科學發展和繁榮昌盛!

2007年春節期間,我依舊沒有拉著架子在老家好好“休息”幾天,而是借拜年之際登門入戶與鄉親們閑聊和暢談。發現農民最高興和滿意是,村里的“新農合”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孩子們上學不用“跑”外村了;農民們對建設新農村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于是,我首先推出了題為《新春河北農民慶幸的幾件“喜事”》,很快被《新華網》2007年2月27日播發。在這年正月里,我還意外地發現,如今的農民不再是“拉著架子過大年,大吃大喝不間斷、一切農活靠邊站”了,而是追求的是文明、節儉、健康、時尚的春節。大年當天,村里就有一些農戶往自家的責任田里拉運農家肥,還有的開著“三碼子”走鄉串村賣蔬菜和年貨。他們笑呵呵地對我說:“大年干點活兒,中午吃喝更香甜!”除夕夜,田野里的大棚前也不時地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好奇趕過去,棚主趙樹春和家人高興地對我說:“在大棚前放上兩掛鞭炮,圖個熱鬧和吉祥,我們舍不得離開大棚回家里過年,這幾天正是蔬菜銷量大、賣價好的‘節骨眼’,我們不能只顧過年,忘了賺錢!”從大年初一開始,我發現鄉親拜年騎自行車的少了,一般都是“機械化”了。有的騎摩托車、有的開著“三碼子”,還有的駕著小面包車。把年貨往車上一裝,一溜煙兒地就跑了,好幾家親戚一天就能“拜”完。青年農民徐長洪說:“現在拜年快多了,大伙不愿意把時間耗在拜年喝酒上,趕緊回來忙活自己掙錢的事兒。”面對這些活生生的鏡頭,我的第二篇“特寫”又出手了,題目是《唐山農民年味兒新》,被《農民日報》2007年2月26日一版顯著位置刊發了,隨后《中國社會報》、《河北經濟日報》也陸續轉載了。

如今,我的家鄉已變成了花園式的“小城市”。土路變成了“水泥板”,出入村的主要道路,不僅拓寬了,還安裝了時尚的路燈;村里小學蓋得像別墅;一排排新農居更是寬敞漂亮;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和現代家用電器;文體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村里人出出進進坐小車的多了;村里五天就有一個集日,鄉親們買東西不出村;小孩上學不出村;農民看小病不出村。農村發生的可喜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展示出的美好前景,給我提供了永遠寫不完的新時代的農村新聞素材,我的獲獎征文作品《農村“追”城市的腳步越來越快》,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村變化的一個真實縮影!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 最新久久免费网址 |